摘抄 | 阳明学述要
(钱宾四先生像)
注:以下是小编阅读整理,持续更新,仅供参考。
阳明学述要
一、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本体论问题
宋学对于本体论的共同见解是“万物一体”, 即各个个体并不各自分离,各自独立,各个个体的内质实在是一个更大的全体,而各个体乃其全体之一相。使人弃掉小我的成见,认识大我的真理。
1.“万物一体”的不同理解:
(1)万物都是一个天神所创造,所以为一体(惟神论)
(2)万物只是一个原质所变化,所以为一体(唯物论)
(3)万物只是一个心镜所照射,所以为一体(唯心论)
2.周濂溪最先提出“万物一体”:追溯天地未生之前,又推广到万物之无穷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其次是张载的《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其次是二程:指点天地万物之一体,不必从天地万物着想,只叫人反认心体,便已见得。
程明道《识仁篇》: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
程伊川:
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圣人之心,未尝有在,亦无不在。盖其道合内外,体万物。
3.“万物一体”的演进
“万物一体”虽是本体论问题,而精神所注,也只是方法论为多。有些从万物去参究;有些从吾心去体认。不只二程与周张异同;周张自身也有此异样的趋向。这一歧趋,直到南宋朱晦庵和陆象山才明白分裂。
周濂溪《太极图说》近于唯物倾向,而《通书》多从心性讲;
张横渠《西铭》不涉及阴阳五行,而《正蒙》多讲阴阳五行;
朱子“格物”,承着《太极图说》,《正蒙》精神;
象山“吾心”,一个是“即物而格”,一个是“反求之心”。推重《通书》,疑《太极图说》。
4.由象山兄弟与朱子辨《西铭》看二者分裂:
朱子的进路:“万物一体”之理,是外面的实在本体如此,并非吾心以意会之。
(1)“格物”:远路。
(2)“读书信古”:近路。前古圣贤,既是先得吾心之所同然,只要信了便是,不必亲自格物。
象山兄弟的进路:“万物一体之理”,不一定外物真个是如此,前人虽这样说过,也不一定真个是实,只要吾心认为如此才是真。
方法论问题
“万物一体”的方法论:如何泯灭化小我,还复大我,打通天地万物隔阂?
宋儒的共同看法是“变化气质”:
“气质”即指躯体而言。理想的人生,一切应服从纯理性的指导,不该为躯体所左右或主宰故须变化气质。人生从婴孩始,尚不知小我之私,只是人心以后逐渐习染。泯化小我,还归大我,须与天地一体理想常存,则更合于人的良知良能。
《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程明道:学至气质之变,方是有功。
朱子:气质之说,起于张、程,极有功于圣门。
程明道: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
1.二程:敬、义夹持,明诚两进
(1)“致知”:先须“明”的境界才能着手涵养。“知”是“变化气质”上一层在先而又最重要工夫。
明道: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在庄敬持养。
伊川: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曰:“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当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2)“敬”:只是要人心中无事,心无所系。
明道: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
敬须和乐,只是中心没事也。
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终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
敬是一种心理的态度,或是活动。若从反面说,则是中心没事,是心无所系,是心底里无潜隐,无躲闪;所从正面说,则是循理,是敬。人心有所系便是私,能循理便是公。
2.朱陆分垒:尊德行与道问学
(1)朱子: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主张先从“致知”下工夫
(2) 二陆:先发明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黄梨洲:宋人成说,言心则以知觉,而与理为二。言工夫则静时存养,动时省察。故必敬、义夹持,明、诚两进,而后为学问之全功。
明白宋学里面所留下的几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便更易知道将来阳明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