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桥上等速交会时的车

两列列车高速交会时,车体表面产生的瞬态压力波将导致横向气动力,造成车体的剧烈晃动,对列车运行平稳性、安全性以及车体结构强度产生重要影响[1-2]。为保证列车的高平稳、高舒适及节约土地资源,高速列车线路大量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在桥上列车高速交会时,非定常侧向力会对列车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导致原有车辆-桥梁耦合系统动态平衡被打破,重新建立系统平衡状态[2-4]。对于列车交会横向气动效应等横向风荷载对车辆、桥梁系统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西岡隆等[5]、Diana等[6]、夏禾等[7]最先研究了横风对车-桥系统的影响。李永乐[8]、刘德军[9]、张楠等[10]考虑风、车、桥三者的相互作用,各自提出了风-车-桥系统空间耦合振动分析模型,并编制相应软件对横风下桥上行车问题进行研究。付连著等[11]、熊小慧等[12]、李人宪等[13]对不同线间距下高速列车交会时压力波特性进行了研究。赵晶等[14]对高速列车隧道内等速交会时气动力与速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董亚男[15]对桥上列车交会时车体压力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桥梁结构会导致车体侧向力矩发生改变,因此桥上会车更加危险。

列车交会时由于车辆相对运动造成的非定常流动现象对列车运行安全性、舒适性产生重要影响,而高速列车交会时气动效应的准确模拟对于解决相关工程实际问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适应更高速度发展的40 m简支梁桥,通过三维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准确求解,得出作用在列车上的空气压力波,并利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车-桥耦合分析模型,将空气动力学计算输出的力和力矩输入到车-桥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中进行仿真分析[1],建立了考虑列车交会气动效应的车-桥动力相互作用模型,研究桥上列车以更高速度交会时的车-桥耦合系统动力特性,以此提出高速动车组更高速度交会时的安全速度建议值,为进一步完善动车组超高速动态评估技术、大跨度桥梁结构动力设计等提供理论支撑。

1 考虑车辆交会的车-桥耦合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

1.1 桥上列车交会系统模型

交会风-列车-桥梁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两列列车相向行驶时,交会产生的气动效应对列车产生脉动响应,改变原有车辆运行状态,使其原有车-桥系统平衡重新构建[1]。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车辆子系统与桥梁子系统通过轮轨关系耦合在一起,交会风压荷载作为车-桥系统的外荷载,施加到车-桥系统的车辆子系统运动方程的右端项中,从而建立考虑交会气动风压的车-桥耦合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考虑交会气动风压的车-桥耦合系统分析
模型

1.2 车辆子系统模型

列车模型考虑轮对等各子部件的空间实际位置,每节车由15个刚体及一、二系悬挂系统组成,各刚体的自由度如表1所示。车辆子系统的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表1 车辆动力学模型各刚体自由度

自由度车体转向架(i=1~2)轮对(i=1~4)轴箱(i=1~8)伸缩xcxfixwi横移ycyfiywi浮沉zczfizwi侧滚θcθfiθwi点头ϕcϕfiϕwiϕai摇头ψcψfiψwi

(1)

式中:Mv为车辆各自由度的质量矩阵;Cv为车辆各自由度的阻尼矩阵;Kv为车辆各自由度的刚度矩阵;Xv为车辆各自由度的位移列阵;

车辆各自由度的速度列阵;

为车辆各自由度的加速度列阵;P为荷载列阵,由两部分组成

P=Fw+Pv

(2)

其中,Fw为车辆等速交会风压荷载列阵;Pv为轨道不平顺及桥梁各自由度振动状态函数。

2.5 线性关系考察 取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混合液0.5、1.0、1.5、2.0、2.5、3.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得峰面积。以进样量(μg)为横坐标(X),峰面积(A)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一次进样量在0.033~0.19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为Y=9.8×105X-1 462,r=0.999 5;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进样量在0.024~0.144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为:Y=6.4×105X-1 148,r=0.999 1。

1.3 桥梁子系统模型

在车-桥耦合分析模型中,一般认为桥上轨道板、底座板等与桥梁之间没有相互位移,并忽略橡胶垫及扣件变形,即桥梁变形与轨道变形一致[16]。因此,桥梁子系统采用有限元理论建立时,各节点运动方程可用模态表示为

(3)

式中:Mb为桥梁的广义质量矩阵;Cb为桥梁的广义阻尼矩阵;Kb为桥梁的广义刚度矩阵;qb为桥梁广义位移列阵;

为桥梁广义位移一阶导列阵;

为桥梁广义位移二阶导列阵;Pb为桥上车辆作用于桥梁各自由度的荷载列阵。

Figure 28 shows the voltage of the DC(28 V) port on the right in the fault mode 2. Figure 29 shows the signal of BTB-Emergency at this situation. Figures 30~Figure 32 show the outputs of the DC motor.

2 列车交会空气压力波荷载分析

2.1 流场描述方程

两车交会时的车辆周围流场是可压缩、黏性、非稳态湍流流场[1,11]。对于可压缩黏性流体依然遵循物理学中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定律,但该控制方程组在湍流状态下是非封闭的,因此对于列车交会这种复杂的流场流动湍流现象需引入湍流模型,因此总体控制微分方程[1]为

(4)

式中: ui(i=1,2,3)或uj(j=1,2,3)为列车周围流场速度;ρ为空气密度;xi(i=1,2,3)或xj(j=1,2,3)为坐标的三分量;p为压力;δij(i,j=1,2,3)为克罗内克符号;μ为空气动力黏度;cv为定容比热;E为总能量;T为热力学温度;τ为热传导系数;R为气体常数;μt为涡黏性系数;k为湍流动能;ε为湍流耗散率;Cu为湍流常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六分法已难以满足图书分类的需要。西晋武帝时期,秘书监荀勖等编撰《晋中经簿》(亦称《中经新簿》)。此书正文十六卷,另附佛经两卷,共收录图书1885部,20935卷,是一部综合性的藏书目录。《晋中经簿》对传统的六略图书分类体制进行改革,创立了将目录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此分类方法奠定了古代目录学四部分类的基础。

2.2 压力波数值模拟与结果验证

为了精确计算两车交会时周围空气流动的湍流现象,采用Fluent建立某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模型,其中车内空气、车体结构均为弹性体,可考虑其变形,如图2所示。计算外域为长度2 453 m,宽200 m,高100 m的长方体。交会动车纵向车头相距1 053 m,线间距为5.0 m,距离计算区域后端500 m,动车组左右对称布置。计算区域采用分区对接网格技术,地面、列车均采用六面体结构化网格离散,各分区之间数据交换通过公共滑移界面进行,计算模型网格总数在1 000万以上。在列车运动方向上定义运动前侧为压力出口边界,后侧为进口边界,在流体与固体区域设置壁面边界,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模拟近壁面的流场流动,在列车与列车间、列车与计算区域间设定交互边界,不同区域数据通过交互面进行传递交换。采用Quick格式进行求解。

图2 动车组空气动力三维实体模型

为验证交会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明线列车以速度400 km/h交会时相同测点风压试验与仿真的结果对比如表2、图3所示。由表2、图3可知该空气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该计算模型结果可作为前述交会风压荷载计算。

表2 动车组明线交会仿真计算和实车试验结果比较(峰峰值)

位置实车试验/Pa仿真计算/Pa相对误差/%8车车窗1 5631 4666.20

图3 明线交会时车身相同测点气压实测与仿真计算时程曲线

2.3 交会风压计算

车体运动可描述为六个方向的运动,故可将列车交会风压等效为车体质心点处力的时程曲线。因此参考文献[1],将桥上列车以不同速度交会时产生的气动力以时程荷载形式施加到车辆子系统模型中,作用点位于车体质心处。本分析模型中将其等效为车体横向力、侧滚力矩和摇头力矩等,从而得到式(2)中Fw时程向量。按照上述方法,350 km/h交会时作用在头车上的风压等效荷载如图4所示。

目前,随着国家有关新能源政策的相继出台,促使全国各地的喜能源发电项目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仅靠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才能确保新能源的合理利用。我国在新能源的规划和安排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完整的规划方案,就无法真正落实新能源接入的工作和要求,也会间接造成新能源发电站项目接入电网的压力,导致新能源无法正常接入部分电网,降低新能源的使用率和利用率。

图4 头车等效风压时程曲线

3 桥上列车交会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3.1 算例背景

以设计速度350 km/h的高速铁路40 m标准双线简支梁桥为例,分析该类型桥梁适应更高速度运行时双车桥上交会的动力特性。该桥桥面宽度1 260 cm,梁长4 060 cm,计算跨度3 930 cm,横向支座中心距为440 cm,梁高323.5 cm,截面如图5所示。

外包服务人员因其服务内容和岗位职责,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了解并熟悉委托方的技术环境、技术资料以及相关的技术参数,如网络配置、访问控制、策略部署等技术类业务信息。

图5 箱梁1/2跨中-1/2支座截面 (单位:cm)

采用Ansys软件Solid185单元建立桥梁子系统三维实体模型,桥梁线路设备质量及附属设施等二期荷载采用Mass21质量单元模拟,二期荷载按照180 kN/m计算,边界条件按实际简支受力施工模型约束。采用UM软件建立空气动力计算同型号的8编组动车组车辆子系统模型,编组形式为拖+动+拖+动+动+拖+动+拖,车轮踏面为S1002 G型踏面,钢轨型面为中国60钢轨型面,名义滚动圆半径为920 mm,轮轨蠕滑力模型为多点非赫兹接触Kik-Piotrowski模型[17-18]。轨道激励选取中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不平顺谱[19],空间波长取1~30 m,高低、水平、方向、轨距不平顺时域样本曲线如图6所示。系统方程求解采用时间步内迭代法,每个时间步内通过子系统间的相互迭代,最终求得满足运动状态与作用力关系的解。

图6 轨道不平顺时域曲线

以速度350 km/h为基准,提高列车速度,对比分析交会车速的影响,各工况见表3。工况1和2对比风荷载对各指标的影响,工况2~5对比车速对各指标的影响。

表3 工况

工况车速/(km·h-1)交会风压工况1350不考虑工况2350考虑工况3400考虑工况4450考虑工况5500考虑

3.2 列车安全性分析

图7为两列列车以不同工况交会时各安全性指标计算结果最大值对比。

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Lut-SD。取圆底烧瓶,称取一定量的Lut和载体材料,加入无水乙醇。于45 ℃水浴条件下持续搅拌至溶液体系变澄清。减压旋蒸除去无水乙醇有机溶剂,固体物于45 ℃真空干燥箱中过夜干燥,即得Lut-SD,并于干燥器中敞口保存。

图7 不同工况交会时车辆安全性指标对比

对比分析工况1、2可知,桥上列车高速交会,不会对脱轨系数及轮重减载率产生较大影响,而对轮轨横向力及轮轴横向力影响较大。

对比分析工况2~5可知,列车各安全性指标随着交会车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同时交会风压荷载对轮轨横向力及轮轴横向的影响较对脱轨系数及轮重减载率的影响更明显。

由图7(b)可知,在交会车速超过450 km/h后,轮重减载率将超过GB/T 5599—2019《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规范》[20]中0.8的限值要求,但轮重减载率主要是评定轮重因减载过大而引起脱轨的脱轨安全性指标,该指标受轨道几何不平顺状态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现有高速列车及无砟轨道线路条件下,不宜进行450 km/h以上更高速度交会。

3.3 列车平稳性分析

图8为两列列车以不同工况交会时各平稳性指标的计算结果最大值对比。

图8 不同工况交会时车辆平稳性指标对比

对比分析工况1、2可知,桥上列车高速交会时,交会不会对车体竖向加速度、竖向Sperling产生明显影响,但会对车体横向加速度、横向Sperling及车体动态偏移产生较大影响,表明列车交会瞬间增大了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及车体横向偏移,同时降低了列车横向平稳性。

对比分析工况2~5可知,列车交会时车辆各平稳性指标随交会车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且对拖车的影响较动车更加明显。因此,桥上列车高速交会时将会引发瞬间晃车,降低列车平稳性。

由图8(b)、图8(c)可知,交会车速超过350 km/h时,车体横向加速度将超过GB/T 5599—2019《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规范》[20]中动车组运行品质评定限值2.5 m/s2,交会车速超过450 km/h时车体横向Sperling指标将超过TB 10761—2013《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21]的限值3.0,因此两车交会时车速应控制在450 km/h以内较为舒适。

3.4 桥梁动位移分析

图9为两列列车以不同工况交会时桥梁不同测点位移计算结果最大值对比。

图9 不同工况桥梁跨中截面不同测点动位移对比

对比分析工况1、2可知,桥上列车高速交会时,交会风压对桥梁竖向位移基本没有影响,对横向顶板(1#~3#)位移有较小影响,而对底板(4#~5#)没有影响。

对比分析工况2~5可知,该跨度简支箱梁横向位移随着交会速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竖向位移随着速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该现象的出现是由作用到桥上的外荷载频率与分析模型的桥梁系统某些频率接近造成。

由图9可知,桥梁横向位移顶板普遍高于底板,且最大横向位移发生在顶板悬臂端处(3#测点),桥梁竖向位移各测点基本一致,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最大竖向位移发生在顶板中心点处(1#测点)。

3.5 桥梁冲击系数分析

图10为两列列车车以不同工况交会时桥梁不同测点冲击系数。

图10 不同工况交会时桥梁跨中冲击系数对比

对比分析工况1、2可知,桥上列车高速交会时,交会风压对桥梁冲击系数基本没有影响。

对比分析工况2~5可知,随着列车交会速度的增大,桥梁各测点的冲击系数会先减小后增大。对本算例40 m标准简支箱梁而言,列车以速度400 km/h交会时箱梁的冲击系数总体最小为1.03。

对本算例而言,箱梁顶板中心部位(1#测点)的冲击系数最大,为1.17,大于由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22]计算的冲击系数1.06,顶板悬臂板端部(3#测点)的冲击系数最小,为1.13。因此由于箱梁存在空间结构效应,不同测量点的冲击系数不尽相同。

3.6 桥梁加速度分析

图11为两列列车以不同工况交会时桥梁不同测点加速度计算结果最大值对比,表4为桥面板不同测点在20 Hz强迫频率作用下竖向加速度最大值。

图11 不同速度等级交会时桥梁跨中截面加速度对比

对比分析工况1、2可知,桥上列车高速交会时,交会风压对桥梁横向加速度较竖向加速度影响更明显。

对比分析工况2~5可知,桥梁跨中加速度随着交会车速的增大呈现增大趋势,对竖向加速度而言,顶板中心点处(1#测点)和顶板悬臂端(3#测点)增大更明显。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并大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位一体”建设〔15〕。优秀传统文化就属于文化这一范围,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想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顺利引入“中国梦”思想教育,就需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基础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大学教师需要对思想政治课本进行创新,在课本中添加优秀传统文化,保证教材的与时俱进,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大学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情况,在思想政治教材中融入国家时事政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爱国情怀,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由表4可知,桥面板各测点在20 Hz及以下强迫频率作用下竖向加速度最大为1.098 m/s2,小于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22]规定的5.0 m/s2。

表4 桥面板不同测点20 Hz强迫频率作用下竖向加速度 m/s2

测点工况1工况2工况3工况4工况51#0.5690.5650.8300.6961.0982#0.4450.4450.4430.4480.6603# 0.5690.5560.7190.6511.000

4 结论

(1)列车交会风压对列车轮重减载率、车体竖向加速度及竖向Sperling影响较小,而对脱轨系数、轮轨横向力、轮轴横向力、车体横向加速度、横向Sperling及动态偏移影响较大,随着交会车速的增大,车辆各指标呈现增大趋势。

走过丽水桥,麦小秋忽然想吐,身体的深处像藏着一片大海,接着又是一阵排山倒海的涌动。可翻卷的潮气又被坝头堵住了,丝丝缕缕吐出的像从泉眼里挤出的一股细流,弓在桥栏上的臀部落上一片淡黄的灯晕。她就在这一刻看见了一条老沧河,视线里掠过一群白色的河鸟,闭上眼,竟听见了老沧河的流动。麦小秋知道,自己这是想家了。

(2)桥上列车交会时,由于交会风压会改变车辆作用频率,对桥梁的位移、冲击系数及加速度有一定影响。

在3%接种量、72 h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培养温度对酯化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6。由图6可知,随着培养温度的提高,酯化力先增高后降低。培养温度为37℃时,发酵产物的酯化力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不断提高,当培养温度为47℃时,麸曲的酯化力最高,随后再提高培养温度麸曲的酯化力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

(3)随着交会车速的增大,轮重减载率、车体横向加速度、横向Sperling等将超过现有规范限值。以车体横向加速度及横向Sperling为评判指标,两车交会车速应控制在450 km/h以下较为安全。考虑桥上列车高速交会后,桥梁冲击系数将总体大于现有规范取值,现有规范冲击系数取值方法将不适用。

虽然中职学校开设了语文拓展教学这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十分薄弱,对于拓展教学他们需要有太多的功课去做。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为在一些人比较多的并且比较陌生的场合,他们与别人交流时就会出现一些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说话无中心、语言不连贯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足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面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种不良现象并不是完全不能改正的,只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多加练习,就可以很好地克服。

黄东胜和宣姝姝都提到,科室要及时根据预约量,调整仪器及人员安排,促进设备利用效率提升;数据积累还能够“为设备采购提供趋势分析、购买建议”。

参考文献:

[1] 蔺鹏臻,王亚朋,李红梅,等.高速列车等速交会时列车-轨下结构耦合振动特性 [J].中国铁道科学,2019,40(6):37-44.

LIN Pengzhen,WANG Yapeng,LI Hongmei,et al.Coupling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ins and Subrail Structures during High Speed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with Same Speed [J].China Railway Science,2019,40(6):37-44.

[2]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等.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 [J].力学进展,2015,45(1):217-460.

YANG Guowei,WEI Yujie,ZHAO Guilin,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cs of High Speed Rails [J].Advances in Mechanics,2015,45(1):217-460.

[3] 翟婉明,金学松,赵永翔.高速铁路工程中若干典型力学问题 [J].力学进展,2010,40(4):358-374.

ZHAI Wanming,JIN Xuesong,ZHAO Yongxiang.Some Typical Mechanics Problems in High-speed Railway Engineering [J].Advances in Mechanics,2010,40(4):358-374.

[4] 缪晓郎,陈春俊,李淼.高速列车明线交会对列车的横向振动影响研究 [J].铁道学报,2014,36(12):14-19.

MIAO Xiaolang,CHEN Chunjun,LI Miao.Influence of Intersection on Lateral Vibra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on Open Tracks [J].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14,36(12):14-19.

[5] 西岡隆,塩尻弘雄,橋本涉一.横風作用下における长大橋梁上の道車両に関する的研究[J].土木学会論文報告集,1981,309(5):113-128.

TAKASHI Nishioka, HIROO Shiojiri, SHYOICHI Hashimoto. Experimental Study of Railway Freight Cars in Long-span Railway Bridges under Lateral Wind [J]. 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81,309(5):113-128.

[6] DIANA G,CHELI F.Dynamic Interaction of Railway Systems with Large Bridges [J].Vehicle System Dynamics,1989,18(1/2/3):71-106.

[7] 夏禾,陈英俊.风和列车荷载同时作用下车桥系统的动力可靠性 [J].土木工程学报,1994,27(2):14-21.

XIA He,CHEN Yingjun.Dynamic Reliability of Train Bridge System under Wind Action [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1994,27(2):14-21.

[8] 李永乐.风-车-桥系统非线性空间耦合振动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9] 刘德军.风-列车-线路-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10] 张楠,夏禾,郭薇薇,等.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 [J].中国铁道科学,2009,30(1):41-48.

ZHANG Nan,XIA He,GUO Weiwei,et al.Analysis on the Wind-vehicle-bridge Coupling Vibration for Nanjing Dashengguan Yangtze River Bridge of Beijing—shanghai High-speed Railway [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9,30(1):41-48.

[11] 付连著,李红艳,孙加林,等.基于动力学性能的更高速度铁路合理线间距研究 [J].铁道建筑,2020,60(12):101-104,108.

FU Lianzhu,LI Hongyan,SUN Jialin,et al.Research on Reasonable Distance between Centers of Tracks for Higher Speed Railway Based on Dynamic Performance [J].Railway Engineering,2020,60(12):101-104,108.

[12] 熊小慧,梁习锋.CRH2型动车组列车交会空气压力波试验分析 [J].铁道学报,2009,31(6):15-20.

XIONG Xiaohui,LIANG Xifeng.Analysis of Air Pressure Pulses in Meeting of CRH2 EMU Trains [J].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09,31(6):15-20.

[13] 李人宪,刘杰,戚振宕,等.明线会车压力波幅变化规律研究 [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4):125-130.

LI Renxian,LIU Jie,QI Zhendang,et al.Air Pressure Pulse Developing Regularity of High-speed Trains Crossing in Open Air [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1,47(4):125-130.

[14] 赵晶,李人宪,刘杰.高速列车隧道内等速会车时气动作用力的数值模拟 [J].铁道学报,2010,32(4):27-32.

ZHAO Jing,LI Renxian,LIU Jie.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erodynamic Forces of High-speed Trains Passing each other at the Same Speed through a Tunnel [J].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10,32(4):27-32.

[15] 董亚男.高速列车在桥梁上会车的空气动力特性研究 [J].铁道机车与动车,2016(5):22-26,45.

DONG Yanan.Research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Train Crossing on the Bridge [J].Railway Locomotive and Motor Car,2016(5):22-26,45.

[16] 黎国清,刘秀波,杨飞,等.高速铁路简支梁徐变上拱引起的高低不平顺变化规律及其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 [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44(7):786-792.

LI Guoqing,LIU Xiubo,YANG Fei,et al.Variation Law and Impact on Dynamic Performance of Profile Irregularity Caused by Creep of Simply-supported Beam on High-speed Railway [J].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2014,44(7):786-792.

[17] PIOTROWSKI J,KIK W.A Simplified Model of Wheel/Rail Contact Mechanics for Non-Hertzian Problem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ail Vehicle Dynamic Simulations [J].Vehicle System Dynamics,2008,46(1/2):27-48.

[18] TAO G Q,WEN Z F,ZHAO X,et al.Effects of Wheel-rail Contact Modelling on Wheel Wear Simulation [J].Wear,2016,366/367:146-156.

[19] 康熊,刘秀波,李红艳,等.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不平顺谱 [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44(7):687-696.

KANG Xiong,LIU Xiubo,LI Hongyan,et al.PSD of Ballastless Track Irregularities of High-speed Railway [J].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2014,44(7):687-696.

[20]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规范:GB/T 5599—2019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TB 10761—2013 [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22] 国家铁路局.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