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豆爸读书会

文/编辑:豆爸读书会

全文音频

欢迎来到豆爸读书会,每周四在亲子学乐公众号首发更新。

上世界50年代,加拿大有几个学者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设置了一个实验室,实验室空间足够大,可以吃想吃的东西,可以睡觉,可以散步,但是没有电视,没有文字,没有色彩,没有声音。除了味觉外,其他刺激性的东西一个没有,被测试者手被裹上一层松松的纱布,让他没有太多的触摸,看看被试者最长能待多久。

学者设置了奖金,在里面呆的时间越长,奖金越多,测试者可以随时放弃,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终几乎没有人能在里面待住超过100小时的。

心理学家问测试者,为什么不继续待在里面让奖金翻倍呢?大多人的反应是,刚开始就是吃了睡,睡了吃,后来就开始胡思乱想,再后来,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情非常混乱,越来越崩溃,所以就赶快出来了。

这个实验最后证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人不是喝饱喝足就能满足的,如果不给他心理刺激,没有了交流,色彩,感知,变化等这些“心理营养”,那这个人就会变得异常,最终会受不了。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心理抚养》。这本书给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家人不仅仅需要从生理层面去抚养孩子,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层面的抚养。要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注重孩子良好的情感、性格、品行、能力的养成和塑造。

这本书的作者李玫瑾是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展开本书的叙述,让我们跟随李教授,开启心理抚养的智慧之路。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重视心理抚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是否健康,学习成绩是否优异,却疏于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问题和性格缺陷,最终走向犯罪道路,引发悲剧。

例如,有个刚入伍的小伙子,自幼被母亲宠大,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入伍后各种训练都不达标,被副班长批评后,从此心生怨恨,最后趁大家午休时,将副班长连捅56刀残忍杀害。

由于父母的溺爱性抚养,生活上包办一切,行为上无原则放纵,惯的孩子无法无天,养成懒惰、自私、任性、冲动等不良习惯。这属于典型的缺陷人格

与之相对应的,有的孩子早年在被抚养过程中,缺乏情感与关爱,孩子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那孩子长大后就会形成犯罪人格,做事会不择手段,极有可能走向违法的道路。

例如2015年发生在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因为常年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爱护,还不得不忍受家暴和孤独,最后集体喝农药自杀。

所以,这是作者提出“心理抚养”的原因。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类型大多与早年的养育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很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

用李玫瑾老师非常形象的一句话来解释:“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独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在悲剧发生的背后,看似是健全的家庭,却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所以,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心理抚养”这一概念。即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注重对孩子情感、性格、观念、品格的培养。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可现如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父母在繁忙的工作压力下,嫌自己带孩子麻烦,就想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看管,自己一心打拼事业赚钱,想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种行为,在作者看来是最愚蠢的行为。因为这些不愿花时间、精力教育孩子的父母,恰恰错过了对孩子进行心理养育的最佳时间,而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

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就会难以对他们进行管教和控制,到了成年,就会出现心理困扰甚至会丧失人性。

第二部分:心理抚养是养育一个心性健全的人的关键

人性的丧失有多可怕?

去年,杭州杀妻案凶手徐国利在残忍地将妻子杀害后,还能很淡定地配合报案调查,继续扮演了18天好丈夫的形象。一时间,网友们纷纷感叹,最可怕的莫过于枕边人竟是最可怕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天然具有人性这种“应该具有的属性”。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出现对亲生母亲、对弱小儿童痛下狠手的那些惨剧。

李玫瑾在《幽微的人性》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人性是养出来。人性始于情感,因情感而唤醒。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只要一个人内心尚存情感,就还有人性。

那人的情感又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灵,心理发展是有迹可循的。0-12岁是依恋期,也是心理抚养中情感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父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我们观察身边哭闹的婴儿,每当有熟悉的抚养人过来拥抱爱抚时,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对抚养人逐渐产生情感纽带,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

孩子只有在12岁之前建立了对父母的依恋,才能对抚养人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只有有了这种心理依赖,孩子才能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的管教。

反之,如果孩子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就容易形成烦躁、敏感、冷漠无情、神经质等性格障碍。在长大后方面,与他人交往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

所以,专家建议各位父母,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即便再辛苦,也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

因为只有前期的辛苦付出,才有了后期你教育孩子的资本。你带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对你的依恋越深。这种依恋恰恰是孩子的人性被唤醒的开始,是情感慢慢发展的开始。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开始与同龄人接触玩耍,就会发展横向的友情。等到谈恋爱组建家庭,抚育后代了,还要爱配偶,父母,孩子,这样人生中重要的几种情感都有了,如果一个人对陌生人也有一份理解和关爱,也就是博爱,那人的情感就发展到了最高水准。

所以,要想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性,就一定要在幼小的时候给与优质的情感抚养,小心呵护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第三部分:心理教养才是好性格养成的关键

以上说了心理抚养,也就是人性的唤醒与情感关系的建立,这是人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是人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叫心理教养。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的关键。

也就是说心理抚养重在发展情感,心理教养重在养成性格。心理教养的好,才能养育出性格完善,能让身边人感到舒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那具体而言,心理教养应该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呢?总结来看,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学会忍耐,克制任性;学会沟通,防止压抑;学会分享,防止自私;经历挫折,学会坚强。

一是让孩子学会忍耐,克制任性。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爱,是放纵、迁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但是如果一味的迁就,从不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原则,无底线的,那么孩子就可以肆意妄为,当面对不顺心的事甚至会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来要挟。

例如,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父母为了孩子专心学习,没收了孩子的手机后,孩子从楼上一跃而下,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了。

所以,父母要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候,特别是在孩子六岁之前,要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例如:当你带他去商场,看到好玩具不走非要买回家,不买就大闹,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说“不”的环境和方法要讲究,不要当着众人说教或者责骂孩子,也不要一味哄骗。要把孩子带回家,将孩子带到卧室内,把门关上,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四不要走开。

如果孩子还有情绪或者继续哭闹,就先看着他让他把情绪发泄完。然后,平和而坚定地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要注意态度是坚决的,同时情绪是稳定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要以这种方式告诉他,没道理的发脾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只要你坚决,坚持一两次之后他就会知道了。

如果孩子告诉你非要买的理由,即便你同意给孩子买,也不是今天要买,要告诉孩子“我们的钱是要有计划的,要想买这个玩具我们需要攒一个周的钱再去买。这一周,妈妈要多加班多工作,你也多帮助妈妈做点家务……”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二是让孩子学会沟通,防止压抑。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一个言语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的欢迎,那怎么才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呢?

类似上面情况,如果孩子执意想买小汽车,等到孩子情绪稳定后,父母可以进行疏导性教育,告诉孩子:“以后你再有想买的东西,要跟妈妈说,这种哭闹的方式是不管用的,你可以试着说服我,如果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我可能就给你买。”

这种方式,就会起到鼓励孩子和大人沟通的目的。孩子如果跟你说,“妈妈我想要这辆小汽车玩具。你可能会说,“你能跟我讲讲这小汽车跟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吗?”这其实是在鼓励他跟你交流。

当然这种交流一般要遵循“三比一原则”,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满足他,让他知道交流有用。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跟你交流了,这个关系一旦建立好了,孩子到青春期时,家长跟孩子就很容易相处了。

三是让孩子学会分享,防止自私。

如何让早年一直接受付出而不懂得付出和分享的孩子将来一定是自私之人,所以要让孩子学会付出,学会分享,才能更受欢迎。

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付出呢?父母要学会示弱,要让年幼的孩子分担家中部分责任,分担家庭中的部分任务,让孩子付出体验中培养人的社会性与责任感。

同时,在家庭中养成乐于分享的良好性格。比如,在分享好吃的时,要让孩子给家庭成员主动分享食物,而不是一有好吃的就端到孩子面前让孩子先吃。通过这样简单的方法让孩子养成心中要有别人的习惯。

四是让孩子面对逆境,学会坚强。

坚强的意志力是从生理到心理日积月累磨练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身体强壮,心理有韧性。所以,要培养意志力,应从体力训练开始,建议让孩子从小坚持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比如跑步,学游泳,打羽毛球。其次是在培养耐挫力。有些孩子长大了之后玻璃心,是因为早期家长没有给他种下抵抗挫折的“心理疫苗”。

当孩子犯错后,如果家长一味宠溺不批评,等到社会上遭受外人的批评时,孩子就会受不了。反之,如果家长打一巴掌揉一揉,让他习惯这种感受,孩子在外面遭遇委屈和恶意贬损也不至于太敏感。家庭内正常的训斥和批评,也是必要的,没有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靠天天夸奖夸出来的。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比起给孩子赚再多钱,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父母之爱,培养孩子形成满丰满的人性、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态,才是留给孩子一生最大的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