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七章均汝不分篇
北宋官窑是一个既无前承,也无后继,平地而起,凭空逝去的闪窑(场)。是为皇室而生,又因皇室而亡的皇家御窑场。各路民间窑工,主要是汝州及临汝民间窑工,因皇家“和雇”在此相聚,又因皇家无力顾及而散去。这可能是当时发生的大概率历史事实。
北宋官窑窑场“和雇”(注意北宋时期和雇与差雇的区别)的窑工来自于泛汝州的许多民间窑场,一个个身怀特色绝活的瓷器烧制团队“和雇”集聚于此,共同承担着皇家的礼器生产。北宋官窑的不同瓷种之间血缘很近,但差异也较明显,既存在着某些技术工艺上的传承和融合,也存在着不同瓷器地缘性差异。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明显“均汝不分”的由来。反观诸如宝丰清凉寺等民窑的青窑器反而一个个特色纯正,要么“汝”,要么“均”。
在北宋官窑建立之前,汝州烧制的,各种特点的瓷器并没有叫作汝窑的,也没有均瓷这个名称,南宋以前的史籍皆称为“汝州青窑器”。
《坦斋笔衡》所述:“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这句话的原意中,其含义有:
1、 汝州中标,给皇家造青窑器。
2、 过去青窑器很多州都有。
3、 在皇家海选瓷器前汝州青窑器第一。
《坦斋笔衡》中的这句话,说的是皇家因选中青窑器,遂命汝州造。
明清以后的古玩人把史籍上明确含义为北宋地方海选瓷器时的“汝窑为魁”之语,摇身一变,变成五大名窑之魁,是一种商人之道,江湖之术。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此处记载的“汝窑为魁”评语无关。
汝窑、钧瓷、官窑、哥窑等宋代名窑器之间并无绝对清晰的特征分类。自古以来就有“均汝不分”、“汝官不分”、“官哥不分”、“官官不分”等说法。
现今当世,许多“均汝不分”的北宋官窑作品被撇置,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这来源于中国人的经验思维,和难以放下的先人经验假定。不了解北宋末年独有的生产关系,是学术界长期认不准北宋官窑标准器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宋的汝州不仅存在着民窑间的汝均瓷种的长期融合发展,在北宋官窑窑场,各地窑工在一起为皇家制作礼器时,也存在着另一种组合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