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天,和往年不同,相信很多家长现在心里都没底。因为国家最近颁布了“双减”政策,全国各地都在重拳整顿学科辅导班、学区房,对学校的作业、考试也做出了严格规定,我所在的北京地区就连各个学校的校长、老师都要在不同学校轮岗……国家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考虑,大势所趋,但很多家长会发愁,眼下咱们的娃,如果没有辅导班、好学校、好老师的加持,光靠自己,能行吗?
最近和很多妈妈在聊天中都谈到了这个话题,大家的彷徨无措也溢于言表,但很多家长也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孩子的自驱力。可见很多事情都是不破不立,在各种附加的学习资源都用不上的情况下,教育反倒有可能回归根本。
#01
培养孩子的自驱力,这也是我一向所提倡的,别的不说,单说现在孩子的健康状况,为什么肝气郁结的孩子这么多,就是因为他们都是被动地去学着学那,甚至是被逼着、打着、骂着、威逼利诱地去学。
之前讲过,肝气郁结是很多疾病的罪魁祸首,现在越来越多大孩子患抽动症,都是肝出了问题;肝郁还会影响脾胃功能,让人消化系统出问题,能量不足,引发体质弱、过敏、经常出现湿疹、荨麻疹、鼻炎、反复咳嗽、感冒等等问题;像现在儿童、青少年高发的抑郁症、焦虑症,追根溯源,也都跟肝郁、脾虚有很大关系。
而当一个孩子具有了自驱力,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他的肝气就会舒展开,而不会是郁结的了,很多身体上的疾病就能从根上转好,而他的整个身心状态也会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呈现出勃勃的生发之态。
而从更大的层面上来讲,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的,就得了空心病,觉得活着没意义、没想法、没斗志,厌学、啃老、躺平,活得很丧……,也都是由于缺少自驱力造成的。
#02
说到这里,肯定很多小伙伴会说,我当然知道孩子有自驱力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该如何培养呢?今天我就给大家从一本专门教大家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自驱力的书——《自驱型成长》中,分享一些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所以这本书里理念、方法都是基于神经科学前沿的研究,另一位是启发型教育专家奈德·约翰逊,他长期致力于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有着丰富的咨询经验,这本书里收录了很多他的一手临床案例,我们会从中受到启发。
自驱力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是来自自己内部,而非外界,一个具有自驱力的孩子,是打心眼里愿意做一件事,有了这样的动力,他就能真正培养出自律的品格,而且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未来的挑战,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达成自己的期望,成就自己,而且还能保持高水平的身心健康。
自驱力是一种能力,就像孩子走路、说话一样,是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03
先来介绍三个和自驱力息息相关的身体部位:
前额皮质,就像“领航员”,它是发展语言、逻辑能力、推理能力的一个部位,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判断决策等认知功能相关,当人情绪平稳时,前额皮质就能监测和调控大部分大脑。
杏仁核,就像“斗狮战士”。当一个人处于高压状态时,身体里的“压力反应系统”就会接管心智,这个系统包括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这个系统的启动可以保护人免受即将遭受的伤害,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可一旦这个系统当家做主了,人的行为就会倾向于防御,更被动、更呆板,有时还会更有侵略性。而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的时候,压力反应系统就会得到强化,人就更容易感受恐惧、焦虑、愤怒。
多巴胺,就像拉拉队长。多巴胺是大脑里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各种美好的体验都会导致多巴胺的更多分泌,而较高的多巴胺也会让人产生更多的驱动力,因为多巴胺更多的是关乎渴望,而非获得。而较低的多巴胺水平则与较低的驱动力、低弱的努力程度、无聊等体验相关。
所以从生理角度来看,一个具有自驱力的孩子,一定是前额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多巴胺水平比较高,而且压力反应系统也没有得到强化的状态。
脑科学研究发现,想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要让孩子尽可能拥有健康的控制感。
控制感对大脑本身具有强大的影响,当一个孩子拥有足够的控制感时,可以有效增强前额皮质的功能性,还能降低压力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塑造大脑,保护它免受压力的负面影响。
而当人失去控制感时,压力就会随之而来,就像现在的很多孩子,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就会感到极度紧张,长此以往,他的压力反应系统就会变得异常发达,变得焦虑、抑郁、情绪化、保守,而且多巴胺的水平也会随着压力的持续而下降,干什么都没兴致,这么一来,孩子怎么可能拥有自驱力呢?
这不仅仅是脑科学得出的结论,心理学也特别强调这一点。根据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论”,自主需求对培养内在动机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激励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们的控制感提供支持。有数百项研究发现,在学校、家庭、企业中,解释任务的重要性,并在执行时尽可能多地提供选择自由,都能比奖惩激发出更强烈的动力。
#04
想要孩子拥有足够多的控制感,自然就需要我们家长把很多事的决定权力交还给他们——“这事听你的!”,因此家长要做的不是控制,而是充当顾问,给孩子以充分的支持。
怎么才叫充当顾问呢?比如商业顾问,他们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事情的轻重缓急,但他们不会代替客户做决定,或强迫客户改变,而是根据客户的预期目标,引导他们考虑周详,并提供建议。
我们充当孩子的顾问时也同样入场词,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
注意,不是一下子就让孩子都自己拿主意了,要真这样,别说家长难以做到,就连孩子也会懵圈的。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设立能让你感觉舒适的干预边界,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操练一下。
然后在这些边界之外渐渐做出更多的让步。
与此同时,为了让孩子做出明智的决定,要尽可能帮他们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
随后你们可以一起确定能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并商量出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
只要孩子最终做出的决定不算太离谱,就尽量放权给他做吧。孩子需要先练习做出决定,然后才能掌握怎么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像走路一样,这是他们需要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逐渐掌握的一项能力。
大脑的发展依托于你使用它的方式,所以当我们通过鼓励并要求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对他们就是一种锻炼,让他们能理智地评估自身需求,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动机,进一步在选择中权衡利弊,并试图自己来做出最明智的决定。我们就是要帮助他们把大脑开发成这个样子:习惯并善于做出艰难的抉择。
#05
作者还提供了一段具体的话术,我看可以参考:
我相信你能做出明智的决定,虽然咱们说好这事最终还是由你来定,但是,我还是想让你做出尽可能好的选择,所以我想帮你考量一下各种选择的利弊。我还期待你能与拥有更多经验的人谈一谈,并听听他们给你的反馈。最后,如果你的计划没有按着你预期的路子走下去,我觉得咱们就要一起讨论怎么另谋出路,这也非常重要。
这段话中有很多深意。首先你让孩子知道你是信任他的,并且会陪伴他,支持他,这会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并且你还引导他思考,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最后你还带领他去对抗挫折,不把犯错看成失败,而是当做一个信号,提醒你们是时候该想想别的对策了。
当然了,我们不可能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一字不差地说上面这些话,但基本原则是不变的。
对于幼儿,尽可能给他们提供选择,而不是直接要求他们去做。如“你想玩积木还是画画?”“你想穿裙子还是裤子?”
对于学龄前儿童,让孩子决定时间如何分配。
对于小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参加神活动、吃什么食物来保持健康,以及怎么做时间规划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
而对于青少年,要强调“你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并学着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深信不疑。”
但这句话不代表他们就真不会犯错,栽跟头是难免的,可是每一次错误,也都是判断力、自我意识提升的机会,此时我们家长需要参与进来,帮着他们处理出错后的烂摊子,而不是指责或说“我早就说过了吧”这样的风凉话。
最后举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比如你的孩子是个小学生,他想去看一部心仪已久的电影的首映式,但你觉得有些不妥,可以这样对他说:
“我明白,你真的想去看今晚的电影首映,我其实也想去。我还是会让你做出决定,但首先呢,让我们考量下这么做的利弊。因为这是场首映,可能要排很长的队,所以我们必须尽早到,还要等很久。现在天气很冷,排队的时候会觉得很冷。但话又说回来了,这部电影你盼了这久,一定很好看,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看,也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如果孩子还是决定要去看电影,我们可以这样说:
“很棒,让我们商量下备选方案,如果今晚的行程不太顺利,要是你累了,或者没有选到好座位,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呢?”
无论事情大小,都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决定,但在孩子做出决定前,尽量引导他把事情的方方面面想周全,提醒他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支持他从错误中得到成长,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而且还要让我们花费更多的心力、精力、耐心,比直接控制孩子累多了,毕竟孩子要学会做决定,而我们家长也要学会做顾问,但从长远看,却是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最后还要提醒一下,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的,那些会妨碍到别人(包括我们自己)、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不可逆伤害的事情,还是把决定权收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