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差生爸爸的检讨书:培养孩子这一点比上多少辅导班都重要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差生家长的检讨信,信很长,我截取部分如下:
“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所以我的讲话可能更像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呢,我看到孩子的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来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着呵斥、不满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易躁,黔驴技穷的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每当打过孩子,尤其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在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和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我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
从这位爸爸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痛与无奈,可这不是特例,已经是大部分家长都遇到的问题。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真是愁白了头,恨不得替孩子去学。
去年有个家长发朋友圈说“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还是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孩子的作业比父母自己的工作都难,每次陪孩子写作业就生气的吼,等孩子睡着后又各种后悔内疚,然而第二天写作业时又继续吼,这是每个有上学孩子家庭的日常。
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时,温柔的妈妈瞬间变成了泼妇,前一秒耐心的爸爸下一秒就变为暴君了呢?归根结底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只有痛苦而无一丝快乐,不像玩游戏,看电视那么有动力。因为学习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完成学习任务也是被迫的,这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老师和家长好,自己根本没有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自然就不愿学。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孩子一开始什么钱也得不到,嬉闹得很开心,到了第三天,每人还有2美分的奖励呢,却气得不想玩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开始玩是孩子们为了享受快乐而自愿去做一件事,这里关键是为自己,后来则是因为外部奖励而做,是给别人做,动力就不足了,再加上奖励变少了,更没兴趣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想让孩子主动积极的去做一件事,外在奖励、压力、威胁等外在动力很难有效果,必须有内在动力驱使他才行。
内在动力,即是出于内心需要,产生的一种做事的动力,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比如科学家寝食难安地想解决一个难题,孩子对一件事情沉迷其中的反复练习等等。
而外在动力,则是为了一个外在的原因做事情,比如为了奖励、升职、父母高兴、或是害怕惩罚而干一件事。这样被外部动机驱使的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其实,孩子们的学习也如此。爱学习,学习好的孩子,都有内在动力驱使,比如自己原初动机,好奇心,成就感等,这些都可以带给自己的快乐。因此,即使没有外界的要求或奖励,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也不会消失。
这些拥有学习内驱力的孩子,具备较强的自主性,既有强烈的内在意愿,根本不用父母催促或威逼利诱,他心里的那个“我”就可以让自己精神饱满地行动起来,自觉自愿地付出努力去学习。而且自己主动想要去做的事情,肯定比外人逼的、自己不情愿去做的事,质量要高很多,学习成绩自然差不了。
这就像饥饿时我们会自动去寻找食物,饥饿这个内在动力促使我们去寻找食物,填饱肚子。同理,如果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被启动,父母不用催孩子也会爱上学习的。
同事乔姐女儿娜娜就是热爱学习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娜娜在学习上从没用父母操过心,自己把每门功课与兴趣班安排的妥妥的。从小学开始,娜娜就自己做计划,自己安排时间,从不需要父母监督或陪着写作业,每天她写好了作业,父母只需检查签字就好。
她有自己的目标,记得去年中考时,她想考进全市最好的高中,综合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她文化课不是班里拔尖,但她有个特长,民族舞跳的特别好,有把握在全市的舞蹈比赛中拿到好的名次,而她梦想的高中有一项政策,特长全市前六名的学生,可以免中考录取。
因此,她觉得参加艺考把握更大,父母尊重了她的决定,先参加艺考。在那段时间里,娜娜自编自演苦练舞蹈,参加了全市的舞蹈比赛,比赛得了第八名,虽然也是不错的成绩,但是没有达到进入理想高中的条件。
正在她父母发愁的时候,她劝说父母说,你们放心吧,我好好复习文化课,参加统一中考,一样也能考上,后来果真如愿以偿。乔姐说,那段时间,女儿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每天学习到零点。连她爸爸都心疼孩子学习辛苦,劝孩子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考不上也没有关系。
可孩子不觉得用功学习是痛苦的,她说学习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实现目标的成就感会给她带来更多的快乐。
你看,只要孩子内驱力启动了,做起事来根本不需赶着跑。
那么,问题来了,父母怎么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呢?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这三样得到满足,内在动机自然有了,有了足够的内在动力,孩子将不须扬鞭自奋蹄。
1、归属感,也叫关系需求,指人感觉到自己与别人有关联,在意别人,也希望受到别人在意,体验到来自其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归属感是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尊重和接纳。如果孩子学习好成绩优,父母就高兴,大加夸奖和奖励,学得不好成绩差,父母就嫌弃责骂,那么孩子对学习就不会真正感兴趣。
2、自主感,就是让孩子感到这件事可以由自己决定。孩子学习写作业时,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这并不是说由着孩子,不想写就不写,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比如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是否要报辅导班,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给她一点选择权,她可以先看会儿电视再做作业,或者做完作业再看电视。有了选择,这个任务就没那么讨厌了。这能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仅仅是这个计划的执行者,而且也是制定计划的参与者。
换句话说,不是让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从一开始,就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同意进行一个他们乐意为之的计划,强加某事于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还会破坏他的内在动机。
3、胜任感。胜任感至关重要,是指人们相信自己能胜任一件事情,认为自己“能做到”。这样孩子就会喜欢上这件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孩子和大人一样,对一样东西能力越高,就会越感兴趣。
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今天的作业挺难,你也做对了”,这时她可能获得一种胜任感,觉得“我好厉害,都让父母惊讶了”,由此更加有信心。当孩子没办法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父母不妨帮他拆解任务,一点点的去完成,增加他的信心和成就感。
以上三个方法坚持做,孩子会喜欢上学习的。
外力改变的是短期行为,但不能改变人的意愿。一块肥羊肉再加上驯兽师的鞭子可以让老虎钻火圈,可是老虎不可能爱上钻火圈的事业。而内在动力不一样,它会驱使孩子自主学习的,有了内在动力,孩子会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至关重要。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end
爱读书、爱写字的我,期待与你相遇,共同分享成长中的故事,一起追求梦想。
更多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