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洼是大连之源

青泥洼的由来

青泥洼与大连一样,是最让人亲切的名字,但它又充满了迷惑,有人说青泥洼,有人说青泥洼桥,很少有人说清是为什么。

青泥洼是最乡土、最中华的地理文化。解放前,大连有“星亇浦”、“玉乃浦”,人们以为“浦”是日语,清少纳言著《枕草子·浦》一文写道:“浦是生の浦最佳。盐灶の浦。志贺の浦。须磨浦。和歌の浦”。其实,“浦”的称谓是我国传到日本的。《诗·大雅·常武》载有“率彼淮浦”的诗句。据《说文解字》载,“浦,濒也”,意思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大连就曾被古人以“浦”命名,唐初称为“三山浦”,唐中期改为“青泥浦”,今天的青泥洼就是由“青泥浦”演化而来。青泥洼的“洼”也不读wā,而是按照古音去声调读wà。

日本侵占大连后,日军辽东守备军司令部男爵西宽二郎发布传达命令第三号,内容为“自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二月十一日起,‘青泥洼’改称‘大连’”。此令的“青泥洼”处,标有日文“ダルニー”字样,“ダルニー”是俄文“Дальний”(达里尼)的音译。所以,当时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人们的眼中,大连就是青泥洼。

青泥洼·有河亦有桥

有时,青泥洼一带也被称作青泥洼桥。青泥洼桥确有桥。青泥洼河通常是指西青泥洼河,源自绿山积水,穿过劳动公园荷花池,经青泥街入海。劳动公园的桥叫虎溪桥,铁路桥是宏孚桥,它们都是“青泥洼河上的桥”。青泥洼桥是中山路段与长江路段的两座桥。俄国侵占时期,中山路段那座桥是木桥,长10米,宽12米,由4座木墩支撑。日本侵占时期改叫常盘桥,1908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长江路段那座的桥1921年才出现,1922年的地图上标注着“青泥洼桥”,后因城市发展而被填埋。1946年6月1日,大连地名去殖民化,常盘桥改叫青泥洼桥,这是中国人自己命名的青泥洼桥。1979年,中山路改造,桥墩拆除。“青泥洼河不见河,青泥洼桥不见桥”,虽然它们已经埋在地下,仍珍藏在大连人的心底。

常盘桥·木桥

水泥桥

昔日的“大连银座”

解放前,大连中心裕景东面的青泥洼一带被称作“大连的银座”。日本侵占大连初期,随着繁华街区的地价与房租不断攀升,日本小户商人联合到一起,在1923年2月达成协议,建立一个大型共同店铺商业大街。他们看中了西青泥洼河的西岸,构想建设“连锁商店街”。

当时,那里是垃圾和灰土的堆积场,还有伪关东厅土木科木材存放地、苗圃场。伪关东州厅正愁这个地方影响市容,就把关东厅土木科木材存放地、苗圃场及其他用地约33000平方米廉价租给他们。

“连锁商店街”类似今日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但不是一座单独大厦,而是成片街区。1928年6月,商业街开始施工,1929年11月竣工,建成16栋楼房,200个店铺。连锁街建筑分两层和三层两种,一楼是店铺和事务所,楼上是住宅。房间的厕所都是水洗式,而且下水设施完备,整个街区显得非常干净整洁清。因为采用集中供暖方式,屋内可以自由调节冷热,而且窗户都是双层玻璃,冬季不会感到一丝寒意。同年12月,连锁街开业,成为与浪速町(今天津街)齐名的商业街。

连锁街以商品丰富著称,尤其是物美价廉舶来品更令它享誉大连。这里陈列橱窗很大,而且设置了许多霓虹灯照明,据说日本当时也找不到这样壮观的商业街。日本商业界巨头清水正已甚至亲临考察。“购物在连锁街,住宿在锦水宾馆”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广告语。在连日本人更是滋润,漫行青泥洼,或看电影,或逛表店,或买书籍,或到咖啡店小憩,甚是逍遥。

94岁的松原一枝是《幻の大连》的作者,她回忆,自己就是连锁街的常客,曾在マルキタ咖啡店里一边喝咖啡,一边与同学叙旧。

井泽渲子在《美丽的大连》中记录,她中学入学后的制服就是在“胜又洋”购买的,那是当时著名的西装店。

离这不远的广场上还有大连当时最大的舞厅“ペロケ”。“ペロケ”每天都是满场,还从日本本土聘来著名小号手南里文雄。因为有南里文雄的辣胡椒粉乐队在此演奏,舞女们一个赛一个聚集到这里来。

大商步行街的前身是“任家菜地”

http://szb.dlxww.com/xsb/html/2015-08/28/node_1085.htm

(2015年8月28日《新商报》)

光绪年始,任氏人家五兄弟(后世称“老哥五个”)从山东牟平县莱山河北村渡海来到青泥洼。当时,青泥洼桥一带仍是淤泥漫滩,任氏兄弟就在此开荒,奔波附近挑担卖菜。任家当年的菜地范围很大,东至今解放路天安国际大厦,北至大连火车站,西至久光百货一带。

而青泥洼最早的商圈就是任家的一部分菜地——大连火车站前胜利广场东北角。俄占时期,这里为预留用地。1905年8月,日本殖民当局在此建成“信浓町官立市场”,有店铺128家,主要售卖蔬菜水果与副食品。任家菜地动迁,“老哥五个”便“弃农经商”,开始批发果菜。久而久之,忠厚诚信的任氏人家成为滨城头号菜商。郊区菜农送来的蔬菜、水果等过称后,他们并不立即兑现,而是按其价值发给特制铜牌作为凭据,月底到任家依据特制铜牌的累计进行结账。商人们受到启发,纷纷效仿,此后建立的“小岗子市场”、“大菜市”多采用这样的经营方式。

兴建新大连火车站在无形中推动了青泥洼商圈的形成。1937年6月,大连火车站建成,对站前广场重新规划,信浓町市场迁至新建的“大连市场”。

“大连市场”就是今天的大连商场。“大连市场”建于“卢沟桥事变”之后,1937年12月始建,1938年11月竣工。以副食品为主,兼营百货服装土杂等,一层是食品区,有水产品市场,二层是百货店,三层是文化市场及管理区。据统计,商场日客流量超过两万,销售额2万多日元。当时,日元与美元汇率为2:1,其繁华可想而知。

解放前,大连人很少到“连锁街”游逛,却常到“大连市场”购物。就连小孩子也经常结伴来这里玩。老大连人孙来成回忆,一楼中间是一个大空场,一次,他和小伙伴曾在那里看过一条很大的鱼,也不知是鲸鱼还是鲨鱼,大家好奇地围上前去看。普通的中国人家常去“大连市场”买些便宜的臭鱼烂虾等水产品,孙来成印象最深的便是大人们常买些虾头回家熬汤。

青泥洼商圈还有一个坐标——秋林公司


秋林公司是中山路最耀眼的明星。据《中国近代建筑总览》记载,这座洋楼1937年8月底建成,叫三越株式会社大连支店,老大连人喜欢叫“三越洋行”。“三越”很早就来大连发展,上海路上的三越吴服商店就是它的旗舰店。1936年10月29日,三越投资300万日元在青泥洼建造了大型百货商场。洋楼高五层,还建有地下一层,一至三楼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和化妆品等,四楼则有中、西餐厅,五楼是新商品展示厅。就像当天百和大商的激烈竞争一样,大连的第一家百货店几久屋(天百前身)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打压三越。当时,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他们竞争的受益者。三越毕竟实力明摆在那里,经过多年的竞争,双方谁也没有挤垮谁。

大连火车站也是青泥洼的标志

历史学家顾颉刚来大连避暑,他对大连火车站印象极好:“大连车站高广,几可与北京新车站媲美。”

上世纪20年代,俄国人设计建造的“达里尼临时火车站”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了。岛国日本已经不把自己看成小国,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显摆自己的强大。1924年,满铁着手组织新大连火车站设计方案的竞选。经过激烈竞争,满铁工事课的设计师太田宗太郎与小林良治合作的设计方案获得一等奖,最终中选。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还是一个政治象征。新火车站的主体其实仿照了建于1883年的日本东京上野驿。

大连站虽然仿照上野驿,但规模更大,设计理念更先进,整体布局更时尚。建筑立面简洁明快,现代时尚,而且采用人车分流的横向桥梁式设计,视觉冲击感极强,让过往的人们在很远处就可以遥望到。众所周知,满铁是日本侵华的急先锋,所以城市建筑设计的整体规划意识是一致的——侵略扩张。毛泽东说:“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建筑在特定的时候注定要表现国家意识,就像人们站在故宫的高大红墙那样,置身大连火车站的大广场中,面对巨大的建筑空间,人自觉特别渺小,容易产生拜服感。这就是日本人在设计意图。大连民间传说这是一个不出头的“大”字。1937年6月1日,新大连火车站开始运营,同一天,伪关东厅从旅顺迁到大连。

落寞的“达里尼临时火车站”曾写满了辉煌,梁启超、蓝天蔚、蔡元培、汪精卫、蒋介石、陈诚、孙科、胡适、吴宓、欧阳予倩、张作霖、周恩来、邓颖超、瞿秋白、刘少奇、梁思成、林徽因、溥仪、溥伟、溥杰、李顿、顾维钧等许多历史名人与它有过交集。而新火车站因为日本侵华,来往的人少了许多。

末代皇帝溥仪与新旧两座大连火车站皆有缘。1935年4月,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人的精心安排下访问日本。4月6日,溥仪在高木三郎、罗福葆、周君适等人陪同下从长春乘坐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火车“亚细亚号”浩浩荡荡地来到大连。他们打算转乘停泊在大连港的日本军舰“比睿丸”前往日本。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陈维深,是大连冰山集团创始人陈民立先生之子,现居北京。据他回忆,当时自己只有7岁,还是西岗公学堂一年级学生。与很多像他一般大小的孩子在殖民者的安排下,整整齐齐地站列在青泥洼桥,“夹道欢送”溥仪。1940年6月26日至7月6日,溥仪再次访问日本。这一次虽然还是有很多顽童夹道欢迎,他却呆若木鸡。访日期间,裕仁天皇假惺惺地问溥仪:“皇帝陛下愿意把‘天照大神’迎到‘满洲’去吗?”溥仪的台词就两个字“同意”。这两个字无需背诵,他说“同意”时,几乎没有表情,内心极其痛苦。

殖民者“幸福生活”很快破碎

抗战期间,美国人明哲保身,放任日本侵华。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灾难是全世界的。日本的野心越来越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谢野晶子本是著名反战诗人,日俄战争时期曾写有《君不要死》,但历史却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大日本帝国”的迷梦也让她成为侵略战争的歌颂者。1942年1月,与谢野晶子晶子27岁的四子昱入征海军。她虽然半身不遂,卧病在床,仍写了一首鼓吹战争的诗:“我家昱四郎,海军新大尉,从军赴沙场,英勇去作战。”

因为大连是自由港,所以一度是中国第五大商埠。随着战争升级,美国、英国、挪威、瑞典、荷兰、芬兰、爱沙尼亚等大大小小几十个领事馆相继关闭,港口贸易逐渐滑落,以港兴市的大连开始变得萧条起来。

太平洋战争也影响了在连日本人的生活。1944年初,大连各学校开始执行严格的战时教育体制,许多高年级学生被强征送往前线。同年4月,关东军又颁布《陆军特别护士制度》,强迫大连地区日本人高等女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到陆军充当护士。在连日本人大多反对把孩子送到前线做炮灰,就连前关东州厅长官、时任满铁理事的御影池辰雄也不肯在女儿的志愿书上签字。

当时被应征入伍的还有世界著名演员三船敏郎。三船敏郎1948年因主演黑泽明执导的影片《泥醉天使》一举成名,被赞誉为“世界的三船”。三船敏郎1920年4月1日出生在青岛,4岁时随父亲来大连。1938年读完中学后,他帮助父亲经营照相馆。三船家的スター(明星之意)写真馆就在昔日“大连的银座”里,现在是一家名为“安乐园”的餐饮。

1942年,三船敏郎被迫应征入伍,主要负责航空侦察。二战结束前,他主要负责给神风特攻队出击的飞行员拍遗像。

1987年10月8日,三船敏郎访问大连,受到老市长魏富海的亲切接见。

提案~凝聚和展现城市魅力、文化自信,打造“青泥洼文化创意街”

一 青泥洼在大连的重要性

1历史渊源

大连源自青泥洼,某种意义上,青泥洼等同于大连,是最具乡土乡情的大连元素,大连人对之有着深厚的情感,它是代代相传的心灵家园。青泥洼又称青泥洼桥,因河与桥得名。这里不仅掩藏着桥址河迹,还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历史人文丰厚,110余年来,溥仪(满清末代皇帝)、徐世昌(民国总统)、西哈努克亲王、尼赫鲁总统、田汉、于蓝、沈从文、顾颉刚等众多历史名人纷纷在此留足。

2区域现状

青泥洼河与青泥洼桥位于青泥街,今天的青泥洼泛指中山路两侧。南侧有大商集团,建有大商步行街,是滨城最繁华的中心。北侧有大商电器,解放前号称“亚洲最大的商业街”,解放后是大连重要的文化街,原大连话剧团就位于这里。该区域地处大连火车站,东有胜利广场,南有青泥洼商业街,布局合理,文化气息浓郁。现因管理不善,被五金业态及小餐馆所覆盖,且脏乱差经常曝光,多次发生不安全事故,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究其原因系背离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二 合力打造“青泥洼文化创意街”的建议

1借鉴上海、青岛等城市的成功经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意识到要保留上海独有的建筑群。秉承“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的理念,引入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等时尚业态,使之成为凝聚上海建筑特色的元素,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商业区域。1997-2001年上海新天地一期竣工,改造成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场所,成为上海的新地标。

2012年青岛启动百年老街中山路改造工程。改造采取货币补偿和异地房屋产权调换的方式,通过搬迁使群众居住条件逐步改善,通过改造使历史风貌建筑有效保护、街区环境及配套功能显著完善、区域经济活力初步振兴、文化氛围及影响全面提升。

高楼大厦并不意味繁荣富强,也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历史街区,百年老建筑更不代表贫穷落后,相反却凝聚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彰显着城市味道,蕴涵着市民的情感。城市发展需进行全方位规划论证,要充分考虑城市历史,关注市民情感,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青泥洼的尴尬愈发体现出来,保护开发愈显重要。

2大连话剧的历史传承

大连是闻名世界的都市,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乡土文化与戏剧文化积淀深厚。1911年,刘艺舟、连承基等人在今宏济大舞台演出新剧(话剧前身),宣传革命思想。1925年2月,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欧阳予倩应邀请演讲,催熟了大连地区的戏剧文化。解放后,大连成立了全国最早成立的话剧专业团体“大连话剧团”,先后五次排演享誉国内话剧《雷雨》。1961年排演的《雷雨》,得到了中国话剧巨匠田汉先生的好评。1995年,大连话剧团携《雷雨》赴日本演出,曹禺先生为之亲笔题词。60余年来,剧团培养了众多国内知名的优秀演员。剧团著名演员夏君、刘美华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金狮奖”,奠定了大连话剧在中国戏剧舞台的地位。著名演员孙维民则在影视圈内被誉为“活周恩来”。

曹禺题字

3符合“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的需要

科技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该《规划》聚焦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4个重点方向,补强短板、创新发展,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出发,以形成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大发展需求、解决行业重大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为重点,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国产专有装备、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大连应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中、从大连丰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成绩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推出更多具有大连特色、大连风格、大连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扩大大连文化的影响力。作为国内新领军城市,大连需要自己的声音,做时代引领的声音。近些年来,大连话剧团响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在保留经典剧目《雷雨》的同时,先后创作出《这里有情况》、《闯关西》等多部深受市民及年轻一代喜欢的时尚话剧。

4青泥洼文化创意街的构想

大连京剧已经成为引领国粹的品牌。大连话剧也具备了同样的实力,需要得到更多的扶持,尤为需要属于自己的演出剧场。青泥洼本身就具备品牌内涵,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特建议整合区域资源,尽全市之力,扬城市之风,打造城市奇葩——“青泥洼文化市场”。

大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百货商业集团,是中国500强企业,大连话剧团具有60年底蕴的文化品牌,强强联合,具备了整合与发展青泥洼历史文化资源的能力。建议项目由政府主导,协调组织,大商集团与话剧团主持具体实施,科学规划:

(1)以原艺术剧场为核心,命名青泥洼文化剧场。

(2)在青泥洼河畔附近利用老建筑改建青泥洼博物馆(或展览馆)

(3)为增加人文厚度,如可开设著名大连籍演员陈寒柏、孙维民等人的工作室,著名大连籍画家张家瑞、温崇盛等工作室。增设相声、喜剧等小剧场,适当引入影视基地概念。

(4)区域内三条横向街依次规划改造为汇集创意画廊、艺术摄影、咖啡酒吧、休闲旅游、工艺品的文化街,青泥洼特色餐饮街,青泥洼海珍品街,聚大连风情,大连文脉、大连海鲜、大连餐饮于一体,全面展现别样的海派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代言者,重塑青泥洼文化剧场,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福音。合力打造“青泥洼文化创意街”,无论是对历史,还是未来,都是最好的尊重、继承与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