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行刑(短篇小说)
缅甸,一个雨水浸湿的早晨。惨淡的灯光越过高墙,照到监狱的院子里。死囚牢房的外面钉着两层铁栅栏,就像关动物的小笼子。每间牢房大约10英尺见方,里面除了一张木板床和一壶饮用水再无其他摆设。在另外几间牢房里,棕色皮肤的死囚默默地蹲在里面的一道铁栅栏后,用床单裹着身子,在一两星期内他们就要被绞死了。
有一个印度死囚已被带出了牢房。他是个身材瘦小的人,光头,眼球混浊。他浓密茂盛的胡子,大得同他的身材很不协调,显得十分可笑,很像电影里滑稽角色的道具。有6个高大的印度狱卒押解着他,为把他送上绞刑架作准备。两个人扛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站在一旁,其余的人在给他上手铐,把一条铁链穿过他的手铐再系到自己的腰带上,然后又把囚犯的胳膊捆紧在他身子两侧。他们贴着囚犯,手总是放在他身上,小心地抓着,好像在对付一条依然活着,随时可能跳回到水里去的鱼一样。但是死囚站在那里,一点也没有反抗,听任双臂给绳子勒得紧紧地,好像他根本觉得无所谓。
绞刑台快到了。我看着那个囚犯的赤裸的棕色后背不时地在我面前晃动。他的胳膊给捆紧了,走路不大方便,但是他步伐很稳,那种一颠一颠的步态是直着腿走路的印度人所特有的。他每走一步,脑袋上的那绺头发上下舞动,肌肉就一张一弛,双脚在湿地上留下脚印。我看到,尽管有狱卒抓住他的双肩,他还是稍微侧身,灵活地躲开地上的一滩积水。
绞刑台设在一个同监狱的大院相邻的小院子里,长满了高高的刺人的野草。绞刑台是用砖头砌的,像一所三面有墙的平房,上面铺着木板,木板的顶上有两条大梁和一条横杠,横杠上挂着绳子。刽子手是个身穿白色制服,头发花白的囚犯。他正站在绞刑架旁边。我们进院时他对我们点头哈腰笑脸相迎。佛朗西斯一声令下,两个狱卒把囚犯夹得更紧了,他们半推半拉地把他拖到绞刑台前,拉着他笨手笨脚地爬上了阶梯。然后刽子手爬了上去,把绞索套到了囚犯的脖子上。
很轻地响了一声,接下来是一片死寂。囚犯消失了,绳子自己转着绞了起来。我撒开狗,它立刻蹿跳到绞刑台的后面,但是它一跑到那里就停下来了,呜咽着。接着又灰溜溜地躲到院子的一个角落,站在野草丛里,胆怯地望着我们。我们绕到绞刑台的后面去检查囚犯的尸体。他吊在那里,脚趾笔直朝下,身子还在慢慢地转动着,已经死了。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作品,这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被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维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词汇甚至成为通用词汇而广泛使用,可见奥威尔和他的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
乔治·奥威尔曾说:我写《1984》是为了警醒世人,不是使用说明书!
作为一部“被奥威尔立在地狱门口的经典名作”,《1984》为欧美国家中学必读书。其超越时代的预言,影响了一代人的良知!被译成62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