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要学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
晚清第一名臣是谁?非曾国藩莫属。近期看了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书,细细品读,受益匪浅。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曾国藩在四十岁的时候还是个愤青,对晚清的官场做派嗤之以鼻,格格不入,自己刚正不阿的做事风格得罪了很多官场同僚甚至咸丰皇帝,这时候的曾国藩就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心怀大志确不懂得职场潜规则,天天骂天骂地骂空气,郁郁不得志。不久太平天国起义,晚清政府摇摇欲坠,曾国藩不得已临危受命要成立湘军镇压,“人缘不好”的曾国藩筹备湘军却处处碰壁,地方政府官僚排挤他,不给钱不给场地,被逼无奈的曾国藩竟搬到了一个荒废的寺庙筹建湘军。可以说,曾国藩的前半生是顺利的,也是郁闷的,顺利的是他通过考试从翰林院的芝麻官一路升迁,九年连升十级,最终官至二品大员。郁闷的是当时的晚清政府已是熟透的黄昏,绝大多数都是昏庸无能之辈,生不逢时。
那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曾国藩,让他从“愤青”变成了“老奸巨猾”,这要从他平生经历的五次耻辱说起。
第一次,连考五次秀才名落孙山。第六次考试自我感觉良好确只中了个“佾(yi)生”,算是半个秀才,还被学台(等于省教育厅厅长)挂上牌匾批判文理太浅,简直是奇耻大辱。
第二次,曾国藩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办个讲堂加强官员学习,皇帝一高兴让他画个讲堂布局,但他本人并不擅长画画,结果布局图被京城的大小管员看到后讥笑他画图太丑,装圣人门徒,闹得满城风语。这还是因为他愣头青的作风惹怒了同朝官员们,大家都在说,满朝皆醉你独醒?满朝皆浊你独清?就你曾国藩对大清朝忠心耿耿,我们都是废物?
第三次,刚正不阿的曾国藩对两位工作失职的大臣琦善和赛尚阿,毫无保留了发表了失职应该重罪重罚的言论,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了京城权贵们的唾骂的对象,并且与他断交,不在往来。
第四次,就是调任长沙成立了审案局,大小官司不必经过州县直接到审案局办理,有案子就有油水,他这一举措动了好多人的奶酪,所以紧随其后筹建湘军处处碰壁,还跟正八旗的氯绿营军的兵痞产生了冲突,差点挨了刀子。
第五次,曾国藩率领湘军取得了一些战功后确依然没有实权,管不了地方管员更得不到地方官员的支持。突如其来的老父亲去世,让他心情更加委屈,就向皇帝一股脑的把委屈吐了个干净,同时要求皇帝给他实权,要不然就在家守孝三年不出山。要挟上级还能有好果子吃?皇帝一听也气坏了,直接批准他在家守孝,这实际上是解除了他的兵权。
这几次大亏,让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大彻大悟,在官场上一再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得个性、脾气也确实有问题,不会圆融得处理事情。因此,再出山时曾国藩一改往日作风,变成了一个圆融、老奸巨猾得人,具体得做人做事准则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人真诚,无一丝毫虚伪;做事认真执着,无一丝毫怠惰。
2、苦撑以待变。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只有咬牙顶住等待时机发生变化,命运到最低点的时候又往往是命运发生转机的时候。
3、隐忍以求挺。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为顾全大局而忍让。
4、谦谨以求安。隐藏锋芒不图一时之快,终身保持谦退谨慎的心境,以求平安免祸。
5、时刻保持反省得态度,控制自己得情绪和欲望,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