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导是更高级的教。”

前言:前两天开车出行迷路了,爱人说我,为何出行之前,不好好做功课。实际我们都有同样过的经历,出外旅行,你希望有一个懂路的人;在大型商场购物,希望有一个“导购”,……,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呢?

我们的老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导是更高级的教。”

一直倡导“导、学、练、展、评”之课堂教学,也一直希望,以“导”为先。就此,简单说说“导”。

“导”的真正教学之策略,并不限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导向。更多指向是“以学生为中心”孩子思想的认知和方法的引领。“导”之明白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才学好?从而学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从学的行为体现,应该表现为:受到驱动,得到启发,进入探究,合作学习,质疑生成,释疑思考,行为(成果)展示,表现应用,对自己“知、情、意”的学习过程“预学→任务探究、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归纳→自我检测”有自我认知意识的评价。

从教的行为来讲,是支架式教学。“教”之,应该表现为“启思,诱学”以导促学,更多的思考是基于学习如何“目标导向、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目标任务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导学个性化(层次)。教师的表现,在学习过程,就应该是学习者的“导师”“催化师”“合作伙伴”,以学习为中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学得更好”思考如何提供“脚支架”,构建学生发展的脚手架,在目标导向下,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诱导兴趣,引导思考,指导探究,辅导答疑,疏导解惑,思维建构--导学、导问、导练、导构、导行。就如合作学习,我们要思考的是,孩子们在“问题”合作下,如何“导其”会倾听、会交流、会协作、会分享。

个人观点,作为教师的“导”,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为思,变教为诱,变教为导,以诱达思”。体现“激励+任务驱动+活动组织、指导、评价”之行为促孩子“想学”“坚持学”“会学”,促孩子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习在真实中发生,学习过程更可见!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重视学习过程“学习力”的发展。

从教学设计方面的思考:要使“导”与“学”行为都有良好的体现,需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教学内容)有深入的解读,进行“五何善导”。
●由何:问题是从哪里来的?描述一个情境。
●是何:是什么?陈述事实性知识,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
●为何:为什么?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作解释和推理。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
●如何:怎样?事物发展的规律。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若何:如果情境中的一个因素(人物、时间、地点、工具、规则)发生改变,结果会怎么样?指向一些表示方法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

所以个人认为,借助导学案的“引领”教学在教学中还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导学案,为学习构建学习地图和清单。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导学案,是“学习支架”,是学生学习思维的“产出媒介”。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一节课知识的特点、学习目标,依据课标要求,依据学生的学情(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编制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拓展性学习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优化导学案的设计,建立目标导向、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导学型课堂结构,引领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依托学习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合作探究、互助共进,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协作发展意识。

依托导学案,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跳出教材”,于教师而言,则是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思想”。做到“深入浅出”,唯“深入”才能保证导学案的高质量,唯“浅出”才能保证助学的高效度。

导学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习的重心前移,通过科学有效的导学、导思、导议、导练、导评,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吧,我们在教学中,真正的,不是今天的课堂你要让学会多少知识,而是今天的课堂你要带孩子去如何学会什么。走进课堂之前,我们更多的考虑,是不是应该多想想,我怎么“导学“呢?学会学习,学会认知,真正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

若你认同上述观点,你就点个赞。谢谢!一起交流、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