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家乡的面花灯/张淑梅
记得,幼年时,在安徽五河县,过元宵节,大家丢火把。就是把平时用过的扫地把子,刷锅把子,积攒起来,到元宵节这天晚上,把它们在水里浸湿,再沾上煤油,点着它,一个火把就成功了。每个孩子拿着一个火把,到村里空地上,丢火把。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聚在一块,此起彼伏地对空中扔火把,远远看去,就像现在放的烟花,谓为壮观。后来,我们居家迁到淮北,过元宵节却是家家户户蒸面花灯!
蒸灯,和面。和面时,若是掺上二分的豆面,一分麦面,二比一的比例,那面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直立性好,蒸出的灯不会塌,能保持很好的形状。若再沾些许菜籽油,把面揉紧实,富有弹性,蒸出的灯会更加油光面滑,精美无比。和好一块面,展开,像一条又长又肥的蟒蛇状,然后,把蟒蛇切成小段,以十二断为基本数,但事实上,要多于十二断。那是因为,当地的风俗,哪家老人去世了,要给他家送去至少两个;还要蒸两条龙;家里喂鸡,喂猪的还要为它们考虑一下,就是说要蒸出超过十二个灯才可以。
做灯。做灯时,把切出的每断面,团成一个个圆柱形。一手用拇指按住圆柱上面的圆心,一手转动圆柱下面,上面就突出一个圆筒窝窝;再把原来圆的外边打圈捏平,一个形状朴拙的面灯就完工了。但巧手媳妇,并不甘于平庸与朴拙,她们会花样百出,捏出精彩绝伦的各式花灯:有的在灯边捏出麻花辫形状的花纹,有的在灯上盘一条小龙,有的捏出莲花、三角梅等状的花朵,不一而足。这是普通的灯,已经说了,基数是十二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做灯时,要特意在每盏灯的灯座上掐出灯把儿,在一盏灯上掐出一个灯把儿,就代表一月份;在下一盏灯上掐出两个把儿,就代表二月份,以此类推,一直掐到十二个把儿,那盏灯就代表十二月份。多于十二个的灯,就是留着送人的。除了做灯,还要捏两条龙:一条火龙,一条钱龙。火龙是不带花纹的,将一条像蛇一样光滑的面,搓得一头大,一头小,绕圈盘几圈,把龙头高高抬起,用剪刀剪开笼嘴;再把红纸剪一个三角形,塞进笼嘴,当舌头;再拿两粒黄豆塞进龙头两边,当龙眼,于是一条威风凛凛的火龙就呼之欲出了。而钱龙的做法呢,与之基本一致,只是要在龙周身上剪出细细的龙鳞,口里含一个大的硬币就成了。这么两条巨龙栩栩如生,令人望而生畏,当地人具有辟邪镇灾之说。另外,喂鸡,喂猪的农家,还要捏一只肥硕的母鸡,蹲在一窝鸡蛋里;捏一头胖猪伏在猪窝里,活灵活现,憨态可掬……
蒸灯。面灯做好了,然后上锅蒸灯。在闻到面熟的香味儿之后,马上揭开锅盖,检阅各月的灯,看哪月份的灯窝里蓄的水多,说明哪月的雨水多,真的和节气天时相对应呢,往往是六、七月份的灯里面的水最多,竟然和我们淮北当地的气候特点一致!看来老祖宗传下来的土法子也不无科学道理。
送灯。面灯蒸出锅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送灯。当地风俗,村里有老人去世的人家,三年内不许点灯;第一年不许蒸灯;第二第三年只许蒸灯但不许点灯。大概寓意是人活一口气,如守一盏灯;人死如灯灭,死去万事空。所以,为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自己家第一年不许蒸灯;全村的其他各家须要给他们家送灯。要送就是一对,不许送单个的;而且,去世老人家有几个儿子就要送去几对,比如,有三个儿子就要送三对(6个),有五个儿子就要送五对(10个)了。所以,我们当地的灯如钟一样,不许随便送人的。送灯,是对逝者表达其敬意,而对生者表示其尊重。从这也能看出,中华民族的礼仪之盛,被我们中原地带的人们描画得尽善尽美,醇朴浓烈,如酒一般越是久远越是芳香。
点灯。点灯也是有一定学问的。记得当年,父亲早早准备好一把谷节,仔细地裹上一层棉花,插进灯窝里,兑上香油,香油很快就浸透了棉花;点灯时,再在灯芯顶端粘一星纸片儿,引火一点,瞬间灯全亮了。每个房间放一盏灯,取吉祥长寿之意;鸡窝上放鸡灯,猪窝上放猪灯;牛屋里也放灯,希望鸡肥猪旺,牛强马壮。于是,农家小院,房间内外洒满了美丽橘黄的点点灯光。
端灯。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盏灯,就是代表一个人,人是天地日月之精华,那么,端灯更富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家里成员,每人一盏灯,都要端一下的,谁的灯亮得时间越长,预示谁越吉利长寿;相反,谁的灯早早灭了,就会在心里蒙上一层忧凄的阴影。在我的童年时期,端灯于我们小孩子更大的意义,就是好玩。端起自己的面花灯,临出门的时候,都要高喊一句:““面花灯,面花灯,老爷奶奶起来看花灯!”为什么这样喊,如今回想起来,就是祝愿自家的老人健康长寿吧。
若是一个无月的元宵节,一个孩子端着一盏面灯走,在远处,只能看见灯在走,而却看不见人在行。一盏,两盏,五六盏……小小的,橘红的灯越聚越多,汇成灯的溪流,四面八方灯的溪流汇成灯的海洋。照耀着,辉映着,洋流一般晃动着,整个村庄璨如朝霞,煌若银河。这时,你低了头去欣赏,才知,民间蒸灯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里有单层的麻花灯,有三个头的盘龙灯,有五角灯,还有梅花灯,荷花灯……真是异彩纷呈,在叹为观止之余,不得不佩服其中包含的民间大智慧与大创造。盏盏面灯,如天上的点点繁星,照耀着同样如花儿一般的稚嫩的张张笑脸。那时,条件是艰苦的,我们没有现在孩子各式的带电的灯笼,但现在孩子却缺少了我们那时天籁朴实而乐观的乐趣。
吃灯。玩至深夜,灯的海洋开始分流,又向四面八方辐射成灯的溪流,兴尽晚回家。但玩到深夜的孩子,肚子饿了,正好面灯里有油有盐巴,就开吃灯。最洒脱的做派就是出门端灯走,回家两手空。一般的灯都可以吃,但唯独那两盏龙灯是不可以吃的,要留着它们,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喝龙汤呢!
啊,面花灯,我童年端过的面花灯啊,你依然闪耀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到元宵节,就不禁想起那灯,那人,那村庄,还有那特有的醇朴民风!
2018.1.6找回2016年的文章
作 者 简 介
张淑梅,笔名梅一舒,安徽省淮北市人,安徽濉溪县徐楼中学教师。中国民革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业余从事创作散文,诗歌,小说以及剧本。有散文多篇发表于省内外报刊。
重要通知:根据广大作者的要求,【“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延长一个月,至农历的正月二十(即2018年3月7日)截稿;统计期为10天,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3月18日)出奖!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