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柯·栎·椆——民间普遍熟悉的四种“杂柴”
□陈锦
传统民间习惯把木材分为“杉”、“松柏”和“杂柴”三个种类,即把“杉”和“松柏”独立出来,而除此以外的所有木材均属“杂柴”。
“杉”就是“杉木”,具有质轻、韧性好、不容易变形、耐腐蚀和抗蚁蛀等优点,在传统建筑用材领域几乎是一统江山,同时也是传统上制作棺材和大件家具的当然选用对象,因而“位居九五,唯我独尊”。
“松柏”是“松”(松树或松木。与“柏”无关)的方言叫法。松木质较坚重,资源丰富,但容易变形、朽烂,且容易起白蚁,所以,在本地的大多数地区只用于铺楼,用途与杉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把杉木比作黄金的话,那么,松木也最多只能是“白银”。
“杂柴”就是“杂木”(方言以“柴”为“木”)。当然,“杂柴”并不是劣质木材的代名词,只是传统不作为建筑用材而已。其中的某些优质、名贵木料,如“尚书”(花榈木)、“榧子”(南方红豆杉)等,有时也被会单独指名,从而脱离“杂柴”的类别。除此外,“杂柴”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基本上集中在壳斗科,其中尤以“柯”、“栲”、“栎”和“椆”四种最为民间所常见、熟悉和常用。
“柯”在传统汉语指的是“斧柄”或“草木的枝茎”,近现代才被作为壳斗科柯属植物的种名。其所指物种正好与方言对应。方言读作“gua(阳平)”(平读音。“瓜”之阳平声),为“杂柴”中材质优良、最有实际用途的木材。传统用于制作家具、做房柱及烧炭等。民间认为,柯木经久不朽,故民间有“千杉万柯”(意即“万年不朽”)的说法。
同时,由于柯木材质优良,民间还特意把“炭栎”划归“柯”的名下,称之为“柯鉎”(读同方言“柯奶”)。意即像生了锈的“柯”。炭栎木质坚硬,耐磨损,可用于制作特种木件(如刨盒等),同时也是烧“硬炭”的优质薪材,烧出来的炭质地坚实,断面有呈同心圆和辐射线状裂纹,火力强而耐烧。
“栲”方言读作“ke(阴平)”(平读音。正好音同汉语“柯”),为锥属乔木。其特征是会长出可食的“锥”,为产“锥”的重要树种。其木材比较坚重,纹理较直,但容易变形和朽烂,民间一般不以之作为材木。但燃烧时火力强而无油烟,为传统优质薪炭材。从材质优劣比较,民间习惯把“柯”和“栲”视同一薰一莸。
“栎”方言读作“lia(阳平)”(平读音。音同仙游人之“逮”),为栎属乔木。民间较熟悉的是“白栎”,方言称“栎子”,材质坚硬致密,不易变形,被民间作为制作家具和器件的重要材木。
“椆”在广西一带称“椆木”,壳斗科,与前文之“柯”同属;方言读同“绸”音,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树木。其木材质地致密细腻,坚如钢铁,花纹华丽灿烂(“椆”即“绸”,意即像绸缎一样光鲜亮丽),新木色红黄,历久愈见深红。同时,椆木还有一个杰出的特性,那就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强度和弹性。民间认为,其强度和弹性是所有木材中最好的,故有“一椆二竹”(“竹”指“山竹”,即“三尖杉”的方言叫法)的说法。
由于椆木的稀有珍贵,传统民间仅用于制作宫庙里的轿杠。所制作的轿杠不但能超粗度地负重,而且在颠轿时颠动幅度再大也不会断折……无可否认,椆木是壳斗科最优质最珍贵的材木,但鉴于老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无缘运用,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本文把她放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