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男孩厌学叛逆辍学不读书,脾气暴躁摔砸东西,家长怎么办?
吴越是一个十八岁的辍学在家的男生,他整天一副“别惹我”的态度,对母亲表现地厌烦至极。母亲叫他吃饭,他也只是恶语相向,在床上撒泼。嫌母亲烦了,就走到餐桌用手抓起一块饭塞到嘴里,然后报复性地把其他饭摔在地上。
“我眼泪早就流干了。”,吴越的妈妈面对这个局面,只会默默捡起地上的饭,不敢和儿子再说什么。在妈妈与吴越拉扯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看到吴越爸爸的身影,吴越和妈妈也都没提起过这个男人。
吴越表示,自己讨厌和妈妈相处,不想听到她源源不断的要求,要过自己的生活。“我小时候妈妈不管,现在高三了知道要求我了。”吴越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毁了,而罪魁祸首就是这个整天在他面前哭的母亲。
另一边,母亲也是一副没有希望了的态度,她直言到:“没办法,他是我儿子,我得管他吃饭,但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太久,他始终对我态度恶劣,我已经觉得没有变好的可能了。”
这个家庭怎么就陷入了放弃彼此的氛围,青春期的叛逆能否被拯救?显然,如果想变好,任何时候都不晚,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给一个人判“死刑”。母亲的被动祈求,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式,她需要通过学习教育方法,伸出一只“拉孩子站起来的手臂”。
现在,彭华勇老师为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提供一些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点,父母别在用传统思想管教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当作权威,甚至让孩子害怕自己,那孩子很容易自闭,不会和父母倾诉。如果父母的权威方式是,用轻视的言语刺激孩子,那孩子的性格会急躁,喜欢闷头自己做事,做不好便会脾气暴躁。
小时候这些不好的性格可能会背着父母,但是到了叛逆期,生理心理的变好会让他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也不想控制,于是借此机会好好发泄,把长期对父母的怨恨,不敢向父母说的话全都以更加粗暴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二点,父母只表达对孩子的要求,不听孩子的输出,双方很容易产生思想矛盾。所以,不要嫌孩子小,就不听孩子的心里话。不要对孩子说,“你是个小孩你有什么烦恼的”这类话特别容易让孩子对家长失望,长期以往,会放弃和父母交流。
第三点,父母不要把生活中遇到的负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能以为孩子小不会被影响的。父母要多带领孩子感受积极、美好的东西,让孩子对生活的眼光更远一些,这样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会更强。
第四点,不要把学习放在孩子的对立面、把成绩当成唯一衡量孩子的标准。这种观念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本可以自己在学习中通过努力找到成就感,别让孩子变得被动。不要给孩子灌输“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这样的想法,孩子可能会因为孝顺和良心学习,但是会增大孩子的心理负担。
第五点,不要时时刻刻地和孩子说“你不吃饭不行,你不学习不行”,教育靠的是心理上的矫正,而不是耳朵一直被唠叨。这会让父母在孩子心里越加没有威严。孩子有情绪,可以发泄,父母拿出正确的态度:我希望你好,希望你吃饭,给你空间,你好好想清楚,想沟通也可以沟通。然后父母就去做自己的事,在孩子没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前提下,父母不必不停地逼迫孩子顺从自己。
不要觉得“我让孩子吃饭”是对的啊,那为什么不能坚持表达。因为现在的问题不是孩子吃不吃饭,而是孩子对父母有怨恨情绪或者孩子有错误的思想行为,在需要解决大事的时候,就不要揪着小事。并且父母要态度坚定,给孩子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