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记忆:铁西早年的南宅北厂】
前几天本号在《奉天记忆:铁西早年的街路建设》里介绍道:铁西工业区在空间上,拥有适应工业尺度的方格网状用地及铁路、公路相结合的复合道路网络。大尺度的街区与工业建筑组群共同构成了典型的近代工业城市形态,与铁路的关系成为工厂选址的条件。
本文要补充说的是,铁西工业区在规划和实施的格局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南宅北厂”。
——下图是建设大路以北的“厂区”。
“南宅北厂”即以东西干道南五马路即现在的建设大路为界,分为两部分,南部为生活区,北部为单纯的工厂区。“南宅北厂”这一城区格局的规划,大约是在1932年确定的。
——下图是“南宅北厂”大体区划图。
南部生活区的规划,基本以兴华大街为界,东是日本人生活区和文化区,西是中国人生活区和商业区。
——下图是南部宅区的东西区分,宅区包括生活区、文化区、商业区。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形成建设大路以北,厂房鳞栉次比,烟囱林立。建设大路以南,景星街以东,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房屋建设以现代建筑为主。景星街以西,是拥挤、简陋的工人住宅区和居民自建略为宽敞些的住宅区和兴顺商业街,娱乐活动场所。
——下图是1945年以前铁西区北部鸟瞰图。
——下图为1940年以前建设大路以北的工厂近景。
——下图为1938年建设中的兴华大街商景街段。
——下图为日本东拓株式会社在建设大路以南承建的供中国工人居住的棚户区。
——下图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人在铁西西南处居住区。
资料链接:
1938年,铁西区正式在行政建制上成为一个区,并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第一工业区,被称为“东方鲁尔”。
——三十年代铁西广场旧影。
建国初,铁西是中国工业化的象征,曾为新中国贡献诸多“第一”,在整个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中国的若干大型项目,放在了铁西区。当时铁西区的钢产量、机床产量都是全国第一。
2002年,铁西区启动第一次“东搬西建”,240余户企业陆续从铁西老城区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3年-2014年,国务院提出并深化落实“东北振兴战略”,铁西区开始了自己的新转型。
曾经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机床的故乡”、“中国重工业的摇篮”的东方鲁尔,用改革创新、不断求变,成功破解老工业基地“综合症”这一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沈阳铁西区主城房价已突破17000元/平,未来房价上升势头仍未停滞,从工业老城厂房遍地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沈阳铁西区走过了一条复兴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