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证精神》:社会学研究方法之本

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奠基人,先生从 《论实证哲学精神》来诠释满足真正哲学精神的特点,探究社会学研究之本。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从人类思辨发展的三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出发,论证了人类思辨在宗教上、哲学上和社会组织形式上的相应表现,进而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理智发展史。他认为社会同自然本质完全一样,所以对于自然科学所用的研究方法完全可用于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学研究才随之得以壮大。

本文分为三个大的章节,第一章用大量笔墨讲述了关于真正哲学精神即实证精神的性质及使命;第二章对实证主义广泛传播所表现的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则展现了实证原则在天文科学中按照其真正百科地位的特殊应用。

孔德先生为了界定“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首先简明扼要的对他之前的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进行了重述,即临时性和预备性的神学阶段、含过渡目标的形而上学阶段和唯一完全正常的实证阶段。经过人类漫长历史的演变,先生通过叙述神学的必然瓦解、相继形而上学的瓦解,最终得出实证达到自成体系的程度。首先孔德先生承认了神学阶段作为一个具有开拓性、临时性的人类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性思辨是必然的,唯有神学哲学适应人类的童年时代。但是随着神学由拜物教到多神教最后到一神教的自我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规律的普遍性,人类的智慧是上升的,从而神学必然瓦解,从而导致人类思辨进入形而上学阶段。先生强调了形而上学阶段的过渡作用,它通过逐渐瓦解神学体系,消极地促进了近代文明的根本发展。人们处处以单纯的规律探求来代替无法认识的起因作为人类智慧成熟的根本革命,人类从此踏入了实证阶段。孔德先生提出了“实证”的五个鲜明特征,即真实、用与无用的对比、肯定与犹豫的对立、以精确对照模糊以及最后的作为否定的反义词。他认为真正的实证哲学精神是将单纯的良知系统地延伸到一切真正可及的思辨中去,以实践为使命,为了预测而观察,根据自然规律不变的普遍信条研究社会现状,以便推测未来。

孔德先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广泛传播实证哲学精神重要的社会意义,即达成秩序与进步之间的基本协调、维护道德规范、制定深得人心的社会政策。首先作者认为秩序是进步的基本条件,进步则成为秩序的必然目标,实证尤为重要。其一实证精神在科学方面和逻辑方面给予秩序强有力的直接保证;其二实证精神注重科学事实,把实际知识的推广与完善视为各种理论工作的主要目标,使人类生活在条件方面和性质方面获得不断的改进。作者提出早期神学对于道德的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但它总是关心个人利益,将人类社会处于个体的聚会随着人类智慧的进步,神学必然引起对道德的偏离。作者认为实证精神拥有直接的社会学,倾向于突出个体与全体各方面的联系,谋求公众利益,与社会普遍良知直接相连,从而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在作者看来,自重大危机开始以来,人们并不是根据自己实际固有的观点和追求的目标参与重大的政治斗争,唯有实证哲学运动所固有的社会学说的自发性质从舆论和世俗两个方面去实现民众重大利益。

最后,孔德先生认为应建立一种基本秩序,从而确定实证原则其真正的百科地位并特殊应用。作者首先提出这样一种基本秩序根据个体进化和集体进化的基本同一性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学理的和历史的。但此见解并未符合实证学科必不可缺的连贯性和自发性条件,人们由此便发现六门基本学科不变的序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它们即是历史的和学理的,同时又是科学的和逻辑的。作者认为实证精神在其最初发展阶段中,大体从低级学科逐渐扩展到高级学科,当每门科学自身的独特性充分巩固,就能获得真正的实证性。实证状态将在最末学科即社会学的推动下前进,即作者认为实证将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

我是宁缺,希望社会生活中的你什么也不缺,如果有,我们一起来填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