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难忘的高考阅卷经历(散文)
距离2019年全国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所在的高三年级师生都在全力以赴备考。与高考相关的许多记忆时时浮现在我眼前。这里谈谈我曾经的高考阅卷经历。
此前的几年间,经过学校推荐,区市教育局审核批准,我在高考结束的次日被派往合肥参加当年安徽省的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也许是因为是高级职称、教龄长些,几年中我都被安排到作文阅卷组。
2013年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高考阅卷。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很复杂,首先感到自豪,因为能参加高考阅卷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也是我人生难得的宝贵经历。当年自己正是从高考中受益,才有了今日的幸福生活。老师考前谆谆教诲做每一题都要考虑阅卷老师的感受,所以在我眼中一直认为高考阅卷神秘、神圣。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还能亲自参加这项工作,把握别人的命运。同时我心中有些忐忑不安,生怕在阅卷过程中出现差错,给自己和学校带来不良影响。校领导看出了我的心理,热情地给我鼓励,让我和以前参加过阅卷的老师交流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安徽省的高考语文阅卷地点连续十几年都设在安徽大学。我按照上级规定的日子持证件到指定的宾馆报到,有关部门已经安排好了食宿。第二天早饭后7点多,所有的阅卷人员便乘坐高考阅卷专用大巴来到安大校园。大家先到多功能厅参加动员大会,各方面的领导进行了重要讲话。概括起来就一个意思:全体阅卷人员在阅卷期间一定要严守各项纪律,阅卷务必做到“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严之又严”,公平、公正、安全地圆满完成这一全省人民瞩目的大事。并学习了《高考评卷工作手册》,宣布违规惩戒方法。看得出来,每个人脸色都很凝重,布满了责任感。
会议结束后,组织者把阅卷人员带到安大行知楼里,整个一栋楼被警戒绳围住,四面都有保安和警察,戒备森严。阅卷老师和工作人员都有一个贴有本人照片的阅卷证挂在胸前,任何人都要凭证出入。我们在入口处每人领到一把小锁,自选一口小柜,除了喝茶的杯子外,其余的东西要求全放入小柜,不得再往里带。杯子是统一发的,上有标签供填写名字区别。但杯子也不得带入阅卷室,都要放在室外的长条柜上,休息期间才能在外面喝茶水。听说是怕茶水洒在键盘里,会导致整个阅卷系统瘫痪。
大家在阅卷室就坐后,本组组长又强调了一遍阅卷纪律。上午剩下的时间里每人先试评五六百份,这些试卷都已被专家组评过,评完后把自己的评分和专家的对照,找出差距,让老师们对试题有个感性认识。又下发了一份评分标准草案,让老师们讨论学习,可以提出意见,但不准带出机房。这个过程相当于岗前培训。下午开始正式阅卷。阅卷工作很辛苦,工作时间为上午8点到12点,下午为1点半到五点半。上下午中间各吹哨休息15分钟,其余时间不得随意走动,每口阅卷室后面有专门的纪检人员在监督。中午提供自助午餐,但不得饮酒,没地方休息。饭后很多老师便在附近树下靠着休息一小会,就又要上岗了。
中学生的作文毕竟不是名著小说之类,又是统一的话题,看多了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但这是对学生十年寒窗苦读的最重要的检阅与选拔,即使累也不能掉以轻心,这是责任。阅卷老师只能面对电脑,全神贯注,眼睛疲劳了就滴点配发的眼药水。偌大的房间只听到敲击键盘的声音,或某人品味作文发出的轻语。社会上有种误解,认为学生的作文得分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实不然,一篇作文的得分过程如下:这篇作文由电脑随机分发给任意两位老师各自评分,如果两位的分值差距不超过六分,那么两人的平均分就是学生的得分。如果差距超过六分,就让第三位老师复评,看这位老师的分数和前面哪位的分数差距不超过六分,就取这两位的平均分。另一位老师的分数则是无效分,无效分多了要调离岗位的。甚至还有四评和专家的终评。在这种评分机制下,得高分或低分都不是偶然,而是公平、公正的。另外,现在阅卷软件发达,每位老师的工作量、评分曲线图、阅卷质量、喜欢给那个分数段在专家面前一目了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快就有专家找你谈话,指出缺点,不及时改正则取消阅卷资格。因为压力大,高度紧张,当年一位来自黄山的老师一天下来血压飙升到240,服药也没效果,只好提前回去了。
下午阅卷结束后由专车送回宾馆,饭后因为累,大家连出去逛街的心思都没有,只在宾馆附近散散步,交流一下阅卷心得和各自家乡的风俗人情。并肩战斗的经历让大家结下很深的情谊,邀请对方有机会来此一游,我现在还和几位外地的老师保持着联系。
大规模阅卷工作一般安排十天时间,其他工作由专家来处理。在结束前的两天休息期间,组织方会让各组人员合影留念,并附上姓名和地址。我现在家中珍藏着几张照片。而今,一看到照片,往事就历历在目,几次阅卷,我一共批阅了上万份试卷,2014年和2017年因为表现和成绩突出,我都被授予“安徽省高考优秀阅卷老师”荣誉称号,让我感到荣幸。更重要的是,通过阅卷和老师们的交流,在加上专家的指导,让我对高考作文和中学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是难得的学习过程,丰富了我的人生历程,给我以后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回首往事,当时的苦累早已化为云烟,那些经历就像一支支烟花,在我生命的夜空中散发出璀璨的光辉,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作 者 简 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210余篇,55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