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骑兵团在岔河》:揭秘新四军四师骑兵团诞生演化历史
岔河,古名柘塘。这里,地处长江与淮河相连的水上交通要道、漕运史上沟通南北的重要干线节点,境内七条河流连通着洪泽湖和白马湖,自古以来就商贾云集、街市繁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岔河小南京”之美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里不仅是民主政权淮宝县政府的所在地,还是威名远扬的新四军四师骑兵团的诞生地。
历史文献纪录片《骑兵团在岔河》,是首部揭秘新四军四师骑兵团从诞生到壮大,以及在后来解放战争、建国以后、抗美援朝时期鲜为人知的演化历程。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在豫皖苏地区,日伪军发起“豫南战役”,对抗日军民进行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调集十几万军队对新四军进行疯狂进攻,新四军第四师遭受重大损失,被迫向津浦路东作战略转移。
血的教训,使彭雪枫意识到:没有快速部队是反摩擦斗争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1年7月19日,根据党中央和华中局指示,新四军第四师在淮宝县仁和集(今洪泽区岔河镇江淮居委会)左家楼召开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彭雪枫师长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组建骑兵团的设想,并由集体拿出了组建骑兵团的方案,会议决定,由张震参谋长带领四师司令部负责具体实施。
1941年8月1日,全师所有骑兵在淮宝县政府所在地岔河镇东滩广场集中召开大会,宣告新四军四师骑兵团正式成立。
骑兵团初建时全团不足400人,马不足300匹。装备简陋,战马短缺而且参差不齐。彭雪枫师长号召师、旅、团领导干部把自己的坐骑都交给骑兵团。他还在当时根据地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给骑兵团特批了3万元淮北币,作为买马和打制装具的经费。
1941年9月,在饶子健的推荐下,彭雪枫调具有丰富骑兵作战经验的周纯麟任骑兵团副团长。1942年1月,第一任团长兼政委黎同新调中共中央华中局学校学习,由周纯麟任团长。
骑兵要在战场上斩寇杀敌,离不开一把锋利的马刀。
为打造出既符合实战而又具有新四军特色的马刀,周纯麟团长亲自画马刀的图样。周团长设计的马刀博采众长,刀身颀长,刀背轻薄,比青海马步芳骑兵用的马刀长10公分,比日军马刀长5公分,并带护手圈,因而轻捷灵便,骑兵们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并给马刀起名为“雪枫刀”,表示对彭雪枫关怀骑兵团建设的感激和尊敬。后来,实战证明敌人的马刀不敌'雪枫刀',我军马刀总能率先劈敌。
在抗日战争中,彭雪枫创建的四师骑兵团经过大小数百仗,参加了老陈圩子战斗、朱开大桥战斗、程道口战役、33天反“扫荡”、山子头战役、小朱庄战斗、八里庄战斗、砀(山)南清剿战、保安山战役、宿南战役等战斗战役,骑兵团以迅捷快速、骑术精湛、勇猛顽强而威名远扬。
四师骑兵团官兵在抗日战场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骁勇善战,杀出了骑兵团的凛凛威风,打出了骑兵团的辉煌战绩,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开始后,骑兵团编入张震任司令的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这支被誉为“淮北铁骑”的骑兵团,在苏北、淮海、渡江等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中,一如既往,所向披靡,屡建奇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骑兵团的大部改编为装甲兵,在峥嵘岁月中战功卓著的新四军四师骑兵团,走上了现代化的新征程。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由骑兵团的一支改编的坦克独立第六团奉命入朝,执行“保卫三八线、保卫停战协定”的任务,并于1958年凯旋回国。
在共和国历次国庆阅兵大典中,这支由新四军四师骑兵团演化而来的装甲部队,驾驶着国产新型坦克和新型战车,以威武雄壮的阵容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祖国人民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