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一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变异型心绞痛特点:这种类型的心绞痛通常在静息状态下发生,疼痛持续时间比较长,患者的心电图可发现ST段抬高,并且患者服用硝酸甘油之后,临床症状不能缓解,药物的效果差,而患者服用钙离子拮抗剂或许得到比较好的获益。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及心肌损伤物测定即可做出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如下:
1、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抗凝治疗:用于中危和高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常用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芦定。
3、抗心肌缺血药物
①硝酸酯类药:含化或喷雾吸入硝酸酯类制剂往往不能缓解症状,一般建议每隔5分钟一次,共用3次。
②β受体阻滞剂。
③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变异型心绞痛以钙通道阻滞剂的疗效最好。本类药也可与硝酸酯同服,停用这些药时宜逐渐减量然后停服,以免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4、ACEI或ARB:长期应用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应该在第一个24小时内给予口服ACEI,不能耐受ACEI者可用ARB替代。
5、调脂治疗:无论基线血脂水平如何,UA/NSTEMI患者应尽早(24小时内)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
二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部分患者会有心绞痛反复发作的先兆症状。此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通常在清晨发作,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是患者没有显著的发病诱因,安静下发作,疼痛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往往可达数小时或更长,患者含服硝酸甘油片或休息均不能缓解疼痛,疼痛导致患者烦躁不安,出现胸闷、频死感,惊恐不安等情况。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的1~2天内出现心律失常,24小时内最常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室颤是AMI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多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多位于房室结。部分患者还会有低血压、休克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出现。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1、对症支持治疗:休息、监测、吸氧。急性期12小时卧床休息,若无并发症,24小时内应鼓励患者在床上行肢体活动。可以用哌替啶或吗啡解除疼痛。此类患者可采用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快速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尤为重要,起病3~6小时最多在12小时内再通闭塞的冠状血管,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下面重点介绍溶栓治疗的方法:
(1)适应证: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或病史提示AMI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小时,患者年龄<75岁。
②ST段显著抬高的MI患者年龄>75岁,经慎重权衡利弊仍可考虑。
③ST段抬高性MI,发病时间已达12~24小时,但如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也可考虑。
(2)禁忌证:
①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②颅内肿瘤;③近期(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④未排除主动脉夹层;
⑤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
⑥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
⑦近期(2~4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分钟)的心肺复苏;
⑧近期(<3周)外科大手术;
⑨近期(<2周)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
(3)静脉溶栓疗法:
国内常用制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
(4)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断,或根据: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小时内回降>50%;
②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
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说明濒临死亡的心肌复活。此时密切观察,不急于用药。
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等间接判断血栓是否溶解。注意不是推后。
2、消除心律失常
发生心室颤动时,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室性期前收缩,目前认为其不增加死亡风险,通常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频发室早,用胺碘酮。对缓慢性心律失常,若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用阿托品0.5~1mg静脉注射,或临时起搏器治疗。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有可能恢复的多数先安装临时起搏器。
3、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处理
右心室心肌梗死引起右心衰竭伴低血压,而无左心衰竭的表现时,宜扩张血容量。不宜用利尿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者可予以临时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