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我,已经搞不来花里胡哨的电子化产品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城市画报
(ID:cityzine)
作者:杨逸、许洁兰
前天,一则消息说#北京老年人拨电信客服可跳过机器人#,听闻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付费获得该项服务。
网络化普及的今天,自助点餐、网上办证、线上预约……手指头点一点,几乎没有什么是互联网完成不了的。但生活真如我们所想的,变得快捷、简单、便利了吗?
不熟悉手机操作的中老年人自然不必说,他们深受网络之殇,网络化给他们带来的更多是麻烦。不过,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也发觉自己玩不转了。
自助服务真的方便吗?
自助点餐刚刚推出时,大家都很开心,终于可以不用排长龙,人挤人了。
但现在自助点餐却有些矫枉过正了。早上只是想去买杯咖啡,人也不多,还被要求扫码点单。明明对服务员说一句,做好拿上就可以走,为什么一定要扫码点单,一页又一页地翻菜单呢?
@乐淘淘的丧妈妈 抱怨道,“我都到店里了,还要自己下单。系统花里胡哨的,比原先人工点餐花费的时间更多了。”还有各式满减活动,更是浪费时间,掰着手指算来算去,不知道怎么才能到最便宜。
自助结算也是个大坑,@小羊 回忆道,有次自己只是去某生鲜买一瓶饮料,付款时,被要求下载app结算。连接网络,又下载app,整整花了他十多分钟的时间。“不过是买一瓶饮料,至于这么麻烦吗?”
#还会出现各种拦路虎
这些还是小事,毕竟吃喝而已,浪费时间也就认栽了,大不了不买了。真正纠缠人的是医院挂号和网上办事这种非办不可的事情。
@be happy 的手机内存只有64g,有阵子,她去医院复诊,每次都得提前一天下载医院的app挂号,复诊结束再删掉,如此反复。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临到医院才得知挂号必须在网上,又是小程序,又是app,好不复杂。
有趣的是,智能挂号机旁边经常有志愿者帮助操作,这跟人工挂号的差别究竟体现在哪呢?难道是更慢吗?
#@阿c的小程序里全是近期的预约
关于网上办事,好多人气不打一处来。比如想预约看个简单的流感病毒,却要填你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等……甚至还要填一个紧急联系人。想预约景区门票时,生生想不起当初密码设成了什么,每次都要重新找回密码,再登录。
找回密码这件事情,还有更糟的情况——你换了手机号码,并且忘记更改平台信息,这下你可能就陷在死循环在“验证码——手机号——验证码”之中。重设密码时你也肯定碰到过“新密码不可与旧密码重复”的窒息提示。
生活在无限电子化的今天,我们不禁感慨道越来越怀念人工时代了。@sunstar 就说:“现在去银行,我只想你问我答,材料给你,事情办好。去吃饭,我不想扫码点餐,只想用声音点餐,有人帮我记着,扫码付款。我越来越觉得人工服务变成了奢侈。”
“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式标榜着智能高效的家电开始风靡,迅速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产品到手后,你才发现自己被忽悠瘸了。
现在看个电视可太难了,一台电视,两台机顶盒,外加三个遥控。三个遥控还一个都不能缺哦,否则神龙召唤来了,电视都打不开。如果是夏天,你需要好眼力了,哪个是电视遥控,哪个是空调遥控,哪个是顶灯遥控,遥控多到你害怕,一不小心就拿错。
#@G僧东 吐槽,遥控器上面的按钮比繁星还要多。
好不容易打开电视,你还是看不上电视。选择界面可太丰富,生手一开始来回倒腾,电视页面、软件页面、网络付费页面、电影、娱乐、音乐……等你终于熟悉套路后,系统又开始更新改版了。fine,真是打个措手不及。博主@G僧东 说,“我外婆每天要给我打十七八个电话叫我回去开电视。结果我也整不明白,还被她怀疑‘你一个大学生电视都调不来啊?’”可不是,年轻人也常面面相觑,最后还是投屏来的好使。
其他智能产品也是相当迷惑。电热毯、烤箱、电饭锅,一个家用一个app,而且增加了很多根本不会使用的附加功能。有时候,一个开关的事情,智能家居偏要手机操控。还有所谓的某精灵和某同学,说是语音控制,入手后才知道是买了个笑话。
#开始怀念以前简简单单的家电了
而且,想要享受这种“智能”,还必须处于wifi覆盖良好的环境中。@唐洋 有次去郊区,因为天气冷,带了智能电热毯。结果山里别说wifi了,就是4G信号也很弱。“此时此刻才体会到插电即用的电热毯有多香。”这哪是“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障”吧!
风靡很久的扫地机器人多半也是脑子不灵光,@明理路交叉口 吐槽到,“扫地机器人对不准充电口,我把它抬起,去对准充电。它还一直乱叫‘主人,地宝悬空啦,请放我下来’,放下来你自己回得去吗?”
软件多到手机要爆炸
随着无纸化和网络化的推广,我们生活里的大事小事几乎被手机app包揽了,据中国新闻网的数据表明,20—29岁网友人均手机app72个。
在外面吃个饭,要求你关注公众号还算好的,真正惹人厌的是那些要求下载app的。面对服务员一句“只支持app支付,可以累积积分哦。”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对于app这件事情,妈妈表示她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小时候上学,一本课本,一支笔。现在的孩子不得了,都不知道为什么需要用这么多软件学习。疫情期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老师们上课的软件五花八门,孩子们提交作业又在另外一个平台。这还不算上单词背诵、题目查询等等辅导类的软件。不当妈不知软件多!
大学生们也对网络授课心有余悸,@白余 告诉我们,“上学期,我们上一节课同时使用3个平台,真给搞疯了。每次上课,三个设备同时准备着,时不时老师就给你来一道题,你就得赶紧从电脑移到手机答题。”
app多就算了,您好用些也行啊。但事实的情况是,很多软件界面复杂,功能繁杂,简直叫人找不到北。每年双十一,叠猫猫、盖楼、开火车,很多人至今没搞清楚玩法。太麻烦了,真是宁可贵点,也不想鼓捣了这些有的没的了。某支付软件把页面填充极致,各种功能叠加在一起,有时候找个付款码都要找半天。
📱
对于这样的处境,@sunstar 认为现在可能是人类发展的阵痛期。信息几何级爆炸,但人类的大脑却处理不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智能”又并非真的智能。她现在只期待科幻电影万能的机器人出现,帮助人们处理信息,当然前提是她能活到那一天。
作家韩炳德在其《倦怠社会》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们今天的工作,总是置身于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之中,不断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这是一种过度积极,也是一种涣散的注意力。”
我们无法抽身于这样的世界,能做的只不过是如何去高效地处理信息,以及自觉地排除信息干扰。而研发科技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努力向人性化靠拢。科技是为了服务人诞生,如果我们脚步不停地追赶科技,还享受不到便捷,大概就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