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民:运岸老民(二)
邓一民:《运岸老民》(二)
运岸老民(二)
邓一民
运河水不舍昼夜的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父亲从13岁学画直到去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
记忆中年少时的家,屋内土黄色麦秸泥的斑驳墙壁上满是父亲用枣刺盯着的马蜂、黄蜂、蜻蜓、知了、蝈蝈等各种昆虫以及各式各样纸张的写生稿……还有欠某家几毛钱,几碗玉米面的借债账单。
窗外,大雨如注,阴沉的天没有一丝放晴的迹象。屋顶好几个地方都滴答滴答的漏雨,家中所有能接水的锅、碗、瓢、盆、桶都赤膊上阵,浅点儿盘类的“当当”声,深些桶类的“咚咚”声和着生冷的雨水在凄凉的土屋里互斥、交融、汇合着演奏。
土炕上,一张长方形饭桌,铺着廉价宣纸,父亲投入的画着,偶尔抬头看看漏雨的地方,不时挪动的饭桌躲避漏雨。感到漏的地方太多无处可躲了头也不回的喊着:“儿子,拿个油布伞给我打着点儿,还有几笔就画完了。”
这种情况在父亲的书画生涯中不少见,以至于他在1961年的一幅《渔鹰图》上题款:“我于绘事,未干荒度分时。此幅完成,屋内已遍漏矣。”后来我在《怀念父亲·十首》之“老屋”中用“窗外凄雨连几日,漏痕用笔两相如”记录隐晦如霉的斑驳流年。
土屋的饭桌旁,我常常为父亲磨墨,看父亲挥笔作画。听父亲讲李成、范宽、马远、夏圭、石涛、八大、吴昌硕、傅抱石,听父亲讲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我懵懂的知道了“论画六法”,知道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父亲教我背诵的第一首诗是王维的《秋居山冥》“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也把诗韵的种子播撒在我的心里。
帝都的春雨不经意的穿越了时空,打湿了老屋檐下的困顿岁月,唤醒了蛰伏脑海深处的记忆,困居京华家中,往事回游,一次次回到少年时的家……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