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择善》选读之 子入太庙 章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太庙:杨伯峻曰:“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太庙就是周公的庙。” 鄹(zōu)人:鄹,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即孔子出生之地。鄹人,通行的说法认为是指称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当过鄹邑的大夫,古代常用地名后加上人的形式来称呼该地的长官,因此将鄹大夫叔梁纥称为“鄹人”。但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说孔子父亲叔梁纥担任过鄹邑大夫只是王肃(195——256)伪造的《孔子家语》中记载的,不足信。此处的鄹人应该说的是鄹邑之人,并非指叔梁纥。我以为清儒的考证更靠谱,而且“鄹人之子”的称呼,更可见出孔子当时年纪较轻(大多数注家认为此章所记应是孔子年轻时的事),如此称呼,微微的轻蔑之中带些亲切,非常生动。
翻译: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那鄹邑的小子熟悉礼仪?他进入太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问。”孔子说:“这正是礼呀。”
发挥:一般认为,这一章是记载孔子年轻时的事情。朱熹曰:“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这大概是最近情理的推测。至于圣如孔子,为何每事必问,显得如此无知,清人俞樾《群经平议》曰:“鲁僭王礼,太庙之中,牺牲服器之等,必有不循旧典者,子入太庙每事问,所以讽也。或人不谕其旨,反有孰为知礼之讥,故子曰'是礼也’,犹云是礼邪,乃反诘之辞,正见其非礼矣。”俞氏认为“是礼也”的“也”字应该通“邪”,孔子并非不知礼,而是知道了故意问,意在讽刺当时的鲁君僭越礼节,故反问或人:“这是合法的礼吗?”昔人说“少陵有句皆忧国”,看来在不少人眼里,孔子有话皆讽刺,如此读古人之书,未免想得古人太忙太累。而且孔子的愤世嫉俗,冷嘲热讽,是在年纪渐大看过了很多“人心不古”之后的事,当时才二十一二岁,未必便如此愤青。其实还是王充说得好:“孔子未入太庙,庙中礼器众多非一,孔子虽圣,何能知之?”(《论衡·知实篇》)孔子当时年纪虽轻,但素好学礼,颇为人所知,但毕竟年纪还小,不懂的东西还多,故进入太庙,见到许多之前未曾见过的礼器,激发好学之心,因此问来问去,似乎一副很无知的样子。这正可见出孔子好古敏求、发愤好学的一面,丝毫无损于孔子的伟大。但就是有那么一些人,硬要认为孔子天生圣人,无所不知,说什么孔子并非不知礼,而是出于谨慎,虽知亦问,“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朱熹《论语集注》引尹氏曰)这种论调,诚如王夫之所说,“只要斡旋圣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谨”,(《读四书大全说》)读书不从实际出发,冷静思考,认真求证,而只凭一己盲目的崇敬和激情,岂足以为通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