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20-(5)哈基姆:消失
第五节 哈基姆:消失
1021年,36岁的哈基姆自己走失了,其实可能是被他的妹妹暗杀了,因为他曾指责他妹妹荒淫无耻。上节说过,哈基姆可能有些走火入魔,把自己当做“真主的化身”。伊斯兰教的什叶派相比逊尼派虽然是少数,但什叶派的分支似乎更复杂些。比较主流的如十二伊玛目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七伊玛目派)等,而哈基姆的信徒所创立的正是伊斯玛仪派下的分支德鲁兹教派。直到今日还分布在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如果留意的话,新闻中会听到德鲁兹民兵这个词。由于什叶派大多相信所谓“隐遁的伊玛目”,而哈基姆的神秘消失,正好印证了他是“隐遁的伊玛目”,世界末日时他将现身。
哈基姆的继任者查希尔哈里发,继位时也才16岁,大权掌握在大臣手中。他重新恢复了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宽容政策。他重建了被地震毁坏的阿克萨清真寺以及耶路撒冷的城墙,现在耶路撒冷老城的规模基本上是查希尔时代所修建的了。
查希尔还欢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重建被哈基姆拆光的圣墓大教堂,并于1048年完工。
耶路撒冷又重现了三大宗教圣地的繁荣,每年有两万的穆斯林来圣殿山而不是去麦加。来自东西方的基督徒也汇聚于耶路撒冷。但来自欧洲(西欧)的法兰克基督徒与来自东方的(拜占庭和希腊等)基督徒差别越来越大,不仅是语言和装束,更多的在礼仪方面的细节也矛盾突出。
书中还提到一件大事,就是1054年的基督教大分裂。☆☆☆☆
1054年7月16日,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本来想修复东西方教会裂痕的罗马教皇特使宏伯特(Humbert),却因圣餐礼上应该使用无酵饼还是有酵饼的争议,竟然宣布将君士坦丁牧首和东部教徒统统开除教籍,而对应的,君士坦丁牧首也宣布将罗马教皇和西部教徒开除教籍。从此,西部的拉丁语教区称为“天主教”,东部的希腊语教区称为“东正教”,史称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这一分裂一直持续到今日,中间虽偶有弥合的机会,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前些天新闻曾报道,罗马教皇与东正教牧首在古巴会见,成为东西方教会首脑千年来的首次会面。
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表面上看是因为一些细节的争议,实际上还是双方对谁是正统的争夺,以及拜占庭在意大利南部的领土不断丧失的政治背景等等,我们在此就不多提了。
教会的分裂使耶路撒冷又沦为东西方基督徒的争夺焦点。
耶路撒冷一直是东西方基督徒的朝圣地,所谓“朝圣”,是指基督徒深信如果能从自己的家乡前往耶路撒冷(当然还有其他几处圣地),有钱人骑马,没钱人徒步,只要是到过耶路撒冷朝圣,哪怕是死在朝圣的路上,生前很多的罪恶就可以免除或减轻。书中提到一些欧洲贵族和名人都曾前往耶路撒冷朝圣过,有些还死在朝圣路上。过去,虽然耶路撒冷被穆斯林统治,但朝圣者一直是基本安全的。但由于法蒂玛王朝的衰落,朝圣路上的强盗越来越多,书中提到1064年,德国班贝格大主教带领的一支7000人的朝圣队伍,在耶路撒冷城外遭到贝都因人的抢劫,竟然有五千名朝圣者被屠杀。
说到贝都因人,这里说一下,本书前面其实多次提到过贝都因人,我都没有解释。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个阿拉伯古老部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就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有人说他们就是阿拉伯人的活化石。穆罕默德时,很多贝都因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但仍有很多贝都因人依旧喜欢过原始的游牧生活,甚至以抢为生。即使在今日的阿拉伯国家中,也还分布着很多这样的贝都因人,他们以游牧为荣,即使给他们建住宅也不会去住。而且他们的宗教信仰并不虔诚,政府似乎对他们也不能怎么样,我们在约旦旅游时,导游告诉我们对贝都因人只能是敬而远之。
由于朝圣者经常被抢甚至被杀,这些事情的积累,又成为十字军东征的一个因素(还有上节提到的圣墓教堂被拆)。
本节最后提到,阿尔普.阿尔斯兰(Alp Arslan,土耳其语:英勇的狮子的意思),塞尔柱突厥人的领袖,塞尔柱帝国的第二位苏丹,塞尔柱的曾孙。他控制了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并得到了“苏丹”称号,苏丹后来成为突厥人乃至奥斯曼统治者的称号,有“权威、当权者”的意思。
对拜占庭帝国,塞尔柱突厥人几乎成为拜占庭皇帝最头疼的梦魇。本节提到,1071年,阿尔普.阿尔斯兰在曼兹科特战役(今土耳其东部)中打败了拜占庭军,并俘获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并勒索150万金片才释放。安纳托利亚(小亚)从此不再属于拜占庭帝国。
虽然塞尔柱突厥人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最终让拜占庭灭亡的则是另一支突厥部落,奥斯曼突厥,这是后话。
突厥人的崛起,不仅影响到拜占庭帝国的命运,也对耶路撒冷和欧亚地区产生了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突厥人在耶路撒冷的野蛮行为,成为导致十字军东征的最后一个直接因素。本节最后,阿尔普.阿尔斯兰派他的将军阿齐兹前往耶路撒冷,祸乱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