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用油画理念画国画山水的一例

这些日仔细研究《往来千载》展览中徐悲鸿的画,从西画理念改革国画的角度去看,想不到有多个发现。前次在徐悲鸿的荷花图和蜀葵画中,揣测了他用西画手法画国画花卉的思路,实为愚者所思恐有一得。今天再看这次展出的《杜甫诗意图》这幅画,又揣测了他用西画改革国画山水的思路。是这样的:

这幅画据说取意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景为两株参天大树,后景有一个茅屋,屋顶为了怕被风挂散了压了一些瓦片。后景有大片竹林,天上有风吹雨势。

前景后景为两个人所画。前景大树的树干,既非勾线填色,也非大笔写意的惯常画法。我自己用油画模拟过国画的树干,因为油彩比较粘稠,所以无法像国画那样,大笔洒脱地抑扬顿挫去画大树干。只能是一截一截地画,设法去衔接。油彩粘稠,有时候形成大段的枯笔,留在那里倒也蛮好。右上方的树叶,一簇一簇的,有蓝色底色,再复大块墨色的结构,这个也是舍弃芥子园画法的西画手法。油画画叶子是色块的多次覆盖,形成结构。国画多是用重复的单片叶子,画成叶簇。因此我揣测右上方的叶簇都是徐悲鸿所画。左边树干上的叶子,也可能是徐悲鸿按照国画方法画的,是单片叶子的堆积。

后景的茅屋,竹林,则用笔老到。参照近年看到的石涛《杜甫诗意图册》,画中茅屋,活脱是石涛《杜甫诗意图册》中“独树老夫家”的茅屋顶。后景中的竹林,也有石涛图册中“竹光团野色”的模仿迹象。此外上方用色水侧峰横扫的雨天风势,也是图册中“江中风浪雨溟溟”的画法。这些极可能都是张大千所画。我们都知道张大千是仿画石涛的专家,这些画法肯定是烂熟于心的。

但是我揣测,如果徐悲鸿只是请张大千在背景中补画茅屋竹林,张大千未必会这么落力地模仿石涛。张大千画茅屋竹林,肯定是有各种画法,不必循石涛旧法。所以我揣测徐悲鸿是特意要张大千按照石涛的旧法来画。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徐悲鸿做这幅画的目的就是要把西画改革的山水画法拿来跟石涛的古法做一个对照。要这么做,当然就是非请张大千莫属。徐悲鸿把这个意图告诉张大千,两个人一拍即合。画成了之后,徐悲鸿很满意,于是题道:“写老杜诗意大千道兄为我足成”。

当然,这些我只是揣测而已,究竟当时是怎么回事儿,不得而知。之前我写过一个艺术推理小说《不期的个展》,就是觉得很多对画作的揣测,说出来恐怕不足为信,写个finction,蒙混过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