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宝岛台湾:中台禅寺,第一次见到寺庙竟然全藏在一座高楼里
中台禅寺位于台湾省南投县埔里镇一新里,禅寺规模庞大,外观融中西工法,寺顶高耸壮观,更是让信众们赞叹。中台禅寺刚落成就荣获2002年“台湾建筑奖”,2003年“国际灯光设计卓越奖”。
中台禅寺由惟觉和尚住持,于1994年创建,目前有80多家分院,并且定期举办禅修活动;2005年5月,导师惟觉和尚将住持责任交予弟子见灯和尚。
中台禅寺建筑远望像一位修行之人静坐于群山之中。惟觉老和尚与名建筑师李祖原居士对于中台禅寺的建筑内涵融合了中西工法,并且运用『直了成佛』的顿悟法门『因次第尽』的渐修精神,还有古代丛林的风格,将艺术、学术、宗教和文化融为一体,却不失禅宗的风格,令人为之赞叹;中台禅寺除了建筑令人赞赏,硬体设备也相当完善,有禅堂、四天王殿、菩萨殿、三世佛殿、讲堂、知客室、大寮、斋堂让信众参拜、使用。
中台禅寺庙有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和尚尼姑共同弘法修禅。过去,和尚照例住在寺庙里,尼姑照例修行在庵寺。而中台禅寺却很现代。中台禅寺有男女僧人六百余人,男的不叫和尚,女的也不叫尼姑,同称僧人或者僧侣,同住一个院落(分男舍女舍),同吃一锅饭,同在一个佛堂诵经,同一间教室修身,劳动和办公都在一起,成为现代寺庙的典范。
唯一不烧香的寺庙。进入大雄宝殿,见不到以往寺庙中香烟缭绕的情景。原来,为了避免香火对空气和建筑造成损坏,中台禅寺不允许上香。“香、灯、花、果都是可以供佛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信众们在中台禅寺佛贡都是盛在小瓷碟里的鲜花,显得清雅别致;双手合十,佛在心中。中台禅寺可能是一座世界上唯一不烧香的寺庙。
与时俱进的中台禅寺。印象中过去出家人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不食人间烟火。而这里的僧人穿的干干净净,普遍使用电子媒体,电脑化,网络化,虔心在一座豪华舒适雅静的艺术宫的环境里修心养性。社会在发展, 中台禅寺的宗教也与时俱进。网址: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
中台禅寺的建筑含藏佛法五化内涵,集生活、教育、学术、艺术、科学于一身,寺内建筑、佛像、壁画、彩绘、雕刻、书法……,蕴含丰富艺术内涵,呈现出至真、至善、至美、至圣的佛法精神,无一不艺术,无一不庄严,走进中台禅寺,仿佛是一趟洗涤心灵之旅,让你轻松休闲之余,又能获得内心祥和平静。
四天王为守护佛法的神明,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及『北方多闻天王』,神像手中分别拿著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法器;四天王殿为中台禅寺主体的殿堂,『弥勒菩萨』供奉于殿堂中央,弥勒菩萨的背後有身著甲胄、合掌擎剑的『韦驮菩萨』,而四大天王像则分镇在殿堂四周,神像皆以山西黑花岗雕制;四天王像高度约12公尺,重达100多吨,每尊天王皆有四面头像,象征一即四、四即一,四天王的金刚严肃的眼神令人为之震撼。
中台禅寺的大雄宝殿位于主体建筑的二楼,从四天王殿直上阶梯即可到达,大雄宝殿即是佛教丛林道场中供奉佛像的正殿,一尊由印度红花岗岩雕琢而成的释迦牟尼佛镇坐于殿堂中央,佛具大智力,能降服魔怨、威德高尚,故称“大雄”。大雄宝殿整体的空间设计以红、灰为主色,象征佛陀现身于五浊恶世普度众生的时间景色。
侍立释迦牟尼佛两旁是多闻阿难尊者(罪过,被我漏拍了,看十八罗汉像里的吧)与苦行迦叶尊者,代表著修行的精神。
大雄宝殿右后厅供奉着石雕佛祖,材质全部是进口的印度红花岗岩石料雕成。
大雄宝殿左后厅供奉着关公像,这在一般的寺院里并不多见。
供奉于中台禅寺四天王殿两侧的十八罗汉像,系用生漆夹纻脱胎工艺所制。十八罗汉(或称十八阿罗汉、十八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
历来对于十八罗汉的名称说法纷杂不一。宋代以前只有十六罗汉,约于宋淳熙年间,十六罗汉始演变为十八罗汉。
关于生漆夹纻脱胎工艺,最后详细介绍。
马勝尊者
跋提尊者
憍陈如尊者
摩诃男尊者
菩提达磨尊者
优波离尊者
舍利弗尊者
目犍连尊者
摩诃迦叶尊者
富楼那尊者
迦旃延尊者
睺罗尊者
阿那律尊者
须菩提尊者
十力迦叶尊者
摄摩腾尊者
竺法蘭尊者
阿难尊者
中台禅寺十六楼有万佛殿,挑高三十九公尺的空间,让人一进入殿堂顿觉豁然开朗。万尊铜铸药师佛及八十八佛,罗列于周围墙面成就金碧辉煌的万佛墙,万佛殿因此得名。大帷幕玻璃与药师七佛塔,更是万佛殿中增益庄严而巍然的精心建构,使得整座殿堂宛如十方诸佛护佑之佛国净土。
万佛殿中,两侧莲花瓣型的大帷幕玻璃,巧妙地牵引万佛殿内外景致的互动,同时也将万佛殿中沉静庄严的诸佛愿力,向外宣流于十方法界。高三十公尺,宽十六公尺半的大帷幕玻璃,由德国专业厂商设计、承制的大帷幕抗拉结构玻璃,是一种无梁柱、无背档的无框架式设计。整面的大帷幕玻璃在承受外力时,就如同网球拍受力原理一般;由帷幕中的钢索结构支撑。沿着水平钢索及垂直钢索交织成的主结构,再以钢索爪件固定每一片玻璃,形成耐压耐震的结构,在遇到外力作用时,可产生约四十三点九公分半的震弧,约计可承受二十吨的拉力作用,安全系数极高。白昼时分,远观中台禅寺,所有参访的大众,皆能透过透明洁净的大帷幕玻璃,清楚看到其中的药师七佛塔;当暮色降临大地,万佛殿的光线由内透出,耀明十方,宛若俯视众生的慈悲眼眸。在如此和煦临照大地的光明中,融和着药师七佛开晓众生、救拔苦难的愿心,传达出万佛接引十方的慈悲,令人遥见倍觉切近自心,宁静悠远。
铜桥叫“同源桥”,是杭州灵隐寺赠送,赵朴初题字。同源桥,意为同宗同源,希望两岸和平。
夹纻漆器的作法
夹纻漆器的方法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式之一,最晚在公元四世纪时其制作技术就已经成熟。夹纻之兴,实与六朝以来佛教造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相传印度有所谓“行像”的传统,“行像”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我们现在依然可见这种仪式于印度出现。由于以夹纻作像其质轻便,利于携运,若行像为石刻则其重量可知。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行像的传统也流行于中国,另一方面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制作也变得愈高大,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因此,夹纻之法随而被广泛应用是顺理成章之事,夹纻漆像由是盛极一时。
夹纻,就“纻”的意义来看,《说文》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纻。”可知“夹纻”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迭,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粘性,等所塑的器形干固后,凝结成为坚固的形像。由此可知夹纻制作必先有胎。早期的夹纻作法只单纯的作为日常器皿,大都为圆形或方形,须先以木材车成圆形骨胎或薄木作成器形,再以麻漆交迭而成,这种作法的实物在汉代考古中亦有发现,尤其是朝鲜乐浪所出土的汉代漆器皆属此类,我们称为“木胎夹纻”,与夹纻漆像的作法是有不同的。
夹纻漆像又称为“脱胎夹纻”,大都是用来塑造雕像,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由于立体塑像其造形不是几何的圆或方形,因此用木胎反而费事,所以是以泥土为胎,先将完整的造形以泥塑作成,之后再以纻麻(夏布)及生漆调瓦灰层层交错。由于生漆加上细瓦灰具有水泥般的坚固强度,加上纻麻的张力,犹如建造房子,纻麻就是钢筋,生漆瓦灰即水泥。当纻麻与生漆纵横交错五至六层后,待其干固,便将泥形土胎挖出,由是成为内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形,表面再以生漆调色加以打磨装饰。所以“脱胎夹纻”与“木胎夹纻”最大的不同,就是脱胎夹纻必须经过脱模的工序。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记载:“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刘秉元)尤极好,抟丸又称脱活,京师人语此。”可见元代称生漆夹纻像为抟丸或脱活。
据唐法琳《辩正论》中的记载:“晋常侍戴(逵)安道,学艺优远,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纻像,并相好无比。”梁简文帝曾作《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荡像》文,可见夹纻漆像自六朝,即已流传,后来唐代玄奘法师于瞿萨怛那国(于阗)所见夹纻立佛像,据传来自龟兹。
唐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夹纻造像之法由是传入彼邦,鉴真和尚之像,迄今尚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日本人通称此造像工法为干漆(Lacquer),致使现在欧美及一般人只知有干漆而不知有夹纻脱胎之名。后来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就有明言“重布胎”的方法,知为夹纻脱胎的遗法,之后明清两代一般漆器,宫廷所使用朱漆碗盘碟之类,大都用脱胎漆器来制作。
夹纻制像因质轻,便于携运,我国早期的脱胎夹纻佛像大都流落国外,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雅图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各藏有唐代的夹纻脱胎佛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