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书法研究生国庆假期集训——研二(第三天)

今天是研二集训大草部分的第三天,主要任务是消化吸收关于草书创作的知识点,解决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同学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疑答惑。“世间无物非草书”世间的万物均可简化为线条,草书是诸书体中最具有艺术性的,把草书基本规律掌握,可以触类旁通促进其他书体的进步。

何先斐同学对大草作品中的点、线、块面等因素进行分析,点线面的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章法,点和点的配合形成面,点线面比例的不同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也是影响作品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创作草书要找出内在规律,必须要带着思想去进行创作。

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大家分析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探索了草书作品纵向关系、草书连和断的关系。如祝允明的草书,大量使用“点”,用长线作为辅助作用,成为行与行之间穿插、产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集中创作

同学们从古人字帖中寻找点、线、块面的关系,并运用到草书创作中。草书的创作需要有不间断的逆向思维,例如在三行的草书创作中要有多行概念,书写内容的黑与空间的白需要做同等考虑,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在古代碑帖和当代优秀的作品中提取章法元素,学习章法形式原理。

创作分析

创作作品前,先将作品的中轴摆动、字组关系、点线面关系、浓淡轻重、大小关系设计成稿在创作之前定一个基本的风格基调,把作品中的矛盾关系做强烈。

多行草书立轴的创作,我们也可以从古帖中提取章法元素,以杨凝式《夏热帖》为例,行与行之间的碰撞,上下字组的错位、大小的突然变化形成强烈对比,每一行中势的摆动变化还有作品中整体的势与作品中留白的呼应关系,这些都是古代碑帖中所存在的价值点。

作业点评

学习要善于积累,在作业互相点评后,同学们对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调整、对问题进行梳理,如作品的空间中虽然有变化,但还是普遍存在“匀”的情况,要有意识的去强化对比、过渡自然。只有将自己的研究付诸实践才能有所收获。通过三天大草的集中训练,同学们对于草书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草书的艺术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助于其他书体的发展。

导师介绍

陈国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丛文俊先生。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及印学研究。书法篆刻作品国展上入展获奖20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项目各1项,出版《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专著10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讲“书体分类文献与技法美学”“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课程。
张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张金梁先生。主要从事书法史、书法文献、石刻文献研究。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九、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主讲“书法文献研究”“铭刻学与碑帖考察”等课程。
王者利,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丛文俊、张金梁二位先生。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多次,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讲“中国古代书法史”“明清篆刻流派研究”等课程。
张逢波,书法博士(在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研究。2013年起师从陈国成教授。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行书展学术提名”等国家级重要展览10余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于锦州市博物馆、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书法个展。主讲“书法创作专题研究”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