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附(王桂庵续)

王桂庵的儿子,王寄生,字王孙,是县里的名士。父母因为寄生才一岁,就能认出从未见过面的父亲,都认为他有慧根,十分疼爱

寄生长得也很秀美,才八九岁就会写文章,十四岁就入了县学。父母让他自己选择配偶。

王桂庵有个妹妹,叫二娘,嫁给郑子侨秀才为妻,生下女儿,起名闺秀,聪明美丽。寄生见到闺秀后,心生爱慕。相思成疾,以致寝食俱废。

父母大为忧虑,细问病因,寄生这才把实情讲出来。王桂庵安排媒人到郑家提亲;郑子侨为人方正拘谨,因为两家是近亲,所以拒绝了。

寄生病情加重,母亲芸娘也无计可施,悄悄传话二娘,只求闺秀来家中探问一下寄生病情即可。

郑子侨听说后,更加生气,恶语相加。寄生父母无可奈何,也只有听之任之。

县里有一户大姓人家,张先生,五个女儿都很漂亮;最年幼的名叫五可,尤其漂亮,还未出嫁,正在选夫婿。一天,五可和家人去上坟,路上遇到寄生,从马车中偷窥,对寄生颇有好感。

回家后,将此事告诉母亲。母亲探知到女儿心意,去见于媒婆,示意她到王家传话。

于媒婆走到王家。此时,王寄生正在生病,于媒婆听说后,笑道:“公子的病,老身能治。”

芸娘问原因。于媒婆讲述张家女儿,五可对寄生有意,并且大力赞扬五可的美貌。芸娘很高兴,让于媒婆进去询问寄生的想法。

于媒婆走进去,拉着寄生,将刚才那番话,又说一遍。

寄生却摇头道:“药不对症,这能怎么办!”

于媒婆笑道:“我就问你,我说的这副药,是不是良药:既然都是良药,五可姑娘马上就能治好你的病;至于闺秀,虽然也是良药,不过你们百般祈求,这事还是不成,可见良药再好,不喝下去,也治不了病,你却还要死等着,这不是傻吗?”

寄生也欷歔说:“不过天下的良药,没有能胜过闺秀的。”

于媒婆道:“那不过是你孤陋寡闻罢了!”又仔细描述五可的容颜,皮肤,神情态度,一边说,一边比划。

寄生又摇头说:“媒婆,你别说了,五可再好,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说完转过身子,不再听媒婆说话。

于媒婆见寄生志向坚定,于是离开。

一天,寄生重病中,忽然一位婢女走进来,说:“你朝思暮想之人到了。”寄生喜极而泣,从床上一跃而起。

急忙走出房间,就看到丽人正在院中。仔细一看,却并不是闺秀,穿着松花色的细褶绣裙,双脚微微露出,仙女也不过如此。

寄生上前询问女子姓名,女子回答:“妾身正是五可。公子是深情之人,却唯独钟爱闺秀,真是让人忿忿不平。”

寄生谢罪道:“生平没见过什么美人,所以眼中才会只有一个闺秀,如今方知人外有人,小生知错了!”于是和五可约定嫁娶之事。俩人正拉着手,你侬我侬之时,刚好芸娘来摸寄生额头,惊醒过来,方知是一场梦。

寄生回想梦中五可的音容相貌,如在眼前。私下心想:五可姑娘如果真如梦中所见那般美貌,又何必舍易求难。于是,把梦中情景,告诉母亲。芸娘看儿子心意有变,很高兴,极力想撮合此事。

寄生害怕梦中情景并不是真的,委托隔壁和张家熟悉的老妪,找个由头,前往张家,悄悄看一下五可面貌。

老妪到张家,五可正在生病,靠着枕头,支着下巴,体态婀娜,倾国倾城。老妪走近询问:“五可姑娘,生了什么病?”

五可只是默然摸着衣服带子,不说一句话。

五可母亲替女儿回答,说:“并非生病,这几天和爹娘赌气呢!”老妪询问原因。

五可母亲接着说:“好几家人上门提亲,她都不同意,一定要嫁给王寄生。我们将之前于媒婆到王家的经历,都告诉她,劝她改变心意。情急之下,话说的重了,她就赌气,好几天不吃饭,所以起不来床。”

老妪笑道:“五可姑娘如果嫁给寄生,那可说是一对玉人了。寄生要是见到你,恐怕又要相思成疾,憔悴欲死。我回去之后,就让他们安排媒人上门提亲,怎么样?”

五可阻止老妪,说:“姥姥不要这样!恐怕最后此事不成,反而让人笑话!”老妪慷慨说:“这事就包在我身上,绝无不成之理。”

五可脸上这才露出笑容。老妪回去,向寄生复命,确实和于媒婆所说的一样。寄生又详细询问五可的穿着打扮,也和梦中所见一样,心中大悦。

心情虽然好了很多,不过始终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几天后,病逐渐好了,悄悄喊于媒婆来,谋划亲眼见一次五可。

于媒婆却觉得此事有些为难,姑且先答应离开。很长时间过去,于媒婆始终没再来。

寄生正在到处询问,于媒婆忽然高高兴兴地来了,说:“幸好,有法可想。五可姑娘,一向身体不太舒服,常常让婢女扶着她,到家中院子散步。公子提前躲在附近,五可姑娘走路缓慢,公子定然能看得一清二楚。”

寄生大喜,第二天,让仆人准备马车,早早前往,于媒婆已经提前在张家附近。于是让仆人将马车拴在村外树下,于媒婆带着寄生,靠近路边房舍,摆好凳子,关上门,就离开了。

一会儿,婢女果然扶着五可走出来,寄生从门缝朝里看去。五可正从门边经过,于媒婆故意说这里的树如何如何,让五可走得更慢,五可美貌,尽收眼底,寄生心情激动,不能自持。

没过多久,于媒婆出来,说:“如今,公子觉得五可姑娘,能代替闺秀吗?”

寄生点头同意,道谢回去,将情况告诉父母,安排媒人到张家提亲。媒人刚到,张先生却说五可已经许给别人。

寄生失魂落魄,悔恨欲死,立刻病情复发。父母很是忧虑,责备他自己耽搁时间,以致错失佳人。寄生无言以对,每天只喝一小碗米汤。几天后,形销骨立,比之前病得更重。

于媒婆忽然来了,看到寄生,大惊说:“才几天没见,公子怎么病得这么重?”寄生哭着讲诉经过。

于媒婆笑道:“傻公子!前几天,张家专门派我上门说亲,你就是不同意;如今你去求别人,却指望别人马上就要答应?

虽然如此,事情还尚有可为。你早些和老身谋划,就算五可已经许给太子,老身也能帮公子抢回来。”

寄生大悦,询问于媒婆的计策。

于媒婆让王桂庵写好书信,让仆人拿着书信,约定第二天,到张家等着。王桂庵害怕这样做,过于唐突,肯定会被拒绝。

于媒婆说:“之前和张先生本来已经说好,没想到就晚了几天,竟然就反悔;况且就算五可姑娘已经许给其他人,但是还没正式的书信和聘礼。俗话说:先下手为强。没什么好担心的。”

王桂庵听从。第二天,两位仆人拿着书信到张家,张先生倒也没拒绝,犒劳赏赐二人,让他们回去。寄生的病情果然大好,从此也就断绝对闺秀的念想。

最初,郑子侨拒绝王家提亲,闺秀不太高兴;等到听说寄生和五可的婚事成了,更郁闷,于是生病,病情逐渐加重。

父母询问,闺秀却不肯说。婢女察觉到闺秀心意,悄悄将此事告诉二娘。郑先生听完后,认为女儿对表哥心生爱慕,不守妇道,更加生气,不给她治病,听任她病死。

二娘怨怼道:“我侄儿寄生也不差,为何要因为谨守你们儒生的清规戒律,从而害死我女儿。”

郑子侨也恚怒道:“要是生个这样的女儿,还不如早点死,免得让人笑话!”从此,夫妻二人反目。

二娘对女儿闺秀说,准备让她嫁给寄生做妾。闺秀只是低头不语,看样子似乎愿意。

二娘于是和郑子侨商量,郑子侨怒不可遏,将此事全都交给二娘,自己不闻不问。

二娘爱女心切,打算兑现自己所说的话。闺秀这才高兴起来,病也逐渐好了。二娘悄悄探问王家,知道马上就要到张家迎亲。

迎亲前一天,因为侄子完婚,二娘假装要回娘家,天刚亮,派仆人去求哥哥王桂庵,安排一辆马车来接自己。

王桂庵从小就疼爱这个妹妹,又因为郑家和自己家很近,于是把准备迎亲的马车,先让郑家仆人赶着去接二娘。

马车刚到郑家,二娘已经把闺秀打扮好,送进马车,让两个仆人,两个婆婆护送闺秀。到门口,用红毡铺地,带着新妇进去。

此时,吹鼓手已经就位,跟来的郑家仆人呵斥,命令开始吹奏,一时之间,人声鼎沸。

寄生跑出来看,自己还没去迎亲,却发现一个女子,头顶红盖头,大为惊骇,正要转身逃走;郑家同来的仆人,抓住寄生,就让他和闺秀拜堂。寄生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稀里糊涂跟着做。

两位婆婆扶着闺秀,到洞房,寄生方才知道是闺秀。王桂庵夫妇知道拜错堂后,一家人张皇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此时,天也快黑了,寄生也不敢再到张家迎亲。

王桂庵只有派人到张家,将这其中经过,告诉五可父亲;张先生听后,大怒,打算断绝这门亲事。

五可不同意,说:“闺秀虽然先到,但不过是郑家骗人的把戏,不算明媒正娶;不如今天让寄生仍然正常来迎亲。”

张先生听从女儿所说,就将女儿意见转告王家仆人。

仆人回去后,王桂庵始终觉得有愧于张家,不敢听从。夫妇二人相对苦思,无计可施,发生这样的事,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生气。

张先生等了很久,也没见寄生来迎亲,知道王家不答应,于是也用马车,将五可送到王家,将五可安排在另一间洞房。

寄生在两间洞房,来回奔波,犹豫徘徊,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寄生母亲,芸娘不得已从中调停,让二女按照年龄,排长幼,二女都同意。

等到五可听说闺秀比自己年龄稍长一些,要喊闺秀“姐姐”之时,面露难色。芸娘见此,十分忧虑。

三天后,二女相见,五可见闺秀光彩照人,不自觉地敬重她,名分这才最终确定下来。

不过王桂庵夫妇,还是担心时间一长,二女不能相容;幸好二女关系很好,从不说闲话,衣着打扮,就像亲姐妹一样。

寄生这才询问五可,当初为何要拒绝亲事。

五可笑道:“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一报还一报罢了。当初,都还没见过妾身,于媒婆称赞我美貌,你充耳不闻,心中就只有一个闺秀姐姐;亲自见到我后,还有谨慎迟疑,所以我也是想看看夫君对待我,是否比闺秀姐姐好。

如果夫君只为闺秀姐姐生病,却不会因为我们拒绝你而生病,便说明没把我放在心上,这门亲事那也不必强求。”

寄生笑道:“如此说来,这报应也真是惨烈!然而当初要不是因为于媒婆,我也见不到夫人真容,说来还得好好感谢她。”

五可说:“是妾身自己想要见夫君,不然你以为一个媒婆,能有那么大本事?我经过门前,早就知道你在门外偷窥。梦中本来已经见过面,怎么还是不相信呢?”

寄生大惊,问:“夫人如何知道我的梦境?”

五可接着道:“妾身生病期间,梦中到夫君家中,也以为不过是一场梦;后来听说夫君做了类似的梦,妾身这才知道,是我病中,魂魄真到你家。”

寄生觉得此事非常奇怪,于是详细讲述梦中情景,果然和五可离魂之日,是同一天。这才知道,俩人都没做梦,不过是同一天离魂相见罢了。

王桂庵,王寄生父子二人的良缘,都是因为梦境成真,也算是一件奇事。所以把两个故事写在一起。

异史氏说:“父亲王桂庵是个情痴,儿子王寄生犹有过之,几乎为情而死。我们常说的情种,大概说的就是王寄生这类人吧?没有擅长梦境成真的父亲,又怎么会有离魂也要和五可相见的儿子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