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千里,山西、宁夏有两县在明朝同事同名而置,于清朝同时改名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两个县区直线相距500多公里,中间隔着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两个省,分别处于黄河“大拐弯”几字形东西两个“笔画”的河东和河西,按说如此远的距离,哪怕两个县区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平”字,还都位于各自省区的北方,并且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两者应该不会扯上什么关系吧。
两地相距500多公里
但是偏偏两个县区却有着很“亲密”的关系,它们在同一朝代因为同一原因而设置,甚至在设置之初里两地都用同一个名字。
这个朝代是明朝,原因都是为了防范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元的残部,其最初都是在长城沿线设置的卫所。
明朝的都司卫所治,是呈三级制,即都司——卫——千户所。都司一级包括了都司、行都司、留守司,是与布政使司相对的省级机构。卫、军民指挥使司、王府护卫的二级机构,与布政使司的府、直隶州相对。三级机构则为等同于普通县的千户所。
明朝都司卫所与布政司结构示意图
但是千户所也有守御千户所、普通千户所之分。守御千户所分两种,一是直隶于都司的守御千户所,其级别与府、直隶州相对等的,与卫同级,都位于军事重地,军事辖区相对独立,只是在兵力上不及卫;二是直隶于卫的守御千户所,与普通卫的区别是虽在卫辖境内,但却不与卫同治,一般设治所在重要的军事关口,有单独的驻地。
明朝宁夏镇所属各卫、所
在了解完这些之后再来看本文的内容,则更加容易理解了。
平鲁县
平鲁县在明朝时称为平虏卫,它设置于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据《宪宗实录》记载,因威远卫以南直到老营堡未设卫所,不利于日常守备,以“大同地方自威远城历老军营、奶河堡以至老营堡,俱路当要冲”“设山西平虏卫”,并且筑平虏卫城,即今天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北部的平鲁城镇(凤凰城)。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平虏城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明平虏城卫星图,清朝平虏县城,今天平鲁区凤凰城
另外还在成化二十年七月“设山西井坪守御千户所……地名井坪堡,北到平虏六十里,南到朔州五十里,于此设千户所,不惟于平虏、朔州声势连络,而乃河、老营等堡有急亦可相缓。”就像前面所说的,此守御千户所直隶于山西行都司,和卫相同,相当于布政使司的府和直隶州一级。井坪守御千户所治所则是在今天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驻地。
清朝的平鲁县域
也就是说在1951年的时候,平鲁区政府从明朝的平虏卫迁到了井坪守御千户所。虽然驻地变了,但是如果放到明朝来说,其级别仍然没有变。
平罗县
平罗县在明朝初设置时称为平虏所,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设平虏守御千户所,直隶于陕西都司。”由此可见是直隶于陕西都司的守御千户所,与其南部的宁夏卫属同一层级,其治所为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
清朝平蜀县域图
清朝平罗县城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平罗县卫星图
陕西四镇图说里的平虏所城
从上列情况看,在明朝今天山西省的朔州市平鲁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平罗县,其名字都是“平虏”,哪怕一个是卫、一个是守御千户所,但是其级别是相同的。但是到了清朝,因为其皇族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是中原区域人们眼里的“胡虏”,所以是很忌讳“虏”这个字眼的,于是把明朝时命名的边关一线以“虏”命名的卫所、城堡全部改了名字,或是取谐音字为“鲁”,或是更改成读音差不多的字,比如“罗”字。
清朝《朔平府志》里众多带鲁字的城堡
清初时,平虏卫和平虏所分别改为“平鲁卫”和“平罗所”,到了雍正年间,又分别于雍正三年五月改为平鲁县、雍正二年改为平罗县。
就这样,设置于同一朝代、因为同一原因而设的同名的一卫、一所,到了清朝却因为皇帝的忌讳而在基本相同的时间改名,但名字却已不同。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