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研究方向
一是新型能源材料的物理基础
二是高性能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系统
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高功率、高比能量动力电源的重大需求,以自主研发具有特色的储能电池用关键材料为基础,与企业合作,建成集关键材料研究开发、电池结构设计、评价及集成技术研究开发为一体的开发研究体系,开展工程化研究和应用示范建设。
三是燃料电池新材料与新体系
四是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围绕这四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建设了优秀的研究团队,现有固定人员42人,其中研究人员40人,另有流动研究人员5人。研究队伍中优秀人才及团队包括:专家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6人等。
最新科研成果(2019年)
杜菲教授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近年来,以非金属离子为载流子的水系二次电池体系以其在价格成本和电池安全性上的优势,被视为规模储能领域中的理想选择。区别于金属离子与宿主电极材料间的离子键作用,非金属载流子与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拓扑嵌入脱出机制更是吸引了学术界广泛关注。该研究团队以芳香族甲基紫精离子(Methyl Viologen)和有机物分子3,4,9,10-苝四甲酸二酐(PTCDA)分别作为载流子和电极材料,构建了水系全有机物电池体系,并深入探究了非金属离子二次电池体系内的化学键本质,以及离子迁移和电荷储存过程。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参考来源: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官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