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KIWI)的丛林控
关键词:丛林情结 儿童保护
2016年迪斯尼还出品了一部真人动画片,由大卫·洛维执导的《彼得的龙》,这是部事先张扬的儿童套路片,嗯,这么说其实没有对儿童片有什么成见,但毕竟很多东西看多了,几乎闭着眼睛都能猜出情节走向来,那唯一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就是:这部片子本来就是不给你看的!
其实当初影片的定位可能是家庭一起观看,豆瓣6.6的意思几乎等同于:就那么回事儿吧!一定会有人反驳说,这是给小孩子看的,哦好吧,你带着你学龄前的孩纸坐在银幕前试一试,如果对于西方的龙没有认知,这还真是一部不错的科普片呢!
简单说一下剧情,唉,其实也没什么剧情,就是一个叫彼得的小盆友与自己的龙朋友生活在森林中然后被打扰的故事,这条龙长得一点也不凶残,至少比权利游戏里龙妈玩的那种要和蔼可亲多了,虽然也会随处喷火,不过大部分时间都很随和,情感十分细腻,毛茸茸的就是一只放大版的玩具,人物刻画嘛,算了,我们还是说说拍摄吧!
这又是一部到新西兰拿补贴的电影,新西兰的美丽风景真的很好卖钱,反正导演来了之后立即拍板,对对,就是它了,新西兰就是我要寻找的地方,这里湖光山色,牛羊成群,更主要的是到处都是森林,而且我还能用《指环王》剧组用过的布景棚!(新西兰的特效组多么强悍,支持这么一条妙妙龙显然不在话下)。
这当然是一部有资格获得新西兰银幕奖励计划的作品,100%在新西兰拍摄,一共拍了74个工作日,动用了1040名剧组人员,其中包括810名新西兰人(810个就业岗位),演员40名其中31名是新西兰人,如果你说这不是为了节省成本大抵天舒是不肯相信的。不过导演大卫·洛维仍旧信誓旦旦地说,新西兰风景秀丽,品质永恒,这意味着它很容易转变为1980年代的美国小镇,啊,是吗?我的意思是1980年代的美国好像还很不错哦。
至少那片森林还是与美国有一点关系的,拍摄森林的主要取景地是在北岛的罗托鲁瓦红树林,这是个游客必去的地方,密密匝匝种满了粗壮的美国加州红杉,由于水土好的缘故,在新西兰长得格外茂盛,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特别值得赞赏,因为在这里拍摄简直毫无难度,交通便利,餐饮丰富,累了乏了还可以有温泉泡,做个群演都很爽好不好!
除了做一条特效的绿毛龙出来之外,影片最大的投资怕是花在了改造南岛小镇塔帕努伊上面,当地很多企业都进行了改造,(其实本地就没有什么称得上企业的东西!),主要的街道还被关闭了一周,雇了几个当地人做群演,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锯木厂,(前面说错了,这里真有个企业!
)。不过对于剧务来说难度最大的怕是不停地把车辆放到正确的公路一侧去,新西兰是行驶在左边,这与美国正巧相反,于是折腾车辆的行驶方向让大家不胜其烦,以至于到最后那条龙都得很茫然地问:我是飞左边,还是飞右边?
有人说,其实电影叫做《彼得的二哈》或者《彼得的ET》都可以,像这种吐槽天舒是不能认同的,毕竟在理论上龙是能飞的,只有这样才能翱翔在广袤的新西兰大森林之上,展现出这片环保优良的土地的魅力过人,啊,无穷无尽的丛林!
作为一个殖民国家,新西兰经历过大肆的滥砍滥伐,像很多参天大树比如几十米上百米的贝壳杉什么的都曾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不过现在也被砍得七七八八了,树虽然砍了,但是那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却是浸入骨髓的,打开另外一部新西兰本土的片子你会得到惊喜,这就是同样在2016年出品的新西兰独立电影《追捕野蛮人》。
这又是个不省心的熊孩子,男主小胖子是个街头小霸王,擅长从事各种温和性质的为非作歹,用到温和这词其实就是说孩子本质不坏,但是社会保育部门的负责大姐可不这么看,这不,又把小胖子送到了几乎肯接纳他的最后一户人家,老远老远的一户农场里。农场大姐热情得几乎让人觉得有阴谋,不过放心并没有,而且献爱心还没两天就忽然挂掉了,突然到你几乎误以为这就是因为薪酬谈不拢就自行去领盒饭的,死因也不稀罕说,反正也不重要,让你觉得她出现的唯一理由就是告诉观众她们家的农场太大,里面布满丛林会迷路。嗯,那位大姐给负鼠拔毛的细节倒是让我印象深刻。不管咋说,眼下就剩了小胖子和农场的男主人,一个懒得说话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怪叔叔,而且他一点也不愿意让小胖子叫他叔叔,事实上就想赶他走了。
当然赶走是不可能的,否则电影就没办法演下去了,因为不愿意被送到儿童福利院去,两个人阴错阳差开始了一段都市丛林大逃亡。接下来的戏份都是拍摄自奥克兰西部的Waitakere Range,距离著名的冲浪海滩皮哈不远,也就是在上次咱说过的拍摄《钢琴课》的黑沙滩附近,这里也是丛林密布,瀑布成群,老少两位就在其中兜开了转转,一晃个把月过去了,这对活宝俨然成了追求自由的网红明星,一连串目不暇给的花式大逃亡让两个人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而警察和保育院大姐被耍得团团转,片子爽就爽在这里,因为超现实,因为比较松弛,喜剧效果就非常出色,再加上俩人的语言梗和一堆致敬,(文化元素十分密集),片子十分筋道好看,一上映就获得好评如潮,拿下1200万纽币的票房,在19届英国独立电影节上获得提名,此后又多次在国际各种场合获奖,(当然主要是儿童类别的影片评比。),属于一部非常让人惊喜的冷门电影。同样走的都是温情套路,这部地道的新西兰本土电影因为杂糅着众多的kiwi元素而让观影体验变得如此亲切,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贴近自己的笑点,相当接地气,即便你只在新西兰上过两年学,这些桥段都能够立即将你带回到这个人与人关系简单温和,略带保守但狡黠,无处不在的调侃与自嘲相结合的文化底色之中,非常醇厚而地道的Kiwi风,豆瓣给出了8.1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达到97%,影片本来是一部小成本制作,预算仅仅250万美金,(其实是450万美金,不出所料地新西兰政府补贴了200万美金),却收回了2320万美金的票房,可以说是爆冷成功。
同样作为丛林题材(这个题材是天舒分类的,与官方无关),这部电影要有趣得多,凸显了新西兰独立电影旺盛的生命力。导演是泰卡·大卫·科恩,是一位有毛利血统的新西兰人。行内人更愿意称之为泰卡·怀蒂蒂。这是一位相当成功的电影人,作品丰富,2017年还执导了雷神系列的《雷神3:诸神黄昏》,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雷神三部曲中票房最高的作品。这位导演势头也很不错,在今年的奥斯卡奖上凭借《乔乔兔》(又名《乔乔的异想世界》)一片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并且拿下了最佳改编剧本奖。
还有一个番外话题,无关电影的,同样在差不多的2015年,新西兰曾经爆发过一个重大的案情,说的是一名当年11岁的男孩Mike Zhao(华裔)被继父从学校接走,从此就杳无音信,警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调查,持续了四年之久,案发不久,其乘坐的大众车在一座悬崖下被发现,不过里面空无一人,此后也有人反映说在丛林中看到过类似的人等,但都不确凿,关于案情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能够肯定就是这位继父对待这个男孩非常好,所以也有人怀疑是怕孩子被母亲带回中国从此不能相聚才采取的极端措施,但这一切终究都是猜测,由于没有任何进展,时隔四年之后,2019年3月警方宣布结案,就是从此不再投入警力去寻找,或许这俩个人就像电影《追捕野蛮人》中那样,选择就此生活在丛林之中了,这也是天舒希望看到的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新西兰其实对于孩子是极为友好的,即便对于一些顽劣调皮的神兽也保持极度的宽容,尤其是在法律层面更是如此,曾经有过华人朋友开的店被盗窃后抓到案犯是半大的孩子,法庭之上的判决也是令人绝倒,法官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导致他的行为失当,所以让受害者上前去拥抱一下表示原谅,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基本上没有什么惩罚措施,即便对于年龄大点的也仅仅就是判处一些社区劳动等,惩戒力度十分轻微,其出发点就是保护孩子,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受到教育。天舒也曾经接触过社会保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寻找合适的家庭安置问题儿童,那要经过重重筛选,同时政府出钱给安置家庭,定期会有人上门反馈,各种服务非常到位,影片里的那位大姐只是一个夸张的卡通形象,完全不是真实的情况,当然这种调侃真正的本地Kiwi都会知道,且付之一笑的,其实大家都非常信任这些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因为他们维护运行着这个社会最需要关爱的一个阶层——弱小的孩子。
丛林控这个词是天舒自己发明的,没有证据说新西兰人有多么喜爱呆在丛林中,但Kiwi对于自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挚爱却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一定会认可自己就是“丛林之子”。
------------------------------------------
这个系列是天舒为YouTube自己的频道做的文案,基本不配图,以便大家观看顺畅,如果:
想看到油管上天舒的视频,请移步YouTube,搜索“新西兰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