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诗词评论:第4期 今声古韵梦当圆
——《一蓑烟雨 吉增伯诗词三百首》序
作者:高 源
吉增伯简介:
讲深圳的诗词发展史,不能不提长青诗社,因为它是本土成立最早的诗词组织,脱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深圳市政府创办的长青老年大学诗词班,也是在深圳民政机关正式注册,由深圳市文联主管的两个诗词社团之一。
至于谈到长青诗社的历史,就要提到三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厉有为、陶涛和吉增伯,因为长青诗社是在厉有为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陶涛和吉增伯先生奋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他们分别担任过长青诗社总顾问、社长和秘书长。
如今三位老先生都已过八旬,厉有为先生出版过两本诗集,陶教授的诗集也于去年问世,现在轮到吉增伯先生亮相了,我们不妨将镜头摇向吉先生,聚焦一下他的《一蓑烟雨》。
最近,厉有为、陶涛都分别为吉增伯即将付梓的自选诗集写了序言,可谓惺惺相惜。
没有想到的是,吉先生居然要我也写一篇序言,理由是你是长青诗社现任社长,自从2018年底接班后,把长青诗社搞得风生水起,让我们老同志倍感欣慰,再说诗社推动《深圳长青诗存》丛书出版,我积极响应,还是第一批九位作者中最年长的,所以你要给老夫一个面子。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哪还有婉拒之理呢?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平心而论,为吉先生诗集做序,厉有为和陶涛两位先生是最适合的人选,也是最有资格的。既然前辈如此信任,我也只能勉为其难了,好在一本诗集前面有多少篇序言,自古以来并无定数。
于是我认真阅读了《一蓑烟雨》的电子文档和打印文稿,掩卷之余,感慨良多,心中久久涌动着阵阵诗潮,一种敬意与温情也油然而生,梳理之后,书中五股清逸的大雅之风就自然而然地从笔底荡漾出来。
一、 儒雅的君子之风溢于言表
吉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熏染,在南京读大学期间曾到邻校中文系旁听了两年古典文学课程,积累了丰厚的文史知识,也养成了儒雅的气质。
在《一蓑烟雨》中最能体现吉先生儒雅之风的是占将近三分之一篇幅的与诗坛名宿的唱和作品,其中与厉有为先生的唱和就达二三十首之多。
他们两人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来深的拓荒牛,都是工科出身,只是后来一人从政,一人从事技术工作,退休后两人因诗结缘,成为至交,所以相互之间的唱和也就自然多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浓如酒,醇味深长,从他们的唱和作品中可以领略到古代士大夫之间诗文交往的那种情趣与雅趣。
例如《贺厉书记新春快乐》:“拓荒老马再扬鞭,词海书山又一年。仄仄平平心喜爱,今声古韵梦当圆。”寥寥几笔就把他们晚年儒雅的诗意生活勾画了出来。
还有一组步韵绝句,吉先生一连写了七八首,其中《立春》《春水》《春花》《春山》《春蚕》等最具儒雅的书生意气,读起来朗朗上口,颇为过瘾。
且看《春水》:“晨来欣遇钓鱼翁,犹听湖边细浪声。诗兴如潮春韵涌,吟诗垂钓醉春风。”
再览《春山》;“春水春山春色明,春山春水尽含情。擎旗直指春山去,跃马春山不问程。”
诗中叠字运用生动有趣,读后如沐春风,不知不觉就被他们之间的吟春雅兴感染了。情意之浓,逸趣之雅,兴致之高,遥想一千年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之间唱和的融洽气氛和诗意场面大抵也莫过如此。
二、 高雅的长青之风跃然纸上
吉先生是长青诗社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长青草创时期和发展过程中做出过很多贡献,因此对长青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将这种执着的真情融进了《一蓑烟雨》。我初略统计,与长青诗社有直接关联或有间接关系的作品就占到了全书的一半左右。
最能体现作者对长青真情的是他的《【中吕·山坡羊】贺长青诗社成立》:“长青树茂,群星闪耀。墨林骚客花枝俏。弄诗潮,海风高,推敲吟诵千秋调。夕景金辉心上照。怀,更峻邈,人,更乐陶。”作者的愉悦心境和对诗词的热忱之爱,跃然纸上,生动可掬,这种对长青诗社的深厚情感也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往往可以打动人心。
吉先生还有一首歌咏长青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绝句,也十分出彩,且相当大气:“布谷声声万户盈,吟旗猎猎壮长青。扶摇直上天涯去,雨润芳菲南粤星。”看到自己参与创建的长青诗社由年轻一代接力后,发展壮大了,兴之所至,那种心潮澎湃的欣喜之情,抒发渲染得淋漓尽致,用“高大上”评价这首绝句似不为过。
深圳荔枝公园是长青诗社的“私家花园”,辛丑春长青诗社从荔香阁搬到了寄趣园,更是牵动了吉先生的情思,他即兴赋诗一首,堪称雅韵:“香阁乔迁寄趣园,宜人景色乐无边。荔湖花月催诗发,雅韵吟哦动客弦。”
像这种格调高雅,情感丰满的作品,读起来十分亲切,也体现了长青诗社的文化魅力和凝聚力。
三、 清雅的烟雨之风最见真情
吉先生一生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两个历史时期,解放后又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一生轨迹从扬州到南京,再到西安,最后来到深圳,成为特区的拓荒牛,也算是历尽坎坷。他之所以化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千古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作为自己诗集的书名,实际上是回顾自己一生时,表现出的一种豁达与坦然,一种洒脱与自信。
在《一蓑烟雨》中,作者对自己的成长与经历,以及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与体验,都用诗化语言做了总结性的注脚,读者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最能诠释“一蓑烟雨任平生”人文内涵的无疑是作者的《七十初度》《七十九岁感怀》《辞岁》《述怀》《八十自嘲》等篇什。其中不乏充满厚重沧桑感和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金句。
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走南闯北的体验,大风大浪甚至狂风暴雨的洗礼与磨砺,以及开阔的诗意胸襟和潇洒的人文情怀,都融入了这些闪烁着生命光彩的诗句之中,让人回味不已,就像一股扑面而来的清风,作者不仅装点了自己晚年的诗意人生,也给读者一种人生透悟的启迪。
最后不妨再展示一首抒怀之作,也可看作是作者夹在《一蓑烟雨》中的一叶书签:“南北飘零信有缘,荔香阁上乐无边。等闲广结吟哦友,诗意人生八十年。”
四、 淡雅的江南之风韵味悠长
吉先生出生在江苏扬州,十五岁到南京求学,在这里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又在南京工作了十余年,他前半生都是在这两个城市度过的,因此在他的人生履历中留下深刻的、挥之不去的江南文化烙印,他晚年写了很多怀念与回忆家乡和亲人的作品,都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流淌着轻快、绵柔、灵动、隽永的江南审美情调,在《一蓑烟雨》中,这类作品更具有审美价值。
且欣赏下面吉先生描画的“梦里乡关”,其中既有“漂流厌作萍踪客,还是家乡梦最圆”的感叹,也隐含着几分“漂泊四方南粤客,乡音到老已难更”的惆怅。
“西湖偏说瘦,其实很灵秀。精致又宜居,奇才文史厚。”
“烟雨江南是我家,扬州八怪八奇葩。五亭桥上群贤会,湖瘦船娘茉莉花。”
“金山白塔五亭桥,碧水楼台听洞箫。放眼西湖杨柳岸,游人如织画中遥。”
西湖是吉先生故乡扬州的千古文化符号,又何尝不是流淌在作者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呢?这也使得吉先生的诗词具有了婉约的情致和古雅的逸趣。
作者对南京和南京旧雨的怀念也同样感人。
“昔年夜读灯依旧,十载金陵共喜忧。难免人生离别恨,清香茉莉寄乡愁。”
“诗韵江南山水秀,神怡玄武碧波涟。漂流厌做萍踪客,还是家乡梦最圆。”
“闲坐南窗明月里,如烟往事水流东。人生经历铭心骨,虎踞金陵梦幻中。”
对先人的缅怀和对亲人的惦念,也是一种游子的淡淡乡愁,作者把这种情感融入江南风物和时代背景,更显出地域文化的醇厚和个人情感的至诚。
他怀念母亲时写下了“小脚蹒跚日夜忙,家庭和睦最贤良”和“时常垂泪无人处,总听母亲呼我回”真情直白;他祭奠父亲时则发出了“蒙冤受屈身先去,怅恨恩亲再不还”的悲情浩叹。
这一串串烙有人文印记的诗句都是从作者心底斟出的陈年老酒,意蕴绵长。
五、 素雅的白描之风清新扑面
吉先生退休后开始学诗、写诗,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那就是用质朴的语言、清新的句式、白描的手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也难免有点老干体味道,但却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体验,他的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极少用典,又不失风雅与逸趣。例如《虹桥》就是一首截取一个横断画面着意白描的佳作。
“秦淮河上跨虹桥,软语吴音客似潮。骚韵遗篇碑刻在,招徕游客细心瞧。”
《卜算子·大梅沙观海》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白描风景画,虽然色彩并不丰富,但层次感极强,画面十分鲜活。
“依旧海涛哮。今日游人闹。静坐桥边看浪花,无奈沙鸥老。
少女海中嬉,来比身材窕。岁岁年年观海潮,我对斜阳笑。”
即便是必须切换画面的具有连环画性质的长调,作者的白描手段也有高明之处,拿捏到位,他填写的《汉宫春·游明清古村落有感》,就值得鉴赏。
“穿越时空,竟能遗故貌,气宇轩轩。红砖黛瓦,楼阁再现当年。高榕树下,看明清,风景回旋。观眼下,红桥碧水,生成南社奇观。
应谢当今贤哲,复古村颜色,古迹相连。犹闻雅音在耳,诗老乡关。明清变化,伴流光,前代相传。观美景,浮光掠影,如同梦里桃园。”
作者还善于用拟人的白描手法铺就词章,他写的《减字木兰花·落日》的上片就别有韵味:“斜阳半老,温暖人间情未了。玉树枝摇,偏向秋风频撒娇。”勾勒出一轮渐渐落山的俏皮夕阳在与人和谐互动,妙趣横生。
不仅如此,吉先生白描写景时,也会有意融入自己的人文情怀,其怜悯之意和恻隐之心让人产生共鸣,他写的《鹊桥仙·对月》即是如此。
“梧桐山下,凤雅楼阁,明镜面前相对。牛郎织女隔银河,只当作,传奇故事。
打工者苦,抛妻别子,谁解其中滋味。月光如水照江流,都是那,离人眼泪。”
这可以看作是吉先生白描技法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在景中,景在情里,情景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以上五股典雅的清风,汇成了一道博雅的清流,从长青的源头汩汩涌来,流向每个长青人的诗意心田,碧水长清,永不干涸,这便是吉增伯先生《一蓑烟雨》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
且用这篇随笔,权当《一蓑烟雨》的序三,但愿能为徜徉在诗词王国里的读者诸君做一次定向导航。
2021年6月23日于深圳大梅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