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医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大家所用方剂药...
观察中医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大家所用方剂药物的范围不大,甚至会发现什么病人都用类似的方子和药物,在诊断上也会逐步从简单大类入手。
这里边,有学问,要说中药万余种,真正常用的四五百,更常用的一二百,再更常用的七八十。方子数万个,常用的一二百,最常用的三四十。这么说不是中医中药数量多不好选择,而是常用药物药性寒热温凉升降沉浮都有表现,方子汗吐下温清和消补都有,如此有代表药物和药方就可以针对性的对疾病做出治疗,这个感觉就如同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功夫了得,独当一面,一百单八将还有很多排了仅仅凑数可有可无,天煞36足矣。而其他喽啰兵就是数,代表性不强,日常有将军,君臣佐使排出来,好多药用不到病就好了。
所以,好大夫看病方子会越来越精致,最后好多大家就会特别的喜欢小方子,一直到单味药的认知独到精深。这是一个从简到繁再到简单的过程。所以,对于药性作用认识。一旦掌握了枢纽关键,医生就可以执简驭繁,出现方方不离小柴胡的医生就不足为奇了。
在关于疾病诊断思考上,越简单越好。近来不少著作,或者只为出书的著作,会把疾病分成很多门类,这个门类就如同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特别细。如此,对于中医就会掌握的乱起来,比如病人说口甜口苦口咸,如何定病名?有些人拉出脾胆瘅,个人认为不如直接叫做口甜口苦的好,简单直接老百姓看得懂,避免中医所谓专有名词神秘化艰涩化。现在的不少病历,还要求中西医病名同步写,如此更不好对应。
中医的诊断就是病名和辨证论治,如此规范起来,是一个可以标准化的体系。但如此在发展起来后变得复杂了,和六经辨证比起来,随意性也强,因此可以看到十个教授十个辨证。而一些遵循六经辨证,就写个阳明证少阴证或者太少合病,好了。如此有什么好处呢?会让医生以六经辨证为纲,把所有疾病来个分类,就发现一些医生凡是复杂的疑难杂症的放厥阴。如此不能全面,但是却能够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这就好比医生面前放了六个大筐子,简单分类放进去,不需要深加工。如此简单操作,最适合于病人量多的医生。
而利用经方思路,会让医生头脑清晰,简单直接,不需要胡思乱想,再加上疾病的可重复性,简单套用就会有效,这就会为经方提供很多空间。如此,方子小,药物少,诊断直接,就会让医生跳出大门外,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搞中医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