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铁道大街】
穿越历史,从当年奉天的皇城到铁西工业区,需要穿过商埠地进入满铁附属地(今和平区),再步入铁西工业区。
在铁西工业区到毗邻的满铁附属地主要有三条通道,即北二条通(今北二马路)、南五条通(今南五马路)和南八条通(今南八马路)。连接这三条通道的主干则是铁道大街(后被命名为宫岛町、若松町,今为胜利大街)。
下图“——”为最初的铁道大街(今胜利大街)。
——下图为40年代的铁道大街(今胜利大街)。
可以说,铁道大街是当年沈阳盛京古城西郊的第一条南北大街。以千代田通(今中华路)为坐标,以北为北街(后被命名为宫岛町),以南则为南街(后被命名为若松町)。
当年的铁道大街即现在奉天驿(今沈阳站)前的南北大街,北起老道口公和立交桥(后为公铁立交桥),向南止于南八条通,始建于1902年,是沙俄在“铁道用地”上较早修筑的一条土路。
——1907年建成的马车铁道与铁道大街连接处。
1907年,中日合办的马车铁道与铁道大街北端相接。奉天驿建成后,马车铁道延至站前,火车站——老道口段改为块石路,铺有铁轨通行马拉铁道车。1912年,日本人把铁道大街南端延伸至南五马路并改为碎石路。1919年更名为宫岛町与若松町。
——拆除马车铁道改建有轨电车铁道。
1925年拆除北段马车铁道,改建有轨电车道。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改名为凯旋街和胜利街。1949年5月翻修南五马路路段成沥青路。1957年与北段取名胜利大街。
——下图为上世纪70年代胜利大街南端,
今天的胜利大街从南八马路到南十马路段,原为商埠地预备界西十七经路,始终为土路。1988年5月3日,在位于市区南部砂阳路西段,即沈阳市煤建五营处(日本统治时期,在西塔修建了第一个煤炭场,后改为沈阳市煤建一营;后在今南五马路和平区工商局办公楼位置修建的煤炭场,改为煤建三营)开路修建砂阳立交桥,为新建浑河和滑翔居住区的主要出口。该工程由3座地道桥及一座跨线桥组成。1号地道桥、2号地道桥与长100号专用线斜交。1989年7月1日竣工通车。自此,胜利大街真正成为沈阳市主要南北干道之一,以及东西干道的汇合道。
2006年胜利大街南延长线工程全线竣工,向南延长知苏家屯区雪莲街,全长6.8公里。成为一条纵贯沈城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下图的“——”为现在的胜利大街。
——下图为南北公交线路桥(俗称砂阳立交桥)
——下图为铁路桥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人民第一次见到八路军雄姿的地方就是在这条南北大街上。
1945年9月,苏军出兵东北后,八路军晋热辽军区对进军东北做了充分的准备。9月6日,曾克林、唐凯率主力第十六军分区2000余人(内有朝鲜族李红光支队)乘火车抵达奉天(今沈阳)。由于事先没有任何联系,东北抗联的同志又未来到奉天,驻奉天苏军队对抵达奉天的八路军部队产生了疑虑。列车一进站,苏军便将车站包围起来,不准八路军官兵下车。经过反复交涉、解释,苏军才同意八路军下车,并驻到奉天城南30公里远的苏家屯。部队下车后,为壮人民军队军威,曾克林和唐凯率领2000多人的队伍,排成整齐的4列纵队,高唱着《八路军进行曲》,沿铁道大街(今胜利大街)向南行进。
——图为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先遣部队走过千代田通(今中华路)路口,沿铁道大街(今胜利大街)徒步向苏家屯行进
苏军见八路军队伍整齐雄壮,顿时亲热起来,由两辆装甲车做前导护送八路军。苏军驻奉天警备司令卡夫通派两名上校追上八路军队伍,让其先驻到奉天城东的小河沿(今万泉公园)。后来搞清楚了八路军先遣部队的情况后,主动邀请十六军分区司令部驻进伪奉天市政公署(今沈阳市民服务中心)大楼,军分区政治部搬进原日本宪兵司令部(东华门里故宫南院),部队驻在小河沿。
——下组图片伪铁道大街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