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馆

小饭馆,位于我单位左侧大约20米外。我不知道它何时开业的,从我来到此地工作,它就一直经营着。我还记得十年前我刚来的那阵,领导们为了感谢我们这一群大学毕业生不远千里地来到此地工作,也特地选在这家饭馆招待我们。

当时这家饭馆经营的规模算是蛮大的了,档次在此地也不错。加上那时候在街道上开饭店的人家并不是很多,因此人们若是有个啥事请客吃饭,大抵都会来到这家饭店。因为它离我们单位较进,所以它也是我们单位定点饭馆。每每逢到上级检查,单位里忙个不停,饭店里亦是忙得热热闹闹。同事们有时都会戏谑说,今天又是领导的喜日子啦。

我还记得当时饭店掌厨的是店老板的儿子,岁数不大,头二十岁左右,人温温的,经常在厨房忙着做菜,很少出来应对。家里的父亲母亲姐姐则负责厨房外的大小事宜,摆桌,倒茶、配菜,上菜,等等。每个人都忙的是不亦乐乎,一家人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康乐。

小饭馆那时候也做早餐的生意。这一块主要是店老板夫妻二人在忙着。他们每日天蒙蒙亮时,就点起炉火,放上蒸笼,包起包子。屋内的两个炉子上,分别坐着一大桶菜稀饭和一大桶海带干丝汤。包子每天也大约有四种馅,豆沙的、肉的、青菜的、豆芽的。每天我和同事们都相约到他们家吃早饭。有时喝着那稠稠的稀饭,就着他们家腌制的萝卜干,仿若吃出了家的味道。

后来渐渐熟识,每次去吃饭,店老板夫妻二人都越发地客气。有时候不忙时,老板还和我们聊聊家常,谈谈我们家乡的风俗口味等等。后来也渐渐知道了关于店老板的一些发家史。这些当然都是从当地的年纪大一点的同事那里听来的。他们说,店老板90年代的时候,靠着一些海外关系,在台湾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在说到具体工作的内容时,都说的有些含糊。经过好长时间,我才知道,老板原来是在台湾干过殡葬业。具体来说,就是帮助那些主家把故去的人,从房子里背出来,安放到殡仪馆的车上之类的。因为这一行没有多少人做,老板不怕脏,不怕累,就在那边干了好些年,也因此赚了不少钱。回来后就在镇上盖了房子,开起了饭馆。我听着这样的人生故事,不知真假,也无人可考,姑且记之吧。

几年后,店老板家儿子娶上了媳妇。多了一个人手,饭馆的经营好像变得更加平稳有序了。但不知何因,饭馆的生意好像有些下滑的趋势。可能是近些年里街道上开起了好多家饭馆,人们为了体验更多的口味,所以顾客自然地分流了。就连我们单位也觅得其他的饭馆作为新的定点了。

老板一家可能坐下来商讨过未来的经营策略。这个是我们在后来去吃饭时看出来的。他们与儿子们分家了。老板两口子负责自己的早晚餐的小生意。儿子做着自己的饭馆生意。他们在同一的屋檐下,经营着各自的一块生意。但时代已经悄悄地改变了,繁荣的景象也逐渐呈现出末了的迹象,儿子的经营也日益惨淡。终于有一天,我们听说儿子两口子跑到外地去经营其他的项目去了,从此好几年不见回来过。

去年冬日里,小饭馆的门面做了一些改动。原来两间的门面,被隔成了两小间。一边是店老板夫妇二人继续做着自己的包子铺生意。还有一间租了出去,经营着一家做散酒生意的。由于店面的缩小,人员的紧张,他们也的包子也没有四种馅了,只剩下肉的和菜的两种。包子也不用蒸笼了,改用电的,做出来的是那种做锅贴口味的。稀饭还在,不过没有了海带干丝汤了。老板还是那样笑意盈盈,忙着给人家拿包子,收钱找零钱,收拾桌子;他老婆就坐在案桌前娴熟地包着一个又一个的包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