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山东一农民给领导斟茶时暴露身份,才知:他是16期黄埔生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曾经为祖国贡献过力量的每一位老兵。
英雄迟暮如骄阳西坠,但老兵的伟大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先辈之牺牲、奉献精神,将以每一代年轻人为沃野,终将成长为足以延绵万代的精神长城,守护神州大地。
1983年,改革开放数载的新中国,举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如雨后春笋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推动新中国大步向前。
山东日照县统战部部长夏良柏,在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是下乡调研,这一天,他来到自己负责的孙家村做调研,在这里受到了孙家村大队的热情招待,在调研工作之余,夏良柏与大队的几位负责人聊起天来。
本来这次聊天就是一个工作之余的闲谈,但在聊天的过程当中,夏良柏的注意力被一位给他倒茶水的农民吸引,他无意间发现,这位农民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出难以掩饰的军人气质,身为县统战部部长的他,这么多年见过的军人也不少,通过他对这位农民的观察,他基本可以确定,这位农民一定当过兵!
1983年,虽然已经距离国民党溃败已经30余年,但谁敢保证就不会有敌特潜伏呢?夏良柏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等到工作结束后,他才在侧面打听了一下那位农民的信息。
经过夏良柏暗中询问得知,这位农民名为王延周,是土生土长的孙家村人,中间离乡多年后返回,已经在此种了22年地。当夏良柏问及王延周平时有没有什么特别举动时,村民表示,王延周确实与其他的农民不太一样,他虽然平时话不多,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说话很有水平,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据他的侄孙王彤说,王爷爷听他读课本时,还能用英语说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呢。
夏良柏闻言,确定了王延周的身份一定不简单,他在深思熟虑之后,认为王延周是敌特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他如今已经60有余,对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威胁,打定主意以后,夏良柏径直来到王延周的家中,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再次见到王延周,无论是他笔挺的坐姿,还是腿上穿着的旧毛呢裤子,都让夏良柏无比确定,王延周一定不是普通农民。
王延周听到夏良柏的质疑声,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反而异常平静地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讲给夏良柏听,但随着王延周的讲述,夏良柏开始不淡定起来,他这才知道,眼前这位种了22年地的农民,不仅当过兵,而且还是第16期黄埔生,曾击落过数架敌机,而且还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空中飞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王牌飞行员!
夏良柏虽然对王延周吃惊不已,但他并没有失去冷静,他在返回县里的第一时间,将王延周讲述的事情整理成材料上交有关部门核实。夏良柏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直接惊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王延周的身份和事迹全部得到证实。
那么,如此优秀的一位王牌飞行员,为何会隐姓埋名的在孙家村做了22年农民呢?他的一生中又经历过怎样的传奇,才能让见多识广的夏良柏也为此惊讶不已?今天小女子便带着大家的思绪,回眸看一看这位传奇老兵跌宕起伏的人生!
1920年10月,王延周出生在山东日照孙家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如果人生没有改变,他就会如所有贫苦家的孩子一样,每日从事繁重的劳动赖以糊口。
改变王延周人生的人,是他的堂哥,名叫王延德(从军后改名王仲懿,为方便阅读,我们之后在提及此人时,会继续延续王延德的称呼)。
王延德年长于王延周,是后来的国民党中将。在王延周11岁那年,王延德就已经是一名国民党军的军人,在王延德回乡探亲时,王延周见到王延德第一眼,视线就再也离不开了,他深深地被王延德身上的军装吸引,肩章、绶带、武装带、白手套、大皮靴等等,无不令王延周向往,从那时起,他就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军人。
对于小王延周来讲,堂哥王延德便是他心中的偶像,他在每一年的生活当中,最快乐的时候不是过年,而是堂哥回乡探亲的那几天,每次王延德回乡,王延周就会贴上去,嚷嚷着让堂哥给他讲抗日的事迹,王延德素来喜爱这个弟弟,就为他讲了许多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这些有血有泪的抗日故事,让王延周热血沸腾,他立志参军的初衷,也从“穿上帅气的军装”变成保家卫国。
不过,理想与现实中间总是横着一道沟壑,想要达成理想并不容易,很快,小王延周便被生活给上了一课,1935年,家境不好的王延周,为了生计而离开私塾前往青岛,在那里做了一名学徒工。虽然生活对王延周残酷,但王延周却报生活以吻,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将王延周折服,反而让他参军抗击日寇的心情更加迫切。
1936年,王延德在国民革命军第29军任连长,在他的帮助下,王延周参军的梦想得偿所愿,进入29军北平南苑军训团接受军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悍然入侵,令中国的局势急转直下,前方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王延周所在的军训团于7月27日黄昏进入到北京南苑以南的阵地,正式加入到抗日战争的战斗之中。
时值雨季,大雨昼夜不停,战壕中的积水不断加深,仅仅军训了半年的王延周,与其他训练团的战士们一起伏在战壕之中,这群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们,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拿起枪,他们左臂缠着毛巾,以作为身份的证明,紧张地望着战场上的硝烟,虽然被积水浸泡得十分难受,却一动也不敢动。
终于,日寇的攻击在一个与往常并无两样的凌晨发起,数十架日寇飞机带着轰鸣声向29军的阵地扑来,不断地进行低空扫射、投弹,顿时飞机的呼啸声、机枪的扫射声、炸弹的爆破声以及受伤同胞的惨叫声一股脑的挤进王延周的耳朵。
王延周第一次亲眼见到战争的残酷,曾经的同学和战友不断地倒在身边,他举起枪拼命向日寇的飞机射击,却没有一点作用,面对日寇的飞机嚣张低扫,他第一次感到丧失制空权的无奈,要打败敌人飞机,掌控战场天空,成了他心中的又一个人生理想。
7月28日,在保卫北平的战役中,与日寇血战的29军弹尽粮绝,王延周所在的训练团,伤亡人数也超过大半。日寇攻势不减,国军防线溃乱,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命令训练团就地解散,并约定在3日后的固安县集合。侥幸活下来的王延周,断然拒绝返乡,选择继续抗日救国,与同学、战友们一起撤离,途中休息时,王延周清洗了身上的淤泥才发现,自己的腿部中枪,伤口正在不断地向外流血。
王延周知道,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处置,未来可能就要面临截肢,如此一来,抗日救国之路就此断送。王延周自然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没有任何医疗设备的情况下,王延周让两名同学帮忙按住受伤的腿,他自己则取来两根树枝,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硬生生将嵌入腿中的子弹抠了出来,做了简单的包扎后,就继续跟着向南撤退了。
经历这一次战火的洗礼,王延周从学生蜕变成真正的战士,牺牲在他面前的同学和战友,让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恨空前高涨,同时,王延周也切实地意识到,要想击败日寇,就必须要具备打掉他们战机的能力。
1938年夏天,正值黄埔军校招生,王延周在陕西参加了黄埔16期招生考试,顺利考入黄埔 军校西安分校,在这里接受了正规、系统的军事教育训练。
1940年,王延周即将在黄埔军校毕业,此时的王延周已经是一名军事素养很高的职业军人,再也不是当年毫无经验的学生兵了,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他的前景也非常好,如果不出意外,他将成为一名陆军军官,从此过上体面的生活,加上军中又有堂哥王延德的关系,可谓前程似锦。
但就在黄埔军校毕业的三天前,王延周在街头见到了一则招生广告,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是一则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招生广告,如果入校学习,就有可能成为一名飞行员。这样的事情对其他黄埔生来讲,或许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对王延周而言,他参军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保家卫国,深知日寇飞机厉害的王延周,一想到自己参加空军后可以打掉日军的敌机就兴奋不已,深思熟虑之下,王延周决定报名。
王延周要参加空军的消息传到堂哥王延德耳中,引得王延德十分生气,他当即表态,不赞成王延周报名参加空军。王延德此举,并非是对王延周责怪,反而是对他的关爱。因为王延德身为国民党军官,深知中国空军力量的薄弱,很难在对敌的空中战斗中取得优势。
为此,笔者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得到了一组1937年淞沪抗战之前的中日飞机数量对比数据,日军空军当时有飞机2300架,而且还有280预备飞机,而中国空军当时仅有600架飞机,真正能够参战更是仅有223架而已,如此数量悬殊的对比,中国空军在空战中自然难有胜算,也就难怪王延德不同意王延周参加空军了,他素来喜爱堂弟王延周,自然不愿意看到他九死一生,如果王延周能顺利毕业,成为陆军军官,至少在生命安全方面有一定的保障。
堂哥虽是好意,但王延周参加空军的决心并没有因此动摇,他与堂哥最大的不同是,为了保家卫国,哪怕牺牲也在所不惜,如果不能击落日寇飞机,抗日成功的希望将大大降低,王延周顶着堂哥的愤怒,毅然向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投递了报名表,凭借着优秀的军事素养和身体素质,被成功录取!
王延周入校训练以后,训练环境十分恶劣,在日寇反复轰炸的情况下,只能利用极其有限的日寇停飞时间进行飞行训练,而且不能长时间飞行,只能断断续续的进行练习。学校的飞行训练环境不好,但对专业课的要求却极其严苛,王延周在校学习期间,一直求学若渴,为自己日后的飞行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严格的考试后,不合格的学生直接被淘汰,王延周所在的考核小组,原本有六名同学,最终只剩下包含他在内的两名。
1941年,王延周获得了宝贵的美国训练机会,他远渡重洋,抵达美国的亚利桑纳州,在鲁克及雷鸟基地进行了初高级飞行训练,在这里,王延周学习、训练了近两年时间,经过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王延周的飞行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可以飞行各种类式和性能的飞机。作为空军学校的高材生,毕业时得到了学校伸出的橄榄枝,只要他当时点头,就可以留在美国做教官,享受优厚的待遇。但王延周拒绝了,他不忘初心,坚决要回国参战。
这个决定对王延周的人生有很大影响,所以他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当他后来被问及为何要选择回国参战时,他深情地说道:
“我好像看到 祖国母亲正急急地向我招手,让我 快快回去执行消灭日寇的任务,我 怎能贪图个人享受而忘记国耻呢?”
带着雄心壮志回国的王延周,被分在美空军混合团第3大队8中队任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领导这个中队的人,正是创建了“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但王延周对此并不关心,令他兴奋的是,终于可以鹰飞长空激战日寇了。
1944年6月1日,王延周驾驶P-40N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圆满完成任务后,飞回空军基地的途中却出现了意外,战斗机的引擎不知道怎么了,竟然突然停止了工作,王延周虽然在书本上学过这种情况的处理,但实战和书本毕竟有很大差距,一旦失去动力的飞机坠毁,性命可就丢了。
王延周尽量控制紧张的情绪,将飞机尽量控制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滑行,双目则趁机四处张望,寻找一个合适的迫降地点。王延周的慌乱情绪逐渐稳定后,他才在仪表盘上发现了飞机发动机停止工作的原因,原来是油箱里没油了,他赶紧拧了下转换开关,转换油箱后,立即提升自己的飞行高度,准备继续返航。
就在此时,王延周在飞机的左前方发现了一个小黑点,他带着疑惑向小黑点靠近观察,发现这竟然是一架日本的运输机,这时,日军运输机的飞行员也看到了王延周的战斗机,由于运输机没有配备空战武器,第一时间就打算逃跑,王延周哪里肯放过如此好的机会,立即追了上去,瞄准敌机猛烈开火,最终敌机的油箱被王延周击中,立刻变成一个大火球向地面坠去。
后来,王延周听日本广播才知道,原来这架日本运输机上,载有7名日本军官,还有数名其他随行人员。中美混合团知道王延周立了大功后,给他记了一等功。
此后,王延周一发不可收拾,空战的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敌空战的自信也成倍增长,自击落日军运输机以后,王延周在一年时间内,又接连击落了3架零式战斗机,以及1架当时非常先进的东条式战斗机。
凭借这些空中战功,王延周被授予“王牌飞行员”、“空军战斗英雄”等称号,一时间在空军名声大振。
但在荣誉的光环背后,是王延周一次又一次以命相搏的拼杀。他曾在执行任务时,8次穿越“驼峰航线”。这条“驼峰航线”,是中缅公路被日寇切断以后,为了保证运送军需品所开辟的空中航线。
驼峰则属于喜马拉雅山的一部分,高度在4000至5000米之间,受这种地形影响,这条航线布满了崇山峻岭,气候更是变化无常,飞行条件十分恶劣,即便持有航图和导航设备,也没人敢保证自己就一定可以顺利执行飞行任务。
所以,“驼峰航线”在二战期间,还存在另外一个名字——“死亡之旅”。这个名字绝非是夸大其词,因为仅在二战期间,这条危险的航线上,就先后有600余架运输军需物资的飞机坠毁,因此遇难的飞行员则多达1600余人。
还有一次,王延周执行袭击湖北沙市敌军一处重要油库的任务时,准确投弹以后,却没能及时将战斗机拉升到足够高的位置,导致飞机受到炸弹爆炸的气浪波及,机身严重晃动,险些坠毁。
如此类的飞行危险,在王延周的飞行历史中数不胜数,而这些危险,都来自驾驶技术的危险,如果算上他与敌人空中对战所经历的生死危机,那就真应了他堂哥王延德的担心,是真真正正的九死一生。
1945年,随着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也宣告结束,王延周带着一身荣誉,被调到济南国民党空军第9战区司令部。
1946年4月,王延周驾驶L-5型飞机从四川飞往济南,原本这就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飞行任务,对王延周来讲,并没有一点难度。但偏偏就在这次简单的飞行任务中出现了意外,王延周在驾驶飞机飞行时,突然遭遇天气骤变,不得已之下脱离了飞行航线,意外迫降在了河北省清河县境内。
当时清河县属于解放区,王延周对此有所了解,当他迫降于此后,心中十分忐忑,因为国民党曾经对他讲过,飞行员一旦落入共区,非运输及的要被打一百棍,要是飞战斗机的则更惨,要被活剥皮。
王延周不明真相,被吓得不轻,直到他受到解放区百姓的热情招待后,才发现事情根本不像国民党所说的那样,解放区的人不仅不打人,而且还热情善良,当天他就被接到一户人家休息,不仅有水喝有饭吃,而且主人对他还十分客气,像对待家人一样。随后,王延周又在解放区走了很多地方,所见所闻完全颠覆了他的固有认知,他才真正的了解,这才是新中国该有的样子。
王延周迫降解放区以后,时任国民党少将的王延德找到在南京谈判的周恩来,请他放人。周恩来听了王延德的话,直接告诉王延德,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放人不放人的问题,因为任何飞行员迫降在解放区都是来去自由,根本不会被限制自由,既然没抓,又何谈放人呢?
同时,周恩来还表示,对于迫降飞行员,共产党的态度是“走者欢送,留者欢迎”。最后,周恩来为了不让这位堂哥担心堂弟的安全,还是专程给刘、邓发了一封电报。
王延德不知道的是,他的担心完全多余,王延周在解放区不仅没有吃半点苦头,甚至还找到了余生的理想和追求,当解放区领导征询他是去是留的想法时,王延周当即表示,留下来!
1949年10月1日,王延周还有幸驾机参加了开国大典。当王延周驾机飞行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时,天安门的群众们沸腾,让王延周永远的记住了那一片红色的“海洋”。
1951年11月,王延周再次踏上抗击外敌的征程,奉命入朝作战!这一次的王延周,早已经不是当初报名空军时的青涩少年,对于战争的残酷和入朝与美军空战的危险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他登机出发前,将一封早就写好的家书交给了地勤人员,这是他做好牺牲准备的最好证明。
当王延周驾机来到朝鲜战场时,他驾驶着自己的飞机与美空军拼死激战,最终,击落击伤美军F-86飞机各一架,荣立二等功,成为中国历史上既击落过日军 飞机又击落过美军飞机的两位飞行员之一(另一名是中国著名飞行员邢海帆)。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王延周调到空军九师任职。同年,33岁的王延周与25岁的清华大学才女齐书云结婚,在当时被称为金童玉女,收到了很多祝福,他们在婚后孕育一子。1955 年, 王延周转业到国家体委航空部滑翔组。
1957年7月,反右斗争开始,王延周因此受到波及,以莫须有的罪名入狱,妻子随后与其离婚。但王延周并没有因此倒下,多年从军磨砺出来的意志,支撑着他一路前行,当时间来到1961年,他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机,王延周得以回老家务农。
王延周返乡后,从未抱怨过,反而是非常珍惜自己在农村生活的每一天,因为他是有文化的人,所以白天种地,晚上就去夜校教书,帮助村民扫盲。一心为大家办事的王延周,很快得到大家的接受,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会有王延周的身影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当县统战部部长夏良柏下来做调研时,王延周会负责给领导斟茶,一来是王延周办事踏实可靠,二来是因为他有文化,万一领导问什么,他能够应对的好。
在这22年的农民生活,王延周却始终没有丢了军人气质,那如钢铁一般的意志,早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一生经历无数风浪的王延周,在坚持了22年以后,再次迎来了转机,夏良柏的出现,让王延周曾经的荣誉重新回到身上,他的身份和事迹得到空军认可以后,重新获得了驾机起义人员待遇,并办理了离休手续。
2005年9月,王延周被请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王延周作为抗日英雄被授予奖章。
随着时间推移,王延周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曾经搏击长空的少年英雄,也因为年迈而住进了医院,但躺在病床上的王延周老人,却一点也不沮丧,他总是笑着对人说,自己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仅要给孩子讲课,还有整理回忆录,日程很满。
王延周老人表示,他很喜欢明代戏曲家关汉卿所写的一句词: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轻易走进老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传奇一生中,也正是凭借着这样不屈不挠的精神,赶走了侵略者,实现保家卫国的愿望。
2012年4月30日,王延周在北京离世,时年92岁。令人欣慰的是,在老人病逝前半年,他的前妻齐书云翩然而至,陪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
最后,王延周老人临终前留下的嘱托让人潸然泪下,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诉家人,自己的丧葬一切从简。
简单的一句话,却将一位老兵在临终前依然心系祖国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丧葬一切从简,传达出来的信号是,他不以个人荣辱为重,更不愿给组织添麻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