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随笔创作
随
山河无恙
花枝春满
笔
*只要时代在发展,文学必然也会发展。因此,不必在意,超越不过的伟人们。即使他们盛名难越,可江潮仍旧翻滚,说不定他们便只是滋养的土壤。用心发现,自然能集大成者,从而扬名立万,流芳千古。再不济也,能造出一座小神,引得数人来朝。
*有名的一流学派的作品都没去翻阅,名字也都生疏,这样是万万不可的,缺了哪块肥料都不行。可是各类纷杂,一本本的小说著作像是竹篮打水,感觉和光读简介也是一样的冲洗效果。有人说只跟吃饭一样,虽然不知道饭菜究竟变成了什么,但是一定是充盈在你的肉体上,读书,也是一定充盈灵魂的。
*不得不说,地区为人所知,最早是通过文学的方式,从诗句,从课本。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很大,创作的来源也很多来源于历史。春秋战国,三国鼎立让人明辨了各国疆域,各地文化。还有作者们笔下的高邮鸡蛋,陕西黄土地,北京市井,上海繁华……我转念一想,为什么我的家乡不能够被书写呢?浩瀚书卷却只留烟瘴之地,蛮荒之地的描述,再怎么样也是泛江南的领地,客家人的聚集地,怎么能没有故事,没有记录,也许,客家人本是客居异地,低调谦逊才是本色。但这次我想好好记录好好书写,即使想了无数遍。
*创作的内容大抵如此,只能从小说的形式上做出改变。内容在一个阶段内升华不了太多,有意识的去往深往远的想,从情从理。哲学化也好,现实化也好,得让人读来过往此时的感觉。形式上变换能够吹出内容的新意,“陌生化”“感情零度”“叙事圈套”,总有一个会拍案教学,流连忘返。
*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佛曰皆缘因果。性质究竟如何判定,并非非黑即白的世界,有序还是无序。向往着公平正义,可是却做出相反的行为。好人更多还是坏人更多,还是要看事。余华笔下的冷酷让人后脊发凉,太多的事情出现,似乎客观存在的。如何很难叫人相信。《王朔文集》的自序说诗情画意,积极向上的皆为垃圾,明眼人也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的矫情,强弩和言不由衷。王朔本来是一个反叛的作家,他的小庙的佛也可稍拜。还是写实更适合我,记录美好,发泄也好。可能有教化功能,可能有商业效益,也有可能只是日常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