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好课也需要三只眼
作者:马惠玲
从开学到现在,听了不少课,有小学的,有初中的,有高中的;有语文,有数学,有英语,还有物理、音乐等其他学科;有特级教师的引航课,还有中青年教师的督学课。听完这些课,得到的启迪多,反思多。
尤其是本周五听特级教师蔡建泉老师的课——《阅读经典要有三只眼》,感触更深。
蔡特授课题目设置悬念,引人入境。到底是哪三只眼?蔡老师通过教学目标为题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用文学之眼发现文学之美,用史学之眼发现文学之真,用哲学之眼发现文学之趣。既道出了阅读经典的角度,又呈现了思维进阶的梯度。
这不禁进一步触发我对一堂好课的思考。
一堂好课,一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做富有个性的思考者。不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助推者。他会通过自己解读教材,产生自己个性化思考,形成教学逻辑链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生成资源,走向新的高度。
一堂好课,一定有老师的示范。可能有朗读的示范,解读的示范,解题的示范,或是在学生生成资源后画龙点睛的引导。不管是哪种,都体现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功底,也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教学魅力。
一堂好课,一定能够感受到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变化过程。上课起始学生处于哪个认知层次,能力水平,上课结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欣赏者、促进者。
一堂好课,要形成一个思维的闭环。上课提出目标——为达成目标科学实施——实施中遇到困惑及时解决或突破——最后达成目标。如果每堂课都是这样一个思维的闭环,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养自然而然螺旋式上升。
一堂好课,一定是常态课,真实的课,有节奏的课。只有常态课、真实的课,才会起到展示的作用,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有节奏的课,是指每个教学环节既清晰又连贯,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培养学生思维进阶的特点。只有这样的教学节奏,才会引导学生登高望远,达成目标水到渠成。
一堂好课,不仅在教什么上“逗留”,还要在为什么教、怎么教上“驻足”。基于课程标准解决了教的问题,还要基于学科思想、学科素养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更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所以,上好一堂课,像阅读经典那样也需要三只眼:看自己的眼,审视教师自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看学生的眼,读懂学生的认知,看懂学生的需求,看到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看学科的眼,解读学科思想,落实学科素养,让自己解读教材走向深入。
阅读经典需要三只眼,因为多元解读会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刻,激发我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进一步探寻。上好一堂课,需要三只眼,是让我们多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多元立体打磨我们的课堂,凸现思想的魅力,迸射智慧的火花。
追求魅力课堂,坚持用三只眼睛来打造,明天的我们一定比今天更有新的教育高度。