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十章 小北宋官窑篇

在满地古陶瓷传说和故事碎片都奉为经典的时代,真相,让人看起来反而像是恶搞。

宋人嘴上的“哥窑”,实际是说“小窑”。是宋人在指官窑附近,另一个小一点的官窑区。

宋人和近代人不同,今人普遍称排行小的男性为“弟”,宋代不是,宋代的武大郎,平时招呼武二郎应是叫“二哥”的,武二郎对武大郎应是敬称为“兄长”的。在宋代,这种关系里没有“弟”这个字。宋人父称子也为“哥”。宋徽宗和大儿子宋钦宗都称宋高宗为“九哥”。

宋高宗的侄子,太子赵昚去见高宗,高宗一定得说:“大哥来了。”赵构管赵昚叫大哥,宋史记载不止一处。

今天电视剧里的宋代人,如此相互叫来叫去会让人觉得别扭。不过,如果宋人穿越过来看见有人管自己的兄长叫哥,说不准会更不舒服。

宋人流传下来的“哥窑”之名,其实是官窑外的一个小官窑,排行小,且规模也小的官窑。如果真的如考古学者所言,南宋官窑窑址附近就有一个“哥窑”,那么,北宋官窑窑址附近也应有一个“哥窑”。未来北宋官窑发掘,一定会连带掘出来一个小官窑(哥窑)窑址来。

所谓“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衍生出来的“哥窑”、“弟窑”传说,一定是明代以后的人杜撰出来的。

宋代皇室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执意在官窑旁建一个相对独立小官窑区呢?其实这和祭祀用瓷器用途不同,烧制仪式不同,及生产分工,工艺需要有关。所谓哥窑,其实只是单独窑炉、窑区,管理依然是依附于官窑。

走近哥窑真相的视角一定是宗教,而不是帝王。

哥窑是专门烧制祭祀地祇瓷器的。自哲宗徽宗始,陶瓷参与祭祀,似乎一直遵循着汝窑礼天,哥窑礼地的原则,这可能源于古代“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旧制。

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祭祖于宗庙。

汝窑作为礼器应起于禋祀郊庙。这从逻辑中留下一个空白:血祭社稷的礼器中有没有陶瓷器呢?如果有,可能是那种窑器呢?

唯一可确认的一点,即汝窑不可兼任。汝窑器中的祭器上皆是有意彰显的祭天礼神符号,圆形、天青色、单数支丁。

祭祀地祇瓷器的窑器首先得具备“黄琮礼地”的黄色基调,琮形制式的礼神符号,符合这种特征的窑器就是哥窑。汝窑和哥窑从各方面都保持着一种对应的颜色图腾与数字图腾关系。汝窑的祭天元素包含天青色、圆形、单数(支丁),哥窑的祀地元素包含黄色、方形、双数。

社稷是古时祭地祇的地方。社,即土神,稷,即谷神。社稷又称皇家所属天下,又称六合八荒。

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又叫八荒,或八方,四方四隅。

哥窑典型器中,古玩行命名为葵口盘的东西应叫六合(也是荷的谐音)盘,古玩行命名为八方杯的东西也可叫八荒杯。

也有人认为,八方杯应叫八祖杯。八方杯的圆底代表母性,八角代表八祖,象征大地孕育子孙繁衍。

八方杯器型出自哥窑,也终于哥窑。由于八方杯干什么用途都不舒服,后世,除模仿哥窑器外,没在任何实用器中使用八方口沿造型。

自宋徽宗开始,包括南宋诸帝皆采取了郊社合祭,这也许是哥窑作为特殊祭祀需要出现的原因。明清以后,由于郊、社祭祀又分开进行,社稷坛恢复使用玉琮。

哥窑是由于烧制工艺特殊,或烧制仪式特殊,从北宋官窑独立出去的,一个小规模,主要烧制祭地礼器,兼烧其他宫中用瓷的另一个官窑。所以宋人叫它哥窑。

无论是汝窑还是哥窑,除了烧制祭祀礼器外,也烧制其他礼制用器和陈设用器。世间也留存大量造型美丽,颜色各异的非祭祀用途的汝、哥窑器,在鉴识中,宗教元素只是参照。

历史会湮没许许多多的历史真相,历史事实会在岁月的变故中,割裂成一些破碎的词语碎片流传。在后人对这些碎片的语言缝接之中,哥窑,不知何时,不知何地,不知何人把它和具有金丝铁线特征的所有宋元瓷器缝在一起,在哥窑名下,独门独类起来。

故宫的2017年哥窑研讨会,以故宫“传世哥窑”为证据,把哥窑定性为南宋。把北宋哥窑,这个可能是始创祭地神瓷的赵官家的窑,从哥窑主流理论中踢了出去。使北宋官窑的礼器生产,理论上只剩下汝窑一支。

其实,目前世界上的大约300件“金丝铁线”“传世哥窑”,只不过是宋元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瓷器的一张画皮而已。在这张画皮后面轮番登场的,不止一个时代,不止一个窑口的窑瓷。

传世哥窑,是一堆没有共同窑名的金丝铁线,和一个只剩下传说,找不到对应物的名字,勉强拼接起来的东西。干这件事的,是一些老把元代的事和宋代的事扯到一起,总把好的老物件和前朝帝王扯到一起的明代文人。

也有一种哥窑与董窑重叠的猜想,这和哥窑与董窑窑址都不见其踪,窑器标准都不清有关,董窑的董字,或许来源于古董的董字,是指深藏的意思。这里的“董”字也可写作“蕫”字,古代“董”与“蕫”相同,是指藕根,是荷之母。哥窑是藏祭用瓷,汝窑是禋祀用瓷。一个燎祡祀天神,一个瘗埋祭地祇。

社稷祭地用的是太牢(牛、猪、羊)的血藏地,不会使用烟器告天,把哥窑双耳尊叫作簋式炉应该谨慎考证。

历史事件,单独起来看,往往不知就里,联系起来看,显得简单了许多。

如此推理,哥窑金丝铁线的采用,不是一种单纯的唯美追求,它很可能是无意中生成,被保留的一种宗教符号。金丝铁线代表江山社稷中的“阡陌”,“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

哥窑的黄色基调或许是代表土神(社),纹理开片或许是代表谷神(稷),上古时代的青铜器与玉器之上经常刻有谷神、谷纹。

由瓷器生产中的开片缺陷,到美丽的金丝铁线,一定是出于古人礼敬神祇的灵感。因为哥窑的金丝铁线特征无论是从陶瓷史的时间轴上,还是从空间外延上,都未表现出强劲或持久的流行力。金丝铁线文化的续存,主要是复古审美。

牵强附会是礼神文化的本质。古人的所有礼神行为本质上都是牵强附会。

p.s. 文中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0)

相关推荐

  • 原是一种烧坏了的瓷,宋人却看到了沧桑美

    古人在烧制瓷器过程中,因出现问题,使瓷器釉面产生自然开裂,瓷器也就有了瑕疵.但宋人可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这种釉面开裂虽是瑕疵,却有一种沧桑美,经工匠们有意地利用,终把这种美推到了新境界--瓷器的一种特殊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四章牙盘篇(2)

    汝窑鉴识秘籍 牙盘篇(2) 牙盘,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敦煌文献记载最多.俗话讲:"百里不同俗",文史记载中的牙盘文化,涉及膳食.看食.礼佛.祭祀. 宋代皇帝.重臣的膳食中曾记载九飣牙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五章禁中篇

    第五章 禁中篇 现代流行汝窑理论里的"Bug"很多,大都"Bug"在古玩行的底色下,很难被发现.必须经现代科学和中国古文化的过滤. 现代汝窑理论中"禁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六章祡窑篇

    祡窑篇 北宋官窑烧制汝窑祭器和通灵瓷器的窑炉很可能叫做"祡窑".古代,对祭祀含义的燎柴称"祡".在古代文章里,柴字和祡字发音相同,许多情况下是通用的,不一定在任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七章均汝不分篇

    北宋官窑是一个既无前承,也无后继,平地而起,凭空逝去的闪窑(场).是为皇室而生,又因皇室而亡的皇家御窑场.各路民间窑工,主要是汝州及临汝民间窑工,因皇家"和雇"在此相聚,又因皇家无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八章 浆胎篇

    史称的汝窑,大部分是浆胎. 北宋宫廷自置窑场生产汝窑,完全缘于北宋皇室对礼器的诉求. 由于祭祀美学,礼制规格的需求,北宋官窑的汝窑生产不得不在制作盘类器(祭祀器中的牙盘数量占汝窑产量的极大比重)时使用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九章 汝窑之名考篇

    清宫旧藏中的部分"汝窑",其实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北宋官窑",是"北宋官窑"窑场烧制的窑器.只有"北宋官窑"窑场烧制的&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藉」香灰胎篇(1)

    古人说,"汝窑是香灰胎".于是,很多人都在翻找香灰的"颜色",只有很少的人,去找香燃成灰烬的"样子",而不是简单的"颜色"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藉」香灰胎篇(2)

    鉴识,就是区分,就是认定,需要绝对的不同,和绝对的相同.任何含糊不清的区分.认定,都可能通向错误. 汝窑鉴识者需要反复不断地提纯认知.因为人们总是被自己所熟悉的知识欺骗.相比之下,逻辑更可信赖. &q ...

  •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藉三

    古代美学,宋代达到巅峰,推崇极简.极简就是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 美的创造,越简单,越难,因为简单,留给创造者表达的余地更少.汝窑造型,在极简之下呈现的虔诚与审美,差异已在纤毫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