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一遍《论语》(第39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季氏第十六

16.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欤)?”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此章是记冉有、季路共仕季氏时发生的事情。文中的季氏和季孙氏,都是指季康子。

颛臾,zhuan1声yu2声,在今山东平邑县东,是个风姓古国。

山东古国,多出东夷系统,尤其是风、嬴二姓。风姓古国传出太昊,嬴姓古国传出少昊。

孟子说方不足50里的小国不能上达天子,只能附属于邻近的大国,叫做附庸。颛臾就是鲁国的附庸。

此时,三桓四分公室,季氏有其二,势力最大。颛臾在季氏封邑费的西北,距离只有80里,季氏谋伐颛臾而吞并之,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此事,孔子大发脾气,把他俩训了一顿。但训了也就是训了,他并不能改变什么。

无乃尔是过也: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指周天子。东蒙,即蒙山,因在鲁东,故称东蒙。颛臾是周天子任命祭祀东蒙山的,是为“东蒙主”。

邦域之中:颛臾在鲁国的国土/封土范围之中。

社稷之臣:颛臾以附庸的身份臣事于鲁。

周任:周代的一个史官,有良史之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就任职,如果不能胜任,趁早别干。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如果你们的君主有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你都不拉他一把;如果有跌倒的危险,你都不扶他一下,那还要你们帮他干什么?

虎兕:虎就是老虎,兕si4声,类似犀牛的一种动物。柙,xia2声,兽笼。

龟,这里指占卜的龟壳、龟版。古代从远方贡输者,在古代是宝物。椟,匮,一种盒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讨厌。舍曰欲之,不说自己的真实目的。必为之辞,非要找一个借口。

有国有家,避汉高祖刘邦的讳改“邦”为“国”。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贫”与“寡”同义,词序似可互换。寡、均是财富少,属于经济发展问题;均是贫富差距小,属于社会公平问题;和是和谐,安是安定,属于国家安全问题。

盖字以下的三句,是插入解释的部分。夫如是,指这三句前面的患不均、患不安。

怀柔远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孔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解决公平问题和安全问题,远人就会不服。不服怎么办?只能自修文德。而不能恃强凌弱,不服打服。靠武力征服,不能使人心服。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把他们吸引来了,就要好好安抚他们,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这句话的意思跟之前不一样了。

萧墙之内,指鲁君所在。萧墙是一种遮蔽来人视线的短墙。孔子的意思是,季孙氏担心的根本不是颛臾,而是鲁君。他是怕鲁君收拾自己,颛臾作为鲁君的助力。

孔子当时生气主要是生冉有的气。二子俱仕季孙,冉有是季氏宰,责任更大。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目的是削弱公室,冉有、子路明知不对,却不加劝阻,还有辩解说这不是他俩的主意,是季氏要这样干的,甚至说颛臾城池坚固,离费地又近,不吞并它,将来必定是季氏的后患。孔子认为他俩是助纣为虐。

季氏准备征伐颛臾。冉有、季路来拜见孔子,告诉给他这个消息。

孔子责问冉求:“冉求!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先代周王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封地就是鲁国境内,并且臣附于鲁国,有什么理由征伐他呢?”

冉求解释说:“是季氏非要这么做,不是我们二人的主意。”

孔子见他还敢辩解,更生气了,你个做学生的,还能辩过老师?!

“冉求!古代良史周任有句话说得好'能干就干,不能干滚蛋’。你们辅佐的人快要从高处摔下来了,而你们不去拉他一把;眼看着快要摔倒了,而你们也不扶一下,那还要你们干什么?!并且你说的话是错的,什么不是你的责任。把公权力锁在了笼子里,而你们的责任就是看管好笼子。把老虎和犀牛放出来是谁的责任?让龟甲、美玉毁损在盒子里,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也是来劲了,正面硬杠:“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如果现在不攻占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危险。”

孔子早就看穿了他,知道他在这件事中间没起什么好作用。“冉求!我最讨厌那种言不由衷的人,明明是自己起了贪心,还非要找什么好听的借口。我也听说过:有国有家上位的人,忧虑的不是财物不够而是分配不均,考虑的不是人口太少而是生活能不能安定。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困,上下和睦就不在乎多少,生活安定则没有覆灭的危险。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远方的人仍不能来臣服,就应该更加修治文明的德行来使他们悦服。如果把他们招来了,就应该妥善安置他们。现在你们二人同时在辅佐季氏,却不能使偏远地方的人悦服而来,国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而不能守卫,却阴谋在国内发动战争。哼,季孙真正忧患的哪是颛臾呀,他真正担心的是鲁国的宫廷之内呀!”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有道:政治清明。

礼乐,代表对内的权力;征伐,代表对外的权力。这些政令是从天子出,还是诸侯出,还是大夫出,还是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可以反映政治权力的下替过程。

希不失,即少有不完蛋的。

陪臣,大夫的家臣。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古代所谓“世”,作为世代交替的平均数,是30年。十世,就是300年。

孔子说的“五世”和“三世”都是讲鲁国国内。

“诸侯”强于“天子”,这个诸侯大概也就能延续个“十世”。

“大夫”强于“诸侯”,这个大夫大概也就能延续个“五世”。

“陪臣”强于“大夫”,这个陪臣大概也就能延续个“三世”。

天下有道,政出天子,大夫只是听令行事。

天下有道,老百姓才顾不上议论,各干各的事就是了。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书接上文,这章是举例说明。

季专鲁政。鲁是诸侯,季是大夫。。

鲁国国君丧失爵禄的控制权(人事权)已经五代了,政令落在大夫的手里已经四代了。根据上文的经验总结,“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所以可以预言,三桓的子孙离衰亡已经不远了。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益,就是有益,划算;损,就是吃亏,不划算。孔子交朋友是很“务实”的。

跟正直的、诚实的、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于己有益,有收获;跟谄媚奉承的人、虚伪奸诈的人、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于己有损,早晚要吃亏。

直,正直的人。

便辟,pian2声,bi4声,虚伪奸诈,谄媚事上,工于拍马逢迎的人。

谅,虽然属于小信用,虽然有些顽固,但好歹也是说了算的。

善柔,表面恭顺,口是心非,笑里藏刀。

多闻,见多识广、人情练达的人。便佞,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巧舌如簧的人。

便佞和善柔,加在一起,也就是巧言令色。

(0)

相关推荐

  • #每日学论语#16.2【2017-9-9】

    #每日学论语#16.2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yuè)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yuè)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稀)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

  • 论语注解,第一六.二章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2)十世希(3)不失(4)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5)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4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阳货第十七 17.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2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乡党第十 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1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3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乡党第十 10.7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0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24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先进第十一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9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子罕第九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罕&q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8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泰伯第八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 ...

  •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7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泰伯第八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