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连载140)谁是历史上第一个以“仁”字为庙号的皇帝?

第二卷  文治

第十七章  后继无人

赵祯走了,对于这位在位长达四十二年的皇帝,我们不能不给予一个中肯的评价。

翻开宋人留下的记载,没有一个人会否认,在赵祯的治下,宋朝走向了辉煌的鼎盛时期。

他的时代,营造了最为宽松的政治氛围。君主以求得直言为美事,臣下以犯颜直谏、秉笔直书为荣光。朝堂之上,人人敢言,士大夫群体的担当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赵祯的谦抑,成全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一代名臣。

在那个时代,宋朝社会安定,经济蓬勃发展,至嘉祐年间,人口已增至一千两百余万户,岁入超过一亿缗,繁华的开封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而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史家赞不绝口的唐朝“贞观之治”,人丁不过三百余万户;“开元盛世”亦不过八百余万户,岁入不及宋朝的二分之一。

正所谓:“自古国家之富,未有及此也。”

在那段岁月里,宋朝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船队,指南针已经广泛运用于航海技术,一组组商船“夜观星,昼观日,遇阴晦天,则看指南针”,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远播到南亚、中东,及至非洲,海上丝绸之路籍此发端。

那段时光,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宋代城市采取“坊市合一”的模式,民居和集市和谐共生,市内高楼林立、百业兴旺,商铺、酒楼、书坊,甚至还有颇具现代色彩的专业娱乐场所——瓦舍。延续千年的宵禁制度已经解除,从早至晚,晓市、夜市前后相继,人们从习惯的一日两餐逐渐变成了一日三餐。

最让后人引以为傲的,还是空前繁荣的文化盛世。传统的诗赋、散文被宋人完美地继承发扬。同时,更加精致柔媚的宋词悄然勃兴,从朝堂到民间,从书斋到酒肆,处处可听到宋词所演绎的“晓风残月、暖风轻絮”。

“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包拯的话,恐非虚言。

然而,我并不想把种种光环寄于一人的名下。一切辉煌,均有历史发展的惯性,理应归功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子、商贾、百姓。我更不想否认,在这繁华的表象背后,还有羸弱的边防、屈辱的岁币、汹涌的民变,还有庞大而又低效的官僚体系,有挥之不去的“三冗”危机。

此时的宋朝,宛若一个已经度过轻壮岁月的中年人,正在步入人生的下滑曲线。

是的,我更想把赵祯当做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拭去那些耀眼的“政绩”,我更为那些稗官野史中所记载的一些细琐小事而动容。

在一次出行中,赵祯曾因口渴而频频回头,而侍者却因未得到明示,无动于衷。直到回到宫中,他才急唤宫女取水来喝,宫女好奇发问“官家渴成这样,为何不在外面取水?”赵祯回道:“我几次回头,都没有看见负责随身奉水的人,如果此时取水,此人岂不是要被管事者怪罪?”

在一次进餐中,赵祯曾一口咬到了沙粒,牙齿被磕得疼痛难忍。事后,他却不忘再三叮嘱宫女,切莫将此事声张出去。因为,让皇上在御膳中吃到异物也是一项不小的罪名,御厨将因此受到严厉责罚。

又有一次深夜,赵祯曾忽然想吃一碗羊肉热汤,可是思虑再三,最终忍饥未说。事后有人问起:“陛下日夜操劳,想吃口羊肉汤,吩咐御厨做就是,为何如此?”他回道:“只怕开此一例后,宫中形成习惯,夜夜宰杀羔羊,过于靡费。”

有一次,他赏赐入宫做法事的僧人每人一匹紫罗,赏完以后,却不忘再三叮嘱:“他日出东华门时,务必将紫罗藏在怀里,如果传到了台谏官的耳朵里,恐怕我又要被说三道四了。”

此时的赵祯,不像一个大权在握的皇上,更似一个心地柔软,富于同情心的普通人。

仁慈,是赵祯最闪光的品质。

宋人言,赵祯“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

能得此评价,正缘于一个“仁”字。

是故,赵祯成了第一个以“仁”字为庙号的帝王。

仁者,慈民爱物曰仁;屈己逮下曰仁;惠爱溥洽曰仁。

赵祯突然崩逝,引发了举国哀恸,史载:

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东都洛阳“城内军民以至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泣,纸烟蔽空,天日无光”。

宋朝的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

你不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主,你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

小编微信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