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六章:观复博物馆名字,出自道德经,背后的意义发人深省

古人把道德经的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是德经。

这种划分有一定的依据,可是呢,你会发现道经里面有讲德的地方;德经里面有讲道的地方。那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种新的理解:整部道德经老子在讲两个道。

  • 一个是天之道
  • 一个是人之道。

比如说第一章就是讲天之道的,而第二章和第三章讲的是人之道。大家是否记得十四章讲的是天之道,第十五章讲的是人之道,就是我们人遵循天道之后,会有怎样的一些微妙的好处。今天第十六章就是讲天之道、讲宇宙的规律、讲这个道的本源的。人之道,就是人遵循道的一些应用。这就是老子的高明之处,他跟你讲一两章天之道然后再用几章人之道来诠释。

好了,现在我们看一下,天之道是怎样的。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一开始就是大气磅薄之作: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就是让内心虚空到极致,记住是虚空,而不是空虚、更不是真空。空虚指的是精神空虚,思想空虚,空虚指的是身体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真空呢,则会使得人堕入虚无主义中,所以这里一定是虚空。

虚空就是把我们的内心的毒素全部清理掉,让内心无比的纯净,让我们的内心像山谷一样空旷,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会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内心有一股静的力量守护着。

守静笃,守护着这种静的力量,这个‘笃’是你很笃定、很安静、同时又表示一种很正的意思,如果我们能足够的静足够的安定,那么这股正气就会生起。

各位有没有感受到这六个字堪称修行的《葵花宝典》?

致虚极,把你所有的负面的东西、所有的毒素全部都给清除出去,让内心保持虚空,海纳百川,拥有像大海一样的胸襟;守静笃,守着这份宁静,而且非常的笃定的走下去,这样的话你可以百毒不侵,老子在跟我们分享什么叫做意志力。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他之所以没有意志力不是他故意没有意志力,而是他内心就是有那么多的毒素,就是有那么多的杂念,没有虚极何来静笃呢?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会生长、都会兴起,好像一片很茂盛的样子,然而我看到了他的循环往复。中国有句话叫做‘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所有的行为都会回来的,这叫因果不空。老子说‘我看到了万事万物都是循环往复的’,就像一颗种子长出了苗,然后不断地生长,到后面开花结果,然而不管是叶子也好花也好,最终都会落叶归根,守住他的根,一切都将零落成泥碾作尘。同样的,我们所有的行为也是一样的,包括我们的念头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来。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身、语、意都会以它的方式回到我们自己的身边,这就是‘爱出者爱仿,福来者福往’的原理,老子在这里把他的最根源的本质都已经讲清楚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接下来他讲所有的东西都会回到它的根处它的原点,我们经营企业、经营家庭也是一样的,所有的行为最终都会回到我们的原点。经营企业会回到原点是指回到你最初的发心;经营家庭中,我们给我们的孩子种上了怎样的种子,就注定了他会往哪个方向发展,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归根曰静,如果我们回归本源我们的内心就有了那一份宁静,就叫归根曰静。你的内心宁静,就不会有很多的杂念,静而生慧,同时也充满着智慧。是曰复命,这种状态叫做复命,这叫回归原点、回归本源、回归于你的发心。复命曰常,这种复命就是规律,万事万物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的。知常曰明,了解到大道的规律、天之道的这种规律、万事万物的这种规律,你就是一个智者,你就是一个明达之人,你就容易明心见性。

如果不知常呢?如果你不了解宇宙大道的规律,不了解经营企业的规律,不了解教育孩子的规律,我们就会丧失敬畏之心,我们就会狂妄,所以是妄,作凶。一旦狂妄,那么你做的事情必然就是违背规律的、必然是凶多吉少、结果必然不好,这叫‘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如果我们明了这个规律、知道最终要归根的同时也明白我们是要到哪里去的、我们从哪里来的,那么我们就会少很多的纠结,我们就会‘容’,也就是说我们就会胸怀宽广。

胸怀宽广者必然不会有私心,不会有私心就可以做到很公正,很公正的对待自己、亲人、他人,可以‘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也就是说他可以统一标准。这叫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标准,我们没有私心杂念,而是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公道的话,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王者,成为一个能够有全局观的人。全乃天,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全面很公正,如果是个王者,那么我们就接近天道了。

全乃天就是顺应天的规律,天最接近道,顺应天的规律就等于是顺应道了。天乃道,我们都符合道了我们都遵道而行了,必然是道乃久了。我们依道而行这个事情就可以不生不灭、可以强行者有志、可以死而不亡者寿,那么我们就必然迎来了没身不殆。不殆就是你不会有余殃,也不会有麻烦,因为所有的麻烦在你这里都是小事情,你会很享受它,这叫做没身不殆。好了,各位朋友,今天的第十六章了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你能够记住并应用这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

持续更新……

沈执中:

星暹日报专栏作家、国学独立学人、大学特聘讲师、命理师

(0)

相关推荐

  • 素书连载三:综合12个素书版本解读,何为德者?

    声明:译文摘自多个不同的版本,只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参考,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觉侵权,请私信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没有耐心看完的话,请直接拉到最下面看总结感受.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 ...

  • 道德经首篇新解

    人类貌似总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道德经自古以来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被各派文学大家解释得无比复杂,貌似不如此,不足以说明他们学富五车.其实我们脱掉它神秘的外衣,就会知道,老子不过是想告诉我们万事万物 ...

  •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 道德经讲义-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观复-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观复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

  • 你也能看懂《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缺乏智慧. 堵住欲望的通道,关闭凡俗的大门.消磨万物的锐气,解除万物的纷扰,同和万物的光辉,与万物同在尘埃.这是玄妙的协同. 因此不可以得到了就亲近,不可以得到了就疏远: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解析

  • 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这一章,以为是极为精彩,极为实用的,也是 老子 辩证 逻辑下 的 另外一番大道理. 先贴下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ì),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守静,知常乃道,不知常,满清灭国

    道德经第十六章,老子着重讲了我们要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草木枯荣,万物兴衰,终会回归根本. 而我们作为旁观,观察这些规律,就能让我们明智. 可是,如果我们根本不思考,不致虚守静,而直接想当然的做事 最终 ...

  • 《道德经》第十六章:虚静归根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匀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君主修养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匀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宁静是躁动 ...

  •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大智微明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香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