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打架抓头发、人前喂孩子、街头玩“套圈”

《清明上河图》一共有三个知名版本:宋代张择端、明代仇英、清院本版(清宫画院五位画家合成)。

刺绣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副享誉世界的艺术珍品,描绘了北宋汴京(今开封)清明前后的风俗民情。

《清明上河图》全卷长5.287米、宽0.248米,共绘有人物824位,牲畜60余匹,木船20多艘,各种房屋瓦舍、道路交通,面面俱到,处处精细。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著名画家仇英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里面人物更加生动,场景更为丰富,色彩更为艳丽。虽然是在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基础上进行临摹创作的,但却不失为一副大气磅礴的传世之作。

图更长、人更多、色彩更丰富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9.87米、高0.3米,画中人多更是多达2000余人,场景丰富多彩,人物姿态生动传神。整幅画卷采取的青绿色,画面也更加轻快。

这幅典型的江南水乡风俗画,有天平山、运河、古城墙,都是当时苏州代表性的建筑。市井繁华热闹,来往行商络绎不绝,庭院阁楼,房屋瓦舍鳞次栉比。

从画卷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当时苏州作为国家重要的赋税中心,是多么的繁华热闹。

商业繁华,行业分明

将画卷放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车马行(租车公司)、糕点铺、古玩店、花卉店、金银器具店、酒坊、雨具店、女红铜针店、面馆、鞋店、书店、肉铺、茶榭,甚至还有打折促销的广告牌(简直就是500年前的“二元店”),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市井气息十足的画作,从招牌到店内的陈设,不然发现当时的商业还是相对发达的。各家店铺不仅有清晰的店名,更有类似于“广告语”的招牌,而内部陈设也能看出对后世店铺经营的影响。

人物栩栩如生,生活姿态细腻

就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样,仇英笔下的市井人物形象一样的生动传神。

干活偷懒的工人,扛着木桩依偎的“销魂”神态;姿态妖娆的船夫躺在船头休息,无聊的看着岸上的活动;公开哺乳的妇人,也许那个时代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么的保守;生意惨淡的店家,枯坐在前台癔症;高门大院里的姑娘们将秋千荡起;青楼与书院的一墙之隔……

市井百态,形形色色的人物,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在等级森严的时代,不同的身份地位,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命运。墙里的姑娘想出去看看外面的熙攘街道,花楼的女子想做那深闺的姑娘。

城市特色鲜明,行业细分化明显

苏州城的织造业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以织造为中心边缘行业不断出现。像“女工铜针”、“染坊”这种极具特色的店铺画面跃然纸上。

青楼、花船这样在当时的合法产业也是层出不穷,伴随着文人骚客的吟词弄曲,真真一副祥和之象。

除了这些城市软文化,“衣食住行”这样的硬标准也让人眼前一新。

在医疗行业“儿科诊室”“男科妇科”已经出现细分化,专业的医者治疗专业的疾病,再也不像是电视剧里的,一个大药铺,一个坐堂大夫。

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多彩,500年前的套圈

第一次发现图上竟然有“套圈”这种现在依然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游戏,还是感慨了一下。明明大家都知道,一般人都套不中,但是还是一直有人去尝试,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这毕竟是500年前(也许更久)就已经备受喜爱的娱乐活动了。

而像街头杂耍、摔跤、蹴鞠、皮影戏、露天戏这种市井活动往往都能吸引行人驻足。上层人士喜欢的品茶、下棋、跑马只能是一种可以远观,却永远接触不到的世俗幻想。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不仅人物众多、活动场景众多,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更是价值满满。不同阶层的衣着打扮、行为习惯、饮食习惯、出行方式,林林总总我们都能从图上发现端倪。

坐着人力车出行的乡绅,这车估计是租车店的。

街头打架的小民形象,光膀子抓头发,竟是祖传的手艺。

高门大户的仕女与接头的农家百姓形成了鲜明对比。

生活在渔船上的渔民,以船为家。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里面还有很多的鲜活有趣的故事,文末我会再添加几幅。一张长达9米的画卷,2000多个人物,将明中期苏州城里的高门宅院、郊外的乡绅小院、酒肆茶榭、商贩店铺、市井游戏、贵族奢华林林总总,各阶层、各行业、多个生活场景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描绘。

它是绘画界的精品,更是历史的传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