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五到,俗语“八月初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有道理么

下雨了,下雨了,下雨了。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农历八月,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也叫做仲秋,在八月有一个特别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中秋节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同时也是农民最关心的日子,每到中秋,我们北方就开始正式进入秋收,水稻、玉米、大豆都会进入忙碌的收割期,而在农村秋收的前后,农民们最关心的则是雨水情况。

虽然进入农历八月,雨水量会变小,但八月的温度相比往常也要低很多,“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下一场雨都是对农作物的一次考验,雨水过多的情况下,成熟的农作物会出现籽粒发潮发霉的情况,如果未成熟的农作物则有可能会出现植株倒伏的现象,不管哪样情况出现,都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农村,农民们非常关心八月的雨水情况。

其实在农村,八月的气候不仅对秋收时节有影响,同时对明年的天气也有一定的预兆,就像今天咱们要说的这句俗语“八月初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就是老祖宗们总结下来的,下面咱们就来了解一下,看看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

“八月初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是什么意思?

“八月初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的引申理解为:如果在农历八月初五这一天下起了雨,注意这里说的“下一阵”其实可以理解为阵雨或者小雨,那么接下来的天气可能就会出现雨水较少,土地干旱的情况,而且后半句说的意思是会旱到五月底。

农历的五月底可是端午、夏至和小暑时节,有些南方地区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雨季,那个时候就算雨水没有多少,也不会出现干旱的情况,所以这后半句就是一种夸张手法的描述,我们只需要知道就好。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俗语都是通过老祖宗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因果进行总结出来的,而这句俗语“八月初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虽然有些夸张,但既然是经验总结,我们就要去学习,其实这句俗语不仅是经验,也是一种警示。

这句俗语其实是在警示后人,在八月初五这一天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毕竟干旱对于庄稼来说是影响非常大的,现在种地基本都是“靠天吃饭”,我们一定要及时了解天气的变化,如果我们知道了八月初五这一天不下雨,那就会说明接下来的天气可能会出现雨水天多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前做好防雨准备,可以提前收割或者提前做好规划,“抢秋抢收”,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做好防范准备。

而如果八月初五这一天下雨的话,虽然不影响秋收,但对于明年开春的春耕、春播是有很大影响的,毕竟“春雨贵如油”,一旦出现干旱的情况,会影响我们种粮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八月初五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明年开春时的气候,如果干旱,就要提前做好抗旱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春种秋收的正常进行。

“八月初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有道理么?

农历八月恰逢白露、秋分节气,这两个节气的特征非常相似,白露节气是昼夜温差大,气温下降明显,而秋分节气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白露节气过后气温虽然下降,但雨水还会经常出现,毕竟白露节气白天的日照还是较长,有利好的降雨条件,但到了秋分过后,雨水就会慢慢减少,这个时候伴随着冬季风的到来,地面就会越来越干燥,等到霜降之后基本就没有了雨水,地面就会很少看见湿润的情况,这样一来,突然失去了水分的滋润,就会变的非常“旱”,一直到明年春分左右结束。

而这句俗语中的前半句说的八月初五下一阵,其实就是一种主观的说法,主要目的就是来告诉后人,八月初五这一天如果雨水少,地面没有足量的雨水滋润,那么这个冬天将会非常干旱,随着春季雨水缺乏的情况,这个干旱可能会持续到农历的五月末,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有一定道理。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发展,这句俗语已经缺乏了可信度,但既然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经验,我们还是要把它当成一种文化来学习,毕竟在过去的几千年,老祖宗们就是靠这种文化发展起来的,相信还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大家认为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