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军在哪个国家死得最多?结果竟是菲律宾,原因出乎预料

二战时期,日本以构建所谓的“东亚共荣圈”为幌子入侵东亚大部分国家。

但是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并不是待宰的懦弱羔羊,他们拿起手上所有的武器,和日寇做生死斗争。在人民的长久努力下,日本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破碎了。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日本在被它所侵略的国家上开辟了数个战场。我国就是其中最大的战场之一。

在我国持续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之中,日寇一共在我国的土地上战死了45.5万人,而日本在二战期间,一共损失了212万人,在我国战场上战死的比例已经高达两成。

可即便如此,我国也不是二战日军战死人数最多的战场。那最多的是在哪一个战场呢?

答案就是菲律宾

菲律宾是一个位于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地处热带区域,常年高温多雨。岛上热带雨林众多,地形大部分都是山地。

其国土面积只有不到三十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吕宋岛面积约十一万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小小的只有我国三十分之一都不到的岛国,到底是因为什么竟然让近五十万的日本鬼子葬身于此呢?

别着急,跟着我回溯历史,一起探寻菲律宾成为日军战死人数最多的战场的深层原因。

关键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兵力囤积,为之后的歼灭战埋下种子

要理解为什么菲律宾会让日本投入如此大的力量,即使是损失将近五十万人也想要占领这里,首先就需要了解菲律宾的战略价值何在。

如果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并且观察菲律宾所在的位置,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论是谁想要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或者是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东南亚海域,那么菲律宾一定是他绕不开的一个地方

菲律宾对于东南亚地区的跨大洋航行而言,承担着一个重要交通枢纽的角色。

因此,对于任何想要在东南亚投射自己军事力量的国家而言,菲律宾都是一块不得不争夺的地区。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打破了太平洋上的平静。

而就在珍珠港被日本海军偷袭的第二天,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在另外一支舰队的护航下,对菲律宾上的美军发动了偷袭。

和珍珠港的战友们一样,身处菲律宾的美军完全没能在日军的偷袭下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只能边反击边撤退。

直到1942年5月7日,菲律宾战役才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当中,日军损失了1.4万人,80余架飞机和4艘舰船,取得了击毁250余架美军飞机,各型作战舰艇8艘,商船26艘,美菲联军死伤7500余人,11万人被俘虏的成果。

菲律宾的沦陷,使得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力量再一次被削弱,天平开始向日本倾斜。

日本对于菲律宾的觊觎,并不仅仅是出于将美军的力量赶出西太平洋,从而使自己的统治辐射到整个东南亚这么一个理由,菲律宾群岛上的资源同样是日本出兵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接受过义务教育,学过中学地理的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其本土矿产资源很难满足重工业的发展,本土更是不出产石油资源。

因此对于日本的侵略行动而言,资源就是卡在日本脖子上的那道锁,只要工业资源和原料缺乏的问题还存在一天,日本就无法真正摆脱限制地实行自己的侵略计划。

同时,由于日本在中国战场上已经陷入泥潭,在中国的投入远大于收益,因此日本必须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弥补消耗和充实自己的军备。

菲律宾群岛上的资源正好能够部分缓解日本的资源和原材料的问题。

菲律宾的自然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镍,铜等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业的重要资源,同时还有日本最需要的石油资源。

并且,由于菲律宾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因此特别适合发展甘蔗林种植园。蔗糖本身除了是食品之外,也是食品工业中极其重要的资源之一。

因此,菲律宾群岛对于日本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从地理位置上的战略性来说,还是群岛资源对于日本军工业的发展的必需性而言,菲律宾都是日本必须要派重兵驻守的区域。

日本完全占领菲律宾群岛后,一直到莱特湾海战之前,日本在菲律宾的总兵力达到了63万人。

但让日本人始料不及的是,菲律宾似乎并不是那么好驻守的地方。因为在这里,还有数道艰难的考验在等着他们。

蚊虫带来的疾病,是对日本驻军的第一道考验

对于菲律宾群岛上的日本驻军而言,时时刻刻徘徊在他们耳边的除了长官的训导,剩下的就是蚊虫飞来飞去的嗡嗡声

如果只有蚊虫飞来飞去的困扰,就算加上蚊虫的叮咬,最多也只是让人难受一段时间罢了。可是,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菲律宾地处热带环境,加上当时群岛各处的发展程度并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说除了几个主要的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区还是原始未开化的处女地。

因此,当地的卫生条件不容乐观。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十分容易爆发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而其中就包括一个一直到21世纪都让人十分头疼的传染病——疟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摆子”。

疟疾的杀伤力和传染能力到底有多强呢?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中对于疟疾的记载窥见一斑。

清末时期,云南有一个叫做思茅的小镇,从1919年开始,因为疟疾在这个地方肆虐,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个人罹患疟疾。

原本繁华无比,人口有七八万之巨的欢乐之地,变成了死气沉沉,十户人家八九不存的死亡痛苦之地。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这个地方的人口仅有944人

而疟疾的最佳载体,恰好就是平日里飞来飞去的蚊虫。

携带有疟原虫的蚊虫会通过叮咬将疟原虫传播给人类,从而使人患上疟疾。而平时饱受蚊虫叮咬之苦的日本驻军,得疟疾的概率更是大了不少。

而如果一座军营里有一个人得了疟疾,那么整座军营很快就会到处都是“打摆子”的日军。因为军营里人口聚集,加上当地蚊虫繁多,为疟疾的传染提供了便利。

除了一些卫生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以外,其他地方的驻军几乎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疟疾的影响。

患者会感到忽冷忽热,肌肉酸痛,严重者甚至会抽搐或不省人事。这样一来,当地驻军的战斗力还能保持多少,就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而这样日本军队在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相信各位读者心里多少有数了。

可这还远远不是结束,菲律宾群岛上让日军感到头疼的事物里,除了疟疾,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样也是一个让日军不敢轻视的挑战。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第二把来自大自然的屠刀

菲律宾由于地处热带,并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所以当地年均温度接近30℃,年均降水量则在2000毫米到5000毫米之间不等,全年平均的湿度更是达到了77%。如此高温高湿的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日军极其不适应

日军在刚刚到达菲律宾的时候,出现了许多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战斗力有些许下降。但由于面对的是比他们更不能适应当地气候的美国守军,所以攻占菲律宾的战斗过程还比较顺利。

然而等他们开始征服整个菲律宾群岛时,他们才发现自己除了需要克服对气候的不适应之外,同时还要克服菲律宾群岛上最为原始的热带丛林

不熟悉的气候加上不熟悉的地形,使得日军推进的速度并没有预期那么快,而这一切都还只是日军头疼的开始。

很快,日本人就发现,高温高湿的气候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影响就是,容易导致食物腐败。

日本人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人一样,以大米作为主食,而日本军队的军粮自然也是以大米为主。大米如果保存不妥当,会容易变质,在菲律宾这样的环境下,大米腐败的速度远远超出想象。

生活在南方或者有过在南方生活经验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六七月份梅雨季节的时候,如果大米煮熟之后不妥善保存,那么很快就会发馊。

即使是将其放在冰箱里,最多也就保存几天。而身处菲律宾群岛的日军,可以说面对的是全年的梅雨季节。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妥善地保存军粮,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而在美军开始登岛作战之后,日本守军更加绝望了。

本来就失去了补给的日军在热带丛林里几乎没有办法生存,不管从哪里搜集来的粮食总是很容易就腐败。

不少缺少食物的日军在打光了子弹之后,绝望之下选择走出丛林向美军阵地发起白刃突击,试图用他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取得胜利,迎接他们的,自然就是美军热烈的弹雨。

已经被大自然折磨得半死不活的日本人并没有想到,菲律宾对他们这些侵略者的反抗,除了当地的自然条件,还有来自不屈人民的游击作战。

菲律宾人民宁死不屈,谱写英雄篇章

和其他被日本人侵略的地方一样,不愿意成为奴隶的菲律宾人选择了拿起枪来和日本军队作斗争。他们依靠着世代生活于此的优势,在深山老林里打着游击,让日本军队疲于应付。

而这些游击队当中最为著名的,还要数一支由菲律宾华侨们自发组织的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这支游击支队效仿新四军和八路军组织起自己的力量,定下了自己的纪律。

而正是这支华侨游击队,从成立之后一直到菲律宾被重新解放,转战菲律宾15个省、市,在一次次反日军“围剿”的作战里磨练出了战斗力,为解放菲律宾,驱逐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本人为了分化菲律宾的抵抗力量,曾经在菲律宾建立起一个傀儡政府,试图以此来消解菲律宾人民的抵抗情绪。

可这么拙劣的伎俩怎么可能瞒得过广大菲律宾人民,各个抗日武装力量并没有和日本人妄想的那样放下武器抵抗。

相反,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抗日的决心,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们失败了,那么菲律宾将不再是菲律宾人自己的菲律宾。

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不断败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了游击队,据统计,菲律宾游击队的总人数一度达到四十万人左右。这让日本在菲律宾的统治愈发艰难,日本守军面临的局面也愈发的艰难。

就连美军指挥官都称赞道,如果没有这些抗日武装力量的抵抗与反攻,解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两个月!

日本守军在菲律宾的力量越来越弱,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洗脑之下,他们仍然觉得自己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来自本土的运输补给被美军阻截切断,彻底地断绝了这些日本驻军的最后一丝希望。

运输补给短缺,是压垮日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1944年,此时的日军已经有些顶不住美国的进攻压力了。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甚至在马绍尔群岛的战役中不战而退。日本大本营对于这样的情况很是愤怒,但同样也无可奈何

为了保证本土不受到美军的进攻,日本大本营划定了一个名为“绝对国防圈”的海上防线。菲律宾正是“绝对国防圈”南部的重要一环。

然而即使是划定了防线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大海上的作战并不像是在陆地,防线之间的缺口可以靠人去填补,在大海上建立完整的防线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而日本海军现有的力量,已经很难支撑起完全的防线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海军为了防御美军的一系列跳岛登陆作战,不得已和美军一次次作战,损失惨重,终于在菲律宾的莱特岛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1944年10月20日到26日,在短短的六天里,盟军和日本双方一共投入了吨位高达两百万吨的船舰作战,其中盟军的舰船总吨位所占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面对超过自己一倍的盟军,只能一边用武运长久这样的话催眠自己,一边作战。战役以盟军获胜告终,日本联合舰队再也算不上是一支战略性的海军力量,只能作为防守日本本土的战术力量存在了。

而莱特湾战役的大捷,也为美军接下来对菲律宾的登岛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莱特湾海战取得胜利之后,美军携着胜利的东风继续进军。美军随后一边对菲律宾群岛上各个主要岛屿上驻守的日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一边阻拦日本对菲律宾群岛守军的支援补给。

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日本运输船队几乎就是美军眼里待宰的羔羊,无数自日本本土和其他占领区试图前往菲律宾给守军提供补给的日军船只被飞机炸沉,被大炮轰沉。数不清的物资以及作为补充的后备兵被送进了海里喂鱼

比如日本向菲律宾方向增援的26师团,整个师团13000人由八艘运输船运载向菲律宾方向行进,在途中被美军拦截袭击,最后能活着游上岛的只有500人不到,而战后能勉强活着的,只有16人

从13000人缩减到只剩500人,再由500人一直减员到16人。这就是菲律宾战场上,所有试图支援的日本军队的下场。

此刻的日本守军已经没有任何办法再继续和美军做正面的对抗了,他们选择了退入热带丛林里试图寻找机会反攻。

但是缺少补给的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没有粮食也没有药品,只有手中的枪和为数不多的子弹。很多听从长官指挥的士兵进了丛林就再也没走出来。

有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如果有枪和子弹,那在丛林里打猎或者是寻找食物难道不应该是很方便的事情么?

事实上是,进入丛林里的日军为了不被美军和菲律宾游击队发现,也为了那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反击积攒力量,他们不会选择开枪捕猎,也不敢生火做饭

只有实在是饿得不行了,才会冒险到附近的定居点掠夺些食物。

根据幸存者战后的回忆录描述,当时许多部队在败退到丛林里后,最开始还是抱着能够反击的希望的。

可是随着时间一长,粮食越来越短缺,药品也越来越不充足,不少人被饿死或者病死,有的人为了争夺最后的粮食自相残杀,而也有的人,面临绝望的境地选择了自杀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国内统计在二战之中各个战场上战死的日军数量,在菲律宾战死的日军数量高达49万8千人。当然,其中大部分并不是死于和美军或者菲律宾抗日力量的交战之中,而是败在了雨林的残酷条件之下

数十年过去,如今已经是和平年代。也许二战的残酷历史已经成为了教材上的黑纸白字,那些痛苦的记忆都被浓缩成了简单的图片与描述。

但曾经饱受战争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就因此忘记那段历史,只有记住自己曾经苦痛过去的民族,才能真正地实现伟大的复兴!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要记得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