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北一中总校长朱丹:观念不变,课堂不会变
以下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北一中总校长朱丹先生在南山外国语高级中学举办的“新高考与自主招生”2018中学校长公益论坛上关于构建新课堂的看法与思考。问题直指关键,值得深思。
“新高考与自主招生”2018中学校长公益论坛
精彩回顾 第二期
▲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北一中总校长朱丹先生
NO1.新课堂的关键点
如果说我们要建立新课堂,关键点在哪些地方?关键点就是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学习意义上讲,学习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知识储存式的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发现式的学习。
但是从学习的关系上来讲,学习方式有三种:讲授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建设新课堂就是改变以听讲为主的课堂。这一点是改革新课堂的关键,不从这点出发,课堂改革很难走向深入。
NO2.新课堂的教与学关系
新课堂,一定要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学关系。我很喜欢《麦田的守望者》这本书,我认为把教师比喻为“守望者”最贴切。教师的身份就是守望者和帮助者,守望着边界,包括思想的边界、知识的边界、道德的边界、人文的边界等。
新课堂不是让老师无所作为,不管学生,而是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老师要守望边界,对学生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二是关注学生的专注度,三是关注学生发生的学习及其它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调整自身角色定位应该朝着守望者这个方向脱胎换骨改造自己。
再一点我认为学生是“发动机”而不是被驱动的“车轮”。在任何学习时期内,让学生在边界内的知识领域中可以自由驰骋。课堂的自然状态是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自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活动体验越丰富,知识越能成为学生情感能力内化的营养和思维生长的产床。
在教学关系中,新课堂改革的难点是找到主导和主体的平衡位置。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个问题讨论了许多年,很多校长和老师对主导与主体的角色分寸还是很难拿捏好,或是没有精力去研究。
NO3.新课堂的环节
新课堂包括自学环节,研讨环节、精讲环节,测评环节,实验环节等等其他环节。如果把新课堂环节和凯洛夫的课堂环节做对比,你会发现,不管是新课堂还是传统课堂,讲解、练习、复习这些环节都是存在的。这些环节建立在认知规律基础上,这样知识才能融化在学生的脑海里。
但是新课堂和传统课堂环境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自学和互学,这两个环节很容易被忽略。自学和互学不是建立在认知规律上,而是建立在心智发展规律上。而往往咱们课堂对认知规律关注得太多了,对心智发展规律关注得太少了。所以说过去的课堂是一种僵化的课堂。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基于认知规律的课堂效果是可见的,老师教了学生有没有学会是可以很直接看出来,而建立在心智发展规律上的课堂效果有时很难看出来。
尽管自学和互学这两个环节短期内看不见效果,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却至关重要。因为老师“会教”的检验标准不是学生“学会”而是学生“会学”。
NO4.新课堂的四个特征
新课堂有四个特征,一是学习角色的主体性,二是自学时间的充足性,三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四是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学习教育的主体,要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植入到课堂里,成为课堂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
现在有的课堂改革,学生有自学时间,还有研讨时间了,其实只是接触了一些表现形式而已。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理念上不仅没有改革,反而变本加厉,控制太严了。我们想想,如果老师连课前预习案、课上学习案和课后复习案全都写上,那学生还有学习的自由度吗?还能体现出主动性,还能体现出主体特征吗?体现不了。
第二,自学时间的充足性,这个很重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书里专门提出新课堂学生的自学时间不能少于1/3。有人说新课堂已经成熟扎根学校了,至于自学时间是1/3,还是2/3,还是1/5都无所谓。但是叶澜教授为什么主张在开始推行的时候必须这么要求?因为一开始不做这种规定的话,新课堂就养不成习惯。
第三,学习空间的开放性。有边界以后,在这个边界内让学生自由的学习,不能啥都有教案,不要用“引导”的名义强化教师的主宰作用,掌控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能这样。一个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第四,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学习活动完整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完整性,课堂要有老师的指导学习,也要有学生独立的思考,所以指导学习的方式是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至于某种学科某种课型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可以淡化一点,可以根据课型处理。
但是有一点我要指出来,刚刚实行新课堂的时候,不少老师总觉得很多课堂不适用自主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我们推行了七八年的主体课堂,中间有些老师提出复习课不适用于这种方式。其实复习课为什么就不行?复习课推行新课堂,学生更有学习的空间,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第四,学习体验的完整性,这个很重要。某个城市上一轮热热闹闹的课堂改革,很多老师都朝圣般地去参观。那种课堂改革,我认为完全是从纯知识效率上短期提升上看待问题。有人觉得那种方式事半功倍,你上课完成的知识点少,我完成的教学知识点多,我就赢了。殊不知,教育是一种需要教育者长期身体力行从而耳濡目染于下一代的缓慢过程。学生能力的发展比讲知识点多和快重要得多,我们主体课堂实行这几年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是对成功的理解。什么是成功?一帆风顺达到目的的结果不叫成功,真正的成功是经过失败以后达到成功。您可能会说最后都是一样达到目了。不错,但是两者能力的增长是不一样的。任何一种美好的结果都是经过失败而最后取得成功。《西游记》为啥佛祖设置了九九八十一难?也就是说你想达到涅槃世界的话,你必须得经历这种磨难,不能一帆风顺,学习也是这样的。
所以让孩子自学,在自学中发生一些困惑,发生一些思索,耽搁一些时间,这都是必须的,他后面会越来越快。年轻人体质跟跟成年人不一样,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就是从慢速到快速的过程,中间变化的时间是很短的。
还有一个是学习效果的完整性,就是课堂的价值取向问题。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价值观。课堂的功能是学会学习;课堂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NO4.新课堂培养会读书的人
北大教授陈平原有一段话,他说“会读书的人有明显的问题意识,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如何入手,怎样展开,以及如何穿越千山万水。”
什么叫问题意识?有的老师说我们讲课孩子也遇到问题了。但这两个问题意识不一样。
这里有两点很重要。第一,这个问题的发现是怎样由来?是老师提出来的,还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不叫问题意识,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才叫问题意识。
第二,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是老师帮助学生解决了,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解决了?还是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意识应该是后两种,老师适度地帮助给你点拨,或者说你完全独立解决。
NO5.新课堂的教师要求
新课堂的教师要求,第一要讲什么?讲难点,讲制高点,讲易混点,不是啥都讲,不是面面俱到,过去参考书还有查漏补全,那都是开玩笑的。怎样讲?围绕着学生转,围绕着方法备,围绕着生成讲,我觉得只有这样的时候,老师如何讲课才有一个正确的起点。
最后我用刘海鹏先生在《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中说的三句话作为结束,他说“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招考制度,应该把握好‘三个规律’:一是人才培养或教育教学规律;二是考试科学或人才选拔规律;三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发展规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