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华 徐思源 | 怎样理解“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

教、学、评应该一致,这些年我们经常听到这个主张,理解这个主张不难,难在如何做到,很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怎么理解?做得到吗?
国外有哪些做法?我们应该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概念很多,很想了解一点。

按照传统的课程理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课程要素或环节,课程实施是课程评价的对象,课程评价是确保课程实施方向、检验课程实施效果的手段,二者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其基本功能和实施过程是互相独立的,不会发生交叉或重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都是从课程实施——包括教师之教学活动和学生之学习活动的外部对它们施加影响,并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评价建议中则指出,“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这无疑是关于课程评价功能的一种新认识和新提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评价过程”即“学习过程”,当然不是混淆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各自的功能,也不是主张把两个过程合二为一,而有着深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一是出于落实新课程观的必然要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建设语文课程,强调以任务群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这些要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就向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即评价要完整地反映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准确体现学生在实现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语文素养发展。这是传统的以抽象的知识记忆为内容、以终结性评价为结果、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评价方式所不能承担的。因而,在语文学习中引入真实评价概念,让评价过程伴随学习过程,准确、完整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表现,是“评价过程即学习过程”的基本意义。

二是针对语文教学评价现实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在语文学科评价乃至整个中学教育领域的评价中,大家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十分深切,但是,对另外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行为,则反思、批评得不够充分,比如,把语文评价当成为难学生甚至打压学生的手段。据说,在某些学校里曾长期保留着这样的一种测试“潜规则”,即在平时的测试中故意出一些难题,通过压低学生的平时分数,来提醒学生努力学习,防止他们骄傲自满。有的测试的平均成绩会压到不及格。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效果到底如何且不说,仅仅是把学习评价与学习活动对立起来的行为,就很值得反思。至于有极个别的教师喜欢在课堂评价中,以发现学生的不足、纠正学生的错误为乐,借以显示自己博学和权威的做法,那就更是误用评价的功能,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强调“评价即学习”的观念,有助于我们牢记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习、促进学习。

最能体现“评价即学习”理念的评价方式即“真实评价”。丹尼·哈特认为,“当一个评价使学生进入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中时,这个评价就是真实的。这样的评价看起来像是学习活动,而不是传统的测验”,“真实评价可能涉及各种活动,比如,口头访谈、团体解决问题的任务,或者创作写作成长记录袋”。丹尼·哈特提出的真实评价设计原则包括:

● 把握基本学习活动的中心和对我们有意义的理解及能力。

● 富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

● 是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除了“等级评定”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的干扰。

● 反映真实的生活、学科间的挑战。

● 给学生呈现复杂的、不确定的、开放式的问题,以及整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

● 经常终止于学生完成的作品或设计师或者学生的表现。

● 是设定标准的,指引学生向更高、更丰富的知识水平前进。

● 认可和重视学生的多种能力、各种学习风格,以及各种文化背景。

看得出,这些原则的核心是,让评价伴随学习过程、反映真实生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

不过,从“真实评价”的内涵及设计原则来看,它更适用于一些口头交流类、课外体验类、合作探究类学习活动,而对课堂训练和纸笔测试的指导意义则不明显。而在我国实际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学习评价中,纸笔测试仍然占有突出地位,各种练习册、期中期末试卷、模拟考和高考试卷不用说,即使是教师布置的平时作业,绝大多数也是用“作业纸”(可以看作一种简易的纸笔测试)。因此,如果对一般课内外训练和纸笔测试不加注意,“学习即评价”理念就很难落到实处。

在平时训练和纸笔测试中体现学习即评价的原则,可以尝试这样三种路径或命题策略。第一是让训练题或测试题直接接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学生做阅读题的过程就相当于完成生活阅读的过程,写作过程就相当于完成交流过程,而测试题的答案也就相当于阅读或交流的收获。比如,生活中阅读一篇新闻,一般是先看“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还会关心“与新闻有关的各方是什么态度”,也会思考“新闻中的人和事跟社会有什么联系、跟我有什么关系”。围绕这些内容设置阅读理解题目,考查读者理解新闻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这种评价就可以说是“真实”的。反过来,如果置新闻的主要内容不顾,只从新闻的边边角角去挖材料、削足适履地去凑考点,甚至人为地去制造病句和错别字,就不符合真实评价的原则。第二是让测试题含有附加的学习价值,如在试题中提供阅读视角、分析工具、衡量标准、比较材料等,或隐含某些文化信息,让学生在答题中受到额外的教育。第三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设计,使学习主体变成评价主体,一旦评价主体完成转换,则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标准制定、评价过程实施和评价效果的反思,这对他们更透彻地把握学习内容、促进元认知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需要说明一点,“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一致”只是新课程对语文学习评价提出的总体原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评价目的、评价形式,都要与学习过程完全一致,而取消所有终结性测试,这无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平时评价实施中,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的,选择恰当的评价策略和方式,包括评价时机、评价频次、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水平作出合理、全面的评价。

案 例

建好我的微信朋友圈

请你参加以“建好我的微信朋友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活动一:签名之寓

请将下面的文字作为你的微信签名,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1分)

谈笑有鸿儒

(田字格略)

活动二:加友之辩

围绕“是否赞成加父母为微信好友”这个话题,朋友圈里展开了辩论,请你发表看法并阐述理由。(50字左右)(2分)

(答题空格略)

活动三:分享之思

针对统计图反映的情况,完成下面的倡议书,与好友分享。(2分)

(带格式的倡议书空格略)

活动四:互动之趣

下面是微信朋友圈中好友关于端午节的留言,请你也仿写一句,与微信好友互动。(2分)

甲:艾叶清香扑鼻来。

乙:粽子香甜惹人爱。

丙:龙舟激越江上赛。

(本案例选自2017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案例分析

“评价即学习”这一观念听上去好像很深奥,操作起来其实没那么复杂,以上面这道题为例。这是2017年陕西中考试卷中综合性学习部分的一道题,命题的直接意图当然是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区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但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材料和答题要求、完成答题的过程中,无意中还接触到田字格、书信的基本格式、矩阵式框架,以及信息传递中很重要的礼仪知识,这些语文知识或传统文化信息并不是考题所直接测试的内容,但却会对考试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考试过程和结果看,评价学生水平高低只是考试所具有的一项功能,其他功能对语文学习来说也许更加重要。而促使其测试功能悄悄发生转变的,无疑便是测试题目中所隐含的某些信息。

——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 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