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疏风清热:菊花(附:野菊花)

菊花为菊花的头状花序。根据花色不同,可分白菊花与黄菊花;根据产地不同,可分杭菊花、滁菊花、亳菊花、怀菊花等。花期采收,阴干入药。

一、功效应用

菊花味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能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其特点尤善清肝经风热而明目。

常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药性论》:“治头目风热,风眩倒地,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

《本草纲目》:“风热,目疼欲脱,泪出,养目去盲,作枕明目。”

《玉楸药解》:“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清风止眩,明目去翳。”

二、配伍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昏痛等证。菊花能清上焦风热,清利头目。常与桑叶相须配伍,再加薄荷、荆芥等,即治疗风温初起之名方桑菊饮。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病。

2.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菊花尤善清肝明目。可单味代茶饮服,也可配伍桑叶、蝉蜕、夏枯草等药。

若治肝肾阴虚所致的两目干涩、昏花、头晕等证,常与枸杞子配伍,养肝明目,相得益彰。二药加于六味地黄丸中,即杞菊地黄丸。

《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珍珠囊》:“养目血。”

汪昂言:“与枸杞子相对,蜜丸久服,永无目疾。”

3.用于肝风头痛及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证。菊花能平肝熄风,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钩藤等药。

4.用于疮痈肿毒。菊花能清热解毒,可治疗疮痈肿毒,常配伍金银花、生甘草等,即甘菊汤。

若治肿毒疔疮,可用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后冲热黄酒服,即二妙汤。

5.胡希恕应用菊花经验。治表里同病里热轻者,常用桑菊饮。

若治少阳病目赤肿痛,常加入小柴胡汤中应用。

若治厥阴病口糜、面起痤疮、疱疹,常加入甘草泻心汤中应用。

三、用法用量

菊花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与代茶饮。入煎剂常用量几克至十余克。代茶饮几朵即可。

外感风热多用黄菊花,清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本草衍义》:“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汪昂言:“以单瓣、味甘者入药。花小味苦者,名苦薏(即野菊花),非真菊也。《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泻人。”

四、应用注意

菊花微寒,故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附药:野菊花的功效与应用

野菊花又名苦薏,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等地带。以色黄无梗、完整、苦辛、花未全开者为佳。

野菊花味苦、辛,微寒。功效能清热解毒,泻火平肝。常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证的治疗。

治疮痈肿毒,可单用内服,或捣鲜品外敷患处;亦可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即五味消毒饮。若治目赤肿痛,常配伍夏枯草、桑叶等药。煎汤外洗,还可用于皮肤瘙痒。

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外用适量。

野菊花苦寒之性强于菊花,故脾胃虚寒者或孕妇当慎用。

《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现代实用中药》:“用于痈疽疗肿化脓病。”

——中医实战笔记:21.2.9二稿#中医实战笔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