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堑城”开发和上古历史文化的融入

谈“堑城”开发和上古历史文化的融入

文/闻双全

富平县老城终于名正言顺的称“堑城”了,终于在富平老城的头上取掉了极不吉利的“斩”字,谢天谢地,实在不容易呀。要知道,民俗过红白喜事,请戏班子唱戏,点戏的时候都是要避开含“杀”、“斩”、“逃”戏名的,如《伍员逃国》、《杀四门》、《斩韩信》……等。其实所谓富平县老城名“堑城”和名“斩城”之争,本意也就是趋吉避凶,图个吉利罢了,无必要红脖子涨脸。

“堑城”要开发了,招标书已经公布并进入程序,政府动真的了。

前几天,张朝鲜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堑城”开发的文章:《冷看堑城热开发》,赤子拳拳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主张以保护文化标识符号为主,修旧如旧,还以白鹿原民俗村的失败为样板,提醒堑城开发勿蹈覆辙,其实覆辙样板岂止白鹿原民俗村,曾经的何仙坊殷鉴不远。所以,堑城的开发不是建设了什么宏伟的工程,而是该建设保护和体现了多少历史文明、文化标识符号。

原来有人认为堑城就是一重要的文化符号,且全国只有两处云云。其实此类古城址渭北、陕北乃至黄土高原地区几乎是比比皆是的。十多年前,本人为了考证《史纪.周本记》中不窋“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的来龙去脉,亲自赴甘肃省庆阳(今庆阳市庆城区)踏勘考证,发现,周姬族群先祖筑建的庆阳古城的筑城理念和富平县堑城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在三面环水的半岛阜上掘壕为城。所以便推论虞夏时期的京师在富平,不仅是虞夏时期,上溯至轩辕黄帝时期以至全部新石器时期的部落核心也在富平,中华民族的重要起源地就在富平。其硬件证据和理由就是富平有生活必须品卤泊滩的食盐。所以进一步考证到富平县堑城是轩辕黄帝仙逝的鼎湖,形名不二,以形为据。所以就在富平县堑城内和周边找到了上古留在地名上的文化痕迹,如上古监狱之名“墩台”,如京师警卫部队驻地“牛、龙、虎、獬、教场”,令人惊奇的是轩辕黄帝仙逝的鼎湖确有化龙的地名。更令人惊奇的是富平县堑城上有大量的上古灰坑遗迹,更更令人惊奇的该上古灰坑的陶残片均为灰陶残片,也可以名之为鬲残片。这和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完完全全的吻合了。

本人有《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和《再由<易经.鼎卦>讨论轩辕黄帝荆山铸鼎》两篇论文,明确上古灰坑是上古先民用来做饭的原始爨灶,明确新石器中早期在爨灶也就是灰坑里做饭是陶(粗夹砂陶)和缶(红陶)的组合,但是陶(粗夹砂陶)做饭非常容易坏或者经常坏,费时费力。所以,先民们就反复试验,企图试制出烧而不烂的可以长时期的反复使用的陶,结果成功了,鬲问世了,陶缶组合结束了,灰坑也变小以致消失了。如果说,在灰坑里用陶(粗夹砂陶)和缶(红陶)做饭使中华民族的早期农耕文明形成规模、形成稳定的话,则鬲的出现则使中华民族的生产力发生了飞跃式的解放,中华民族便由此进入迅猛的由关中对外的发展和扩张期。而这个鬲的试验和成功恰恰就是在荆山地区的鼎湖完成的,而这个时间段也恰恰是轩辕黄帝时期(前5000年至前4500年)所以,富平县堑城上的上古灰坑便有了大量的鬲的残片,所以轩辕黄帝仙逝的鼎湖确是有实物的。

所以,一定要知道,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制鬲)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是中华民族历史没有中断且文化、文明优秀于其他民族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富平县堑城开发建设这一命题中来,上述中华民族上古历史文化应不应该体现到堑城开发建设中来?我认为是应该的。

轩辕黄帝出生地在河南新郑,其实是任何证据都没有的,首先是没有上古历史遗迹。但是他们就是连吹带编了,大造大建,形成了规模和既成事实,这是有渎于祖先的。返回来说,明明有观点,有史典、有遗迹,有实物的考证观点,却被冷置,一热一冷,还真不知道谁是错误的了。其实冷也是有渎于祖先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民族,堑城开发建设,贴上上古历史轩辕黄帝和“鼎湖”的标识,还有“掘壕为城,三鼎耸峙”,绝对都是非常震撼的,还轩辕黄帝荆山铸鼎本来面目,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研究有贡献的,同时对富平县的发展和地位提升影响力提升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以后建设中,必然还要误挖出许多上古灰坑,考证后保护下来做个符号也绝对是好事情,真怕再出现发现了灰坑却既不考证又赶快埋掉的事情继续发生,因为此事以前确实发生过。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