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贾母与薛姨妈的忘年交,看贾母为人处世的智慧

福禄寿三全的贾母,晚年生活有一大遗憾,那就是没办法尽兴地享乐。有钱有闲也有人陪着她,但陪同者众多,却很难找到可心可意的人。

直到薛姨妈的出现。

想要成为贾母的玩伴,实在太不容易,需要综合素质都相当强才行。这个综合素质,包括精力旺盛、性格开朗、能说会道,还要懂进退、知行止。

别看贾母身边一堆人围着她,但没一个人能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王夫人太木讷,她只会听吩咐,没办法和贾母对话;王熙凤很接近这些条件了,也能逗贾母开心,但她在进退、行止上有所欠缺,经常得意忘形。相对来说,宝玉比较合贾母的意,但宝玉是个半大孩子,他有自己的社交,不会随时随地听候贾母的传唤。黛玉就更不用说了,多愁善感,只会让贾母操心,根本没办法逗贾母开心。

贾母的遗憾,因薛姨妈的到来而得到弥补。

对于贾母来说,薛姨妈实在是个完美的陪伴者。她虽然是王夫人的亲妹妹,却不像王夫人那样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话。她能在贾母需要的时候,及时做出回应,而且是恰如其分的回应,尤其能够化解贾母所面临的尴尬。

如果说鸳鸯是贾母的完美生活秘书,那么薛姨妈就是贾母的完美精神秘书。作者曹雪芹先生说薛姨妈是个“无可无不可”的人,这实在是个极高的评价。“无可无不可”,就是没有定规,不执着于某一种形式,可动可静、可进可退、可智可愚,总之就是什么情况都能适应和应对。

这不正是贾母所需要的人吗?

所以,久而久之,贾母就把薛姨妈当成了忘年交,忘记了年龄和辈分的朋友。

但是,和贾母做朋友是很危险的。无论是她的年龄辈分,还是身份地位,甚至是她的享乐观,还有她的主人位置,都很容易给人带来压力。所以,要让这份情谊维持长久,双方都需要相处的智慧。

尤其是贾母,主动权都在她手里,她的相处尺度没把握好,就会让对方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贾母是个资深贵妇,而且有着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从她维护与薛姨妈的忘年交上,我们可以学到她为人处世的智慧。

这个智慧主要是:放低自己,尊重对方

越处在高处的人,越容易没朋友,所以皇帝经常自称为孤家寡人。并不是皇帝不需要朋友,而是皇帝所处的位置太高,哪怕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也难免在言行中表露出高人一等来。

贾母虽然不是皇帝,但她所处的位置,可以说比皇帝还要高。

从年龄上来说,她已是高龄老人,活到了古稀之年;从辈分上来说,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属于辈分最高的人;从级别上来说,她是朝廷的诰命,有官阶在身;从贫富上来说,她富贵至级,可以随心所欲地奢靡享受。这样的人,怎么融进她的圈子和她做朋友?

所以,如果贾母想要交到朋友,必须她自己会做人,首先就是要懂得放低自己,尊重对方,尽量不给对方带来压力。

贾姨妈带着一双儿女投奔贾府,本身就有压力,所以言行都特别谨慎,尽量不沾染是非,尤其注意在物质上不占贾府的便宜。“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交往,无论亲疏,只要扯上钱财,最容易生嫌隙。

可是,贾母的日常生活极其奢华,如果长期和贾母来往,难免需要迁就她的奢华,从而让自己的生活也奢华起来。

比如,贾母请客吃饭,弄一桌满汉全席,根据礼尚往来的原则,下次薛姨妈还席,至少规格不能降低吧?这样下去,薛姨妈能不变得奢华吗?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际关系中的前半部分:为了维持关系,一方被迫改变融入。但是,在这过程中,嫌隙已经产生了,然而就是渐行渐远。

贾母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为了维持长久的关系,她首先做到放低自己,尊重对方。

当然,要尊重对方,首先要了解对方。薛家崇尚节俭,并且尽力避嫌,不占贾府便宜,这一点,贾母非常清楚。

第四十四回,贾母设宴款待刘姥姥,这里有一句细节:“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

红楼无闲笔,这里写这么一笔,而且没有写贾母对此有何反应,说明这正是薛姨妈的惯常行为,贾母也已经接受并习惯了。

贾母好客,也不在乎多个人吃饭,但她依然尊重薛姨妈的决定,不摆长辈和主人的架子要求薛妈妈,这就是对薛姨妈的尊重。

更具体的事例,书中写了两个。

第一个就是贾母拿自己的私房钱给宝钗过生日。

在世俗的眼里,主动提出给人过生日,当然要大操大办,花个百十两银子都不为过。贾母却只出二十两,正如王熙凤所说,“这个够酒的?够戏的?”(说句题外话,王熙凤是真聪明,她有意地插科打诨,是说给有心人听的,既维护了贾母,又维护了薛家。假作真时真亦假,王熙凤的话,都是需要反复斟酌再消化的,具体的不在这里分析了,有兴趣的可以在留言区说出自己的分析。)

是的,按照贾母平时的消费习惯,必会大操大办。但是,这样做,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了。

给薛家人过生日,应该遵循薛家的消费习惯,而不是拿自己的标准去强加于人。

说到这里,我想再说说黛玉母亲贾敏的嫁妆。很多人认为,贾母那么疼爱贾敏,女儿出嫁,一定会拿出很多私房钱给女儿当嫁妆。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贾母就不是有智慧的贵族老太太了。贾敏嫁到林家,是去适应林家的生活,去按照林家的标准过日子。嫁过去之后,她既不能用私房钱给自己开小灶,更不能拿私房钱整体改善林家的生活水平。林家是书香世家,看重的是诗书不是钱财。所以,贾母要给陪嫁,也只会往诗书方面想,努力让女儿适应林家的书香生活,因为需要考虑林家的感受。

这既是为女儿长远打算,也是对林家的尊重。

同样的道理,贾母给宝钗过生日,重要的是表达心意,而不是花巨资大操大办。如果大操大办,就会有拿钱财示威的意思。二十两,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说不多,指的是够不上大操大办;说不少,二十两也是贾母一个月的收入,是宝钗同辈的宝玉三春一年的收入。这二十两,足够小范围热闹一番了。

没错,贾母的本意就是小范围热闹,小孩子过生日,不宜大办,重要的是心意。所以只是平常经常在一起的人聚一聚,只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并且只“搭了家常小巧戏台”。为些贾母还特意留湘云多住几天,“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

更重要的是,薛姨妈也是懂礼之人,不会把贾母的付出当成天经地义。所以,这场生日宴过后,“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如果贾母大操大办,薛家用什么规格还?至少要略高于贾母的规格,这不就是逼着薛家奢华吗?

这就是贾母为人处世上的智慧:正因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处在高处,所以,与人交往,就要放低自己,考虑他人的具体情况和感受,不强加于人,更不逼人改变

薛家住在贾府这么久,却没被贾府的奢靡之风同化,就是因为得到了来自贾母的足够尊重,从而保留了薛家勤俭的风格。

第二个事例发生在第四十四回,贾母带领刘姥姥游玩大观园的过程中。

当观光团游到了宝钗的蘅芫苑时,贾母看到宝钗的屋子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于是“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

很多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在潇湘馆,贾母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当时是对王夫人说要及时换新,怎么到了宝钗这里,却不跟王夫人说,只对鸳鸯和凤姐说?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贾母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王夫人难堪,指责她做舅母的怠慢了黛玉。

每每看到这样的言论,真替贾母悲哀。好好的一个贵族老太太,硬是被编排成小心眼的市井之人了。

其实,贾母这么做,正是她的智慧之处。

王夫人是个实心眼的人,她陪在贾母身边,就是为了听吩咐。只要是贾母吩咐的事,她一定会去办到位。对此,王熙凤也早已把准了贾母的脉,只要是对王夫人说的事,就是必须要办的。所以,贾母吩咐王夫人换窗纱,凤姐马上就派人去找,执行力特别强。

贾母对着鸳鸯和凤姐说宝钗屋子里的陈设,其用意不一样,她并非真的要给宝钗添宝器。她这话其实是说给刘姥姥听的。

刘姥姥进贾府打秋风,是慕名而来。慕的是贾府有仁义之名,这也是贾母非常看重的。

在走进蘅芜苑之前,贾母已经说了句,“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这就说明,刘姥姥已经知道了这个屋子是谁住的。一路游览过来,刘姥姥看到了各种不同的陈设,有贾母亲孙女的,有贾母外孙女的,都令她赞叹。现在到了薛家姑娘这里,却这样素净。薛宝钗是王家的外甥女,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这要让刘姥姥说出去,不是贾府欺负薛家姑娘吗?欺负薛家姑娘,不就是欺负王夫人吗?

刘姥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这要让她出去八卦,贾府的面子往哪儿搁?所以贾母说了句“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宝钗在贾府住了这么久,贾母当然知道她“不爱花儿粉儿”,但怎么跟刘姥姥解释呢?

所以,她不跟王夫人说,却跟鸳鸯和凤姐说。这二人是最会揣测贾母心思的人,也最会和贾母打配合的人。于是,她的吩咐一出口,凤姐、薛姨妈都来解释,“她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都退回去了”、“她在家里也不大弄这些东西的”,鸳鸯更是口里说着“明儿再拿去也罢了”,实际上根本没想去拿。

如果贾母直接吩咐王夫人,王夫人一定会责成王熙凤拿过来,结果就是宝钗不接受也得接受,否则就是让王夫人为难了。

这样一来,不就是强迫宝钗改变吗?

贾府的面子重要,但尊重他人同样重要。贾母这是和凤姐、鸳鸯一起给刘姥姥演了一场戏呢。只要让刘姥姥理解这是宝钗自己的意思,贾府并没有亏待她,贾府的脸面就保住了。

多智慧的老太太,这戏演得不留一点痕迹,结果就是皆大欢喜。

由此也可以看出,贾母从重孙媳妇熬到老祖宗,真不是白熬的,熬出了多少处世的智慧。

在关乎贾府面子的问题面前,贾母依然能尊重薛家的生活习惯,可见她的尊重确实是发自内心且形成了习惯。

这就是贾母能与薛姨妈成为忘年交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有必要学习的处世智慧:与某些方面低于自己的人相处,一定要懂得放低自己、尊重对方,最大限度地保留对方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而不是居高临下地逼人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