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柱为国牺牲身首异处,孕中妻子携幼女勇闯敌营,夺回其头颅
南部襄吉司令部门前,一名身怀六甲的妇人牵着一位小女孩,在旁人的陪同下走进司令部。她此次携女身闯敌营,为的是要带回自己丈夫的头颅!
这名女子,就是抗日名将、“断头将军”陈中柱之妻王志芳。
1941年的6月,日伪军兵分几路,对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的抗日队伍进行包剿,他们的进攻目标正是陈中柱及其麾下部队。
国民革命军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为了保存实力,面对敌人的凶猛进攻采取迂回避战的战术,并未积极与敌正面交火,陈中柱所在的第四纵队因此接连遭受重创。
陈中柱为了减小伤亡,撤退至兴化蚌蜓河一带,他令部下分别乘坐小木船进行行动。而面对自己已经怀孕了七个月的妻子王志芳与年近六岁的幼女,陈中柱思考之后将母女二人托付给卫兵杨凤高,命令杨凤高带她们转移,而自己则离船上岸,坚持与战士们共抗日军。
经过了三天三夜的鏖战,冲锋在前的陈中柱面对敌人的火力猛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由于当时日军南部司令早就悬赏过陈中柱的头颅,在战后日军清扫战场时,有人发现了他的尸体,就把他的头割了下来带回去领赏。
附近的老百姓体恤为国征战的战士,不忍陈中柱曝尸荒野,于是用门板打造了一口简陋的棺材,以此收殓他的遗体。当王志芳带着女儿找寻而来时,看到的只有丈夫的坟墓,而一旁插在土中的墓碑也仅是一块写有“陈中柱将军”字样的木牌。
王志芳悲痛欲绝,却希望还能见丈夫最后一面,于是请求别人帮自己挖出了丈夫的棺材,打开棺材的瞬间,王志芳看见了陈中柱的遗体,他身上穿着的还是自己与他在船中分别时身上的那件白色土布短装,只是上面已经沾满了凝固的血液。
王志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与丈夫再见已是永别。
她哭泣之后,心中浮现出一个强烈的念头:自己要到泰州去,去找那些凶残的日寇,夺回自己丈夫的头颅。
知道她这个想法的税警司令陈泰远说道:“这样做太冒险了,日本人正在通缉你们母女,现在你去了,和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哪怕是当年的关公也是无头尸下葬,你们还是不要去了。”
王志芳怎么会不清楚自己想要达成这个心愿,要面对的无异于是刀山火海,到时候很有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但是在她心中,陈中柱将军是为国牺牲的英雄烈士,自己是绝不能让他连完整的尸身都无法保留,草草安葬于此的。
后来年迈的王志芳形容自己当时的想法,那张不再青春的面庞上却流露出和当年如出一辙的坚毅神情:“我绝不忍心看中柱这样的,就算是拼上我这条命,也要把他的头要回来。”
打定主意的王志芳雇了一条小船,将装有陈中柱尸首的棺材沿着水路一起运到了泰州。抵达泰州城外后,她自己去找了已经投敌的原7纵队的司令秦庆霖之妻谢树清。
谢树清与王志芳还有一些往日旧情,于是帮助她联系到了南部襄吉那边的人。此时南部襄吉才到泰州,由于根基不稳怕惹出麻烦,面对王志芳的请求,他隐藏了其凶残的面容,采取“怀柔”政策,同意归还陈中柱的头颅,并与她约定了时间。
在日寇看来,只是为了一个已死之人,王志芳这小小的弱女子是不敢只身闯入司令部的,却没想到对方誓死要取回自己丈夫的头颅。
她竟然真的来了!
王志芳进入司令部后,看到大厅的香案上供着一个木盆,里头装了一个大口瓶。她只一眼,便认出大口瓶内、浸泡在药水中的那颗头颅就是自己丈夫陈中柱的。
仅仅一眼,已经叫王志芳痛不欲生,她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死命拿指甲掐着手掌心。她径直上前,要取走自己丈夫的头颅,却被人拦下。
南部说:“还不能带走,需要举行一个仪式。”他说过后,命令士兵排成两列站好,自己则面向陈中柱的头颅上香、行礼。等这仪式结束,南部问一边的翻译:“陈司令有几位夫人?”翻译看了一眼王志芳,回答:“只有这一位原配夫人。”听过这话,南部才将那木盒交给与王志芳同去的卫兵杨凤高。
南部用蹩脚的中国话假惺惺地说道:“陈司令为自己的国家战斗,我也为自己的国家战斗,我对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是十分钦佩的,我们崇敬陈司令的精神,也要学习他的精神。”
这番听起来正直的话语从一个侵略别的国家、犯下累累罪行的日寇口中说出,让王志芳几欲作呕。南部襄吉所谓的哀悼仪式不过是种粉饰太平的卑劣手段,在做出畜生不如的可耻行为后,竟然还想企图用这种表面工作来消弭亲属的仇恨。
南部襄吉的“表演”却还没有结束,他看王志芳大腹便便的样子,又“和善”地询问她家中幼子的情形,并在最后祝愿她能够顺利生下一个男孩。
王志芳怀揣满腔怒火,带走了丈夫的头颅,等回去后请人将尸身与头颅进行缝合。她跪坐在尸体边上,终于痛哭出声。
她在哭陈中柱战死沙场、身首异处,也在哭千千万万不愿意向侵略者屈服并为国家牺牲的爱国烈士们,更在哭如今满目疮痍的祖国。
而陈中柱将军因夫人的英雄虎胆终于得以保全尸身,安然长眠。王志芳本来想要将丈夫的尸身带回家乡盐城,但是南部襄吉却从中阻挠,不肯答应,无奈之下,她只能将丈夫安葬在泰州西门外一户姓唐的人家的田里。
王志芳在当年的9月生了一个男孩,她在思考之后,决定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承志”,她要这个孩子继承他父亲的意志,打击日寇,将这群侵略者们赶出中国。
她怀抱着这个孩子,就像三十多年前,另一个母亲抱着才出生的陈中柱一般。
1906年,在江苏盐城的一个普通农家中,陈中柱降生了。他的父亲在不久后去世,家中全靠母亲下地耕田才能勉强度日。他伴随着贫穷而生,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并没有消灭他心中的志向。
当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他眼看祖国陷于战火,心中所想的是自己更该勤奋好学,除了读书习字也要学习武艺,在未来凭自己的本事从军打仗,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由于家庭的贫穷,他没能持续学习,只勉强读完初中就出来讨生活。1925年,他去往上海,当了电车的售票员,以此养家糊口。
1927年初,北伐大军进入江苏,年轻的陈中柱觉得自己报国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他立刻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本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组织农会以响应北伐军队,但很快失败,而陈中柱也逼不得已投奔堂兄。
在经过堂兄陈独真的介绍后,他成功考取了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属于黄埔第六期的学生。1932年2月,毕业之后的陈中柱由于在校时优秀的成绩,被分配至国民政府中央大学担任军事教官。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自己后来的妻子王志芳。尚在警校的陈中柱恰好借住在王志芳姑妈的家中,两人或是谈论革命理想,或是讨论唱歌弹琴之类的艺术话题,他们在日常交往中相知相爱,最后结为夫妻。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当时陈中柱是有机会去往后方重庆的以躲避战火的,然而他看向自己年轻的妻子、再看向自己尚且年幼的大女儿与襁褓中的小儿子。这个家庭需要他的支撑,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国家如今危如累卵,是需他为国奉献的时候了,他必须在前方抗击日寇!
王志芳对这个决定非常支持,两人不舍话别后,陈中柱将妻子与孩子送上了前往重庆的船只,而自己却留下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先是动员工人、青年学生与在田野间耕种的农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寇,没过多久,他又被提拔为军委特种工作团第三总团少将团长,并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中,陈中柱奉命参与大洞山保卫战进行配合作战。大洞山正在台儿庄的西侧,其作为重要阵地,在会战中遭到了日军的疯狂进攻。而身处战局之中的陈中柱面对麾下战士们惨痛的伤亡情况,没有流露出半点退意,由始至终坚决执行任务,死守大洞山,不容敌人侵占。
在后面的作战中,陈中柱也英勇无畏,带头冲杀,屡立战功,受到了第三战区司令李宗仁的器重与赏识。
而与丈夫分别后,历经千辛万苦才抵达重庆的王志芳处境则十分艰难。战乱中,她一介弱质女流还带着两个孩子,没有多久,小儿子就因病逝世,在徐州会战结束后,她更是听到陈中柱受伤牺牲的噩耗
她是不肯相信这个消息的。
但等待了几个月,依旧没有别的情况传来,王志芳狠下心来,决定不听从丈夫的安排留在后方,而是凑齐路费,千里迢迢寻找自己的丈夫,在辗转多地后,总算天意垂怜,她知道了自己丈夫并没有战死的消息。
王志芳已经是下定决心,既然做了夫妻,生死都是要在一起。国家倾覆,小家如何能得安定,她愿意跟随丈夫征战,齐心抗日。
军旅生活的艰辛远超很多人的想象,但是王志芳没有叫过一句苦,她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抗击日寇,一直到1939年年底,陈中柱与王志芳才在泰州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普通夫妻的生活。
在泰州的时候,陈中柱不仅重视军队的训练,同样也重视当地的文化教育。他设立了新苏中学,先后创办了报纸《新群报》和《战地新闻》,并借这两份报纸向民众宣传抗日精神与文化。
陈中柱发表演讲,鼓舞那些具有爱国情怀的人民群众,让大家一起参与到爱国抗日行动中来,而作为妻子的王志芳,也常常和剧团的人一起唱歌。
其中有一首歌的歌词就是:“抗战高于一切,枪口一致对外!”
正是这种氛围,使得人民与军队的抗日热情都分外高昂。
而国民党苏鲁皖地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向来看不惯一心抗日的陈中柱,总想借机削弱其手下兵力。
1940年6月,在韩德勤的挑唆下,李长江进攻于郭村休整的新四军,并故意将陈中柱部队放在正面与新四军发生冲突。陈中柱内心万分煎熬,因为他知道此举只是在损耗国家抗击日寇的力量,但是军令如山,他不能明面上违抗,只调了一小股兵力参与作战。
这一仗自然是输了。
但我党深明大义,明白此刻对于国家与受苦受难的人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驱逐侵略者,为了团结抗日,新四军并没有追剿残兵,而是停止了攻击。
司令员陈毅与苏鲁皖游击部的李明扬进行谈判,最终决定放下旧日的嫌隙,一致对外,共同抗日。而在这次谈判中,陈毅的风度与远见深深震撼了陈中柱,他对陈毅钦佩不已,认为这才是国家危难之时、身为民族英雄应有的模样。
在双方交换俘虏时,陈中柱更是特意命令副官室主任吴应奎送了十几车的毛巾、袜子等慰问品和十几箱子弹至刁家铺赠予新四军,并以此表达自己的友好之意。
后来,新四军撤出韩村、挺近黄桥,韩德勤派兵攻打,正驻军在塘镇的陈中柱按兵不动,始终坚守谈判后一致对外的诺言,这一举动也促使新四军最终赢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
陈中柱说过:“我是中国人,抗日应该枪口一致对外,国共合作,决不能打内战!”
陈中柱虽然身为国民党的将领,但也深受中国共产党和进步思想影响,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其报国之心是极其纯粹的。
我党地下情报人员赵敬之就是他的同乡好友,在少年时代两人一起读书,相互了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说是手足兄弟都不为过。而在赵敬之打入国民党内部,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拷问时,便是陈中柱出手营救,才使赵敬之得以保释出狱。
而陈中柱为了切实保证赵敬之的安全,更是特地将他接到泰州家中疗养,一直到赵敬之痊愈后才将其送回盐城。
进步人士陈为轩曾经就此二人的感情创作对联:
“国民党,共产党,国共两党;陈退之,赵敬之,兄弟一之。”(陈中柱字退之。)
1940年冬天,李长江终于不再遮掩其狼子野心,他被日寇提出的利益所诱惑,不顾国家与人民,打起了当“土皇帝”的春秋大梦。这个消息传开后,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陈毅司令派赵敬之给陈中柱送去了自己的亲笔信,在阅读过信函内容后,陈中柱沉默良久,他心中为陈毅司令的胸怀而感动钦佩,并说:“陈毅将军竟然对我这样关怀,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我绝不会依附于逆贼,国共合作是理所应当的。”
1941年开春,李长江终于出手,公开叛变投敌。
李长江不止自己投降了日军,还想要“拉帮结伙”。他借军事会议之名,将各个纵队的司令召集至泰州城内的西山寺,就在寺庙之中,李长江命令部下架起机枪,威胁所有人和他一起叛变。
陈中柱看破李长江的卑鄙心思,要投降日军,他是宁死也不会去做的。陈中柱努力寻找机会,终于从西山寺内逃了出来,他一得自由,就带着家人和部下连夜逃出泰州。
他是这样向妻子王志芳说的:“李长江决定投日,说要是我跟随他,到时升我做中将师长及扬州专员,要是我不跟随他,他会给我一笔钱,但是要我把部队给他。我部队的兄弟,一起打仗是为了抗日,大家是死都不能做汉奸的!”
此后,陈中柱率领的四纵队在泰州、东台、兴化的三角地区进行游击作战,在茅山一带,陈部与新四军搞联防,一致抗日,共同攻击日伪军。
直到1941年6月的那一天,为了防止陈中柱的部队与新四军会合,日军包围陈中柱部于蚌蜓河中。
在这危急紧要的关头,陈中柱将军依旧不露半点怯意,又或者说,身为中国的军人,为国家百姓战死于沙场本来就是他的心愿,在决意为国而战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再畏惧死亡!
他对手下的战士们说道:“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民族的存亡,我们哪怕处于死地也要拼杀出一条生路,冲出重围!”
而带头冲锋的陈中柱被敌军认出长相,遭到了敌人机枪密集的扫射,他身中六枚子弹,终于倒地不起,以身殉国!
除陈中柱外,他的三弟陈勋武也在这场战争中牺牲。
陈中柱以身殉国之时不过35岁,此事传出后,画家刘野绘制《贞烈图》展现烈士的夫人手中捧着烈士头颅、昂首挺胸走出敌营的景象,象山的何志浩根据这张图写了一首《断头将军歌》歌颂陈中柱与王志芳。
1987年2月1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而陈中柱那具由于南部阻挠而不得返乡安葬的遗体终于回归故里,由泰州迁葬至盐城烈士陵园中。
2014年的9月,为了铭记在抗日战争中献出自己生命、为国征战的英烈们,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陈中柱的名字就在其中。
王志芳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神情有一瞬间的恍惚,她是欣慰的,欣慰丈夫被国家、被党、被人民承认了那一颗纯粹炽热的爱国之心,但同样,她也是平静的,因为看着现在蒸蒸日上的中国,丈夫个人的荣誉是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就像这颗对名利淡薄的心,王志芳在日常生活中克勤克俭,然后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款捐赠给国家与人民。她设立奖学金,以此鼓励学生们能够好好读书,将自身与国家相结合,不止为自己而学习,更要为国家而学习。
在2017年,这名曾经孤身直入敌司令部,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相威胁,夺回丈夫头颅的贞烈女子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作为“断头将军”之长女的陈璞也没有辱没烈士门楣。在南京解放之后,陈璞与母亲、弟妹一起住在南京,她虽然再也不能见到自己的父亲,但她永远记得,自己的父亲是为了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才牺牲的,她流着与父亲一样的血液,心中存有的也是强烈的爱国之情。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时候,陈璞只有15岁,正在念高一,她听见战争爆发的消息,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没有达到参军的年龄,但因其参军的态度十分坚定,在多次的恳求后,陈璞的参军申请终于还是被批准了。
毕业后,陈璞向上级提出申请,她主动要前往我国最艰苦的地方,用自己的双手为建设祖国付出自己的力量。在这种强烈的意愿下,陈璞被分配至新疆军区的运输部,从此留在了新疆。
这名经历过战火、被党与人民军队哺育长大的女孩,在新疆一呆就是几十年,她从一名豆蔻年华的少女变成了年老的妇人,直到退休的那一刻,依旧留守在我国的新疆。
她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全都奉献给了祖国,她希望自己可以实现父亲的愿望,让中国每一寸土地上的百姓都能够脱离贫苦,过上富足的生活,虽然她的力量很小很小,当时她相信,这些犹如涓涓细流的力量,会和其他中国人的力量汇集成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