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五点“养生经”,值得借鉴!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末期,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享有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的平均寿命。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后人研究发现,孔子的养生经,很有见地,对当今人们的健康养生仍有启迪和帮助。

一、仁者寿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仁者,爱人。”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

“仁者寿”“德者寿”“智者寿”,即仁爱宽厚者长寿,道德高尚者长寿,聪明睿智者长寿。

二、戒者寿

孔子提倡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哀,戒之在得。”

他认为,色则伤精,斗则伤形,得则耗神。人在少年之时,机体还没有发育成熟,气血也未能完全充分,要寄望本身不要过早地贪恋色欲。人生在丁壮之时,机体发育成熟,气血也完全充分,切不要争强好胜、斗狠斗勇,搞不好会影响心身安康。人生进入老年期间后,机体的各类心思功用减退,体力与精力均明显下降,不可把“得”看重,不要为寻求名利而做出有损于安康的事。

三、动者寿

孔子被尊为“圣人”,但他一向把运动健身作为基础。他爱好射箭、驾车、操琴、打猎,还常常外出登山和郊游,至今在泰山一天门的石碑上,还有“孔子登临处”的事迹。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到鲁、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周游,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情。

四、食鲜寿

孔子在饮食上,讲究干净卫生、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提出“八不食”。即:

“食殪(yì,死)而餲(ài,经久而变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意思是,色味要纯正,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质量要保证,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蔬菜不时新的不吃;制作要讲究,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五、节食寿

美味佳肴的诱惑往往难以抵挡,但孔子能够克制住口腹之欲,只吃七分饱,而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细嚼慢咽,吃饭饮酒都能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不暴饮暴食,不过度不过量。

《论语》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就是,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过量食用,肉类食品最易在脏腑内积食积热,多吃会招致身体损害,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论语》记有“惟酒无量,不及乱”之句。孔子的酒量很大,但能自我遏止,不过量而饮。因为“酒少饮有益,多饮伤身”。

《论语·乡党》提到“不撤姜食”。姜历来受养生人士推崇,孔子也不例外。姜作为调味品可以去腥,是炖鱼、炖肉的必备食材,还能温胃散寒,解毒杀菌。“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强调吃姜可以缓解夏天人们贪凉、过食生冷引发的不适。

孔子不只对吃的质量很讲求,并且对“吃相”也有说法,讲究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语,寝不言。”指吃饭时不要又说又笑。

编辑:长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